教学内容
1.1声音是什么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了解声波具有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 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和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气体可以是声源。
3.尝试通过物理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具
设计意图
活动一:感知声音产生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尽情的动起来,使桌上的物体发出声音。
生:自由活动。
师:以信息快递的形式介绍“声源”的定义。随即提出“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发现了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的问题。
生:有目的的进行实验活动。(师适时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用手,用眼,用耳……”仔细观察比较,要观察整个的活动过程。)组内互学后进行展示。
(师预设:1.对于如何判断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音叉的振动很微小,有时肉眼不易观察到。),让学生边活动边思考,生根据提供的器材可能有两种方法:用手摸直接感知和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间接认知。师课前准备细线系住一乒乓球悬挂在铁架上组成一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发声音叉接触乒乓球的现象,得出“放大法”和“转化法”的研究方法。
2.看不见的空气作为声源的现象较多,而学生常常难以判断。在学生列举声源时,抛出“口哨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还是珠子振动发出声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论。学生可能会设计出用小木棍按住口哨中的珠子,吹口哨,观察珠子不动时能不能发出声音。于是在准备器材时添加了牙签。)
活动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师:安排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活动。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通过什么物质听到声音?贝多芬晚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听到声音?
生:得到“气体可以传播声音”、“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命题。
生:通过生活经验和物理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师:进一步提问:你还想研究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要研究:液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吗?)
师:介绍“真空——没有气体、固体、液体的空间”。(学生自然的提出: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的命题。)
生:先猜想后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中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要有个声源,其次要用抽气机制造一个真空环境。
师:肯定学生的思路,教师铺垫提问:在这里要获得绝对的真空是不可能的,你能想到判断方法吗?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启发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变化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声源始终在振动,那声音的变化就是由于介质的变化引起的。)思考:空气再少再少呢?
生:根据听到的声音会再小再小,推出如果是真空就听不到声音了。
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
(师预设:实验室原有提供的器材是电铃和钟罩底部接触,即使钟罩能抽成真空,还是能听到声音,因为声音可以通过钟罩底部固体传播出来,用手摸一摸放钟罩的桌面也能感觉到明显的振动。可以把电铃改放置为悬挂,用一根棉线把电铃悬挂在钟罩中,使电铃不与钟罩底部接触,由于棉线传播声音的能力远低于钟罩底部固体。)
活动三:自学声音传播的速度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道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2.解释一些现象
活动四:体验声音具有能量
学生欣赏“兔子舞”视频,同时教师在音箱前点燃一支蜡烛。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声音怎么传播到烛焰那儿,声音还有使另一个物体振动的本领”。
例举生活中声能的应用。
活动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巩固
学生小结收获,并对存在的问题质疑。
WWW作业
乐器、音叉、口哨、牙签、橡皮筋、一些小玩具、水槽和学生自带器材
电铃、抽气机
录音机、蜡烛、火柴
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在玩中学。
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的习惯。
开放学生的思维,适时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预设情景紧紧地吸引住好学、好问、好奇、好动的学生们的心,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
调节课堂气氛,过渡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由学生说出猜想的生活依据,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反思
(500字)
1、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声、像”
展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让学生眼、耳、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
“立体式”渗透。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学生的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3、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巩固应用——拓展提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内容安排上力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音在(15oC)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