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已经认识了比,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比?那什么叫做比值?(学生回答)
大家记得很清楚,那对最后比值的要求是什么?(化成最简整数笔)
恩,下面大家看一看下面这几组比,请大家把他们化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请看大屏幕?(出示)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计算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今天我看到两位同学发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一只蚂蚁从唐山爬到北京只用了10秒钟,一个认为不可能,一个说可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唐山到北京的距离大约150公里,如果我们开车的话需要大概3小时,一只蚂蚁10秒钟可能到达吗?
同学回答:在地图上跑
师:我们走的是从唐山的实际距离,而蚂蚁走的是图上距离。
大家见过地图吗?谁能给大家比划一下,你见过的地图大约有多大?
(3)师:通过刚才的观看,老师带来了几张地图(展示)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地图,你要有什么发现?
生:大小不一,形状没变……
师:对地图的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发现,出示例题。
1、一个长60厘米、宽45厘米的长方形镜框。自己试着把长和宽按一定比缩小,你能在纸上画出这个镜框的示意图吗?
师:“按一定的比缩小”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回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师:下面我们试着在纸上画一画。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画法展示一下。
(1)长4厘米,实际长度60厘米 (1:15)
宽3厘米,实际长度45米
(2)长6厘米,实际长度60厘米 (1:10)
宽4.5厘米,实际长度45厘米
(3)长12厘米,实际长度60厘米 (1:5)
宽9厘米,实际长度45厘米
2、师:同学们真聪明,把这么大的镜框画在了一张纸上,那你怎么让别人知道你设计的平面图是一个长60厘米,宽45厘米的长方形的呢?这就涉及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呢?请同学们自学数学书77页例1。
3、教师:好的,通过自学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画图时要标注比例尺、比例尺意义……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知识—比例尺(板书)
4、师: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比例尺。
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提问:还可以怎么表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师:什么叫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你能结合黑板上的例题来说一说吗?
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
5、学生根据例题,说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板书1:2000
教师补充:比例尺为了化简方便。通常把前项化简为一。我们就说这幅图的长和宽都是按照1:2000进行化简的。1:2000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找同学说比例尺意义
师:看到这个比例尺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
6、师:为什么我们画的是同一个镜框的平面图可图的大小却不同(比例尺不同)观察图的大小和比例尺数字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讨论
比例尺后项越大图越小,比例尺后项越小图越大
师:那这下同学们知道地图有大有小了吧。
7、出示地图图片,说比例尺意义()
8.议一议 根据比例尺能算出校园长和宽的实际长度吗?小组讨论
多种方法做:
(1)公式法 长:10÷1/2000=20000厘米=200米
宽:6÷1/2000=12000厘米=120米
公式转换: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按比例分配
长:10÷1×2000=20000厘米=200米
宽:6÷1×2000=12000厘米=120米
(3)方程 10:X=1:2000 6:X=1:2000
(4)2000=20米 20×10=200米
1200=12米 12×10=120米
(5)长:10×2000=20000厘米=200米
宽:6×2000=12000厘米=120米
(三)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尺,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红红家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呢?(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生1:卧室、厨房……
生2:比例尺都是1:200.
2、师:你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200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
学生1:图上 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200厘米。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倍。
3、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填写报告单:
(1)量一量,图中红红的卧室,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算一算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卧室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生汇报,记录在报告单上)
(2)量一量,图中红红家的住房面积,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住房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4、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板书:黑板左侧)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想看一看同学们这节课的掌握情况。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一张图纸的比例尺是5∶1,它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5厘米。( )
(2)在比例尺中,图上距离一定小于实际距离。( )
(3)实际长度是1米,画在图上是1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 ( )
(4)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
(5)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6)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 )
2.选择题
(1)在一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是8厘米,而AB两 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是4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
A.1:50 B1:5000000 C.1:50000 D.1:500000
2.图上距离是60厘米,实际距离是30毫米的图的比例尺是
( )A.1:20 B.2:1 C.20:1 D.1:0.5
3.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一定大于?????? B. 一定小于??????
C. ?一定等于??? D.? 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通过学习,你知道求比例尺时要特别注意什么吗?
图上距离做前项,实际距离做后项。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统一再化简。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后项)为1的比。
一幅图的比例尺只能有一个。
前项为1(后项不为1)的比例尺是缩小的比例尺;后项为1(前项不为1)的比例尺是放大的比例尺。?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1)长4厘米,实际长度60厘米 (1:15)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宽3厘米,实际长度45厘米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长6厘米,实际长度60厘米 (1:10) 1:2000
宽4.5厘米,实际长度45厘米 展示学生方法
(3)长12厘米,实际长度60厘米 (1:5)
宽9厘米,实际长度45厘米
七、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通从唐山到北京的距离上,利用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相框问题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相框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