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并驾齐驱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如《爱莲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里的《杂说》;《杂说》共有四篇,这是第四篇。
lè
zhǐrǔ
pián
cáo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yé
cè
把握准确字音
伯乐 祗辱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邪 策
石:容量单位
食:shí 食物/吃;
sì饲、喂养。
请同学结合预习内容,说说在朗读时,需要注意那些字的读音?
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预习内容,试着翻译全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屈辱埋没
著称
但是,转折连词
顺接连词
即使
在
的
凭借,用
所以
日行千里的骏马
只是
两马并驾
在
喂牲口的槽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 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 其能千里也
能够
这
能力
才能和优点
等同
怎么
定语后置标志
来
代千里马
虽然
想要
…的人
吃,动词
有时
吃光
“饲”喂
“饲”喂
的
吃,动词
“现”,显露
犹,尚且
和
要求
代它
普通的马
策之不以 其 道, 食之不能尽其 材,
鸣之而不能通 其 意, 执 策而 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 知马也。
按照
它的
大概,表示猜测
难道,表示反问
识别
用鞭子打
正确的方法
代词它的
“饲”喂
达到极限
“才”
音节助词,无义
通晓
意思
拿
鞭子
面对
唉
“耶”,吗
虚词
之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
其真不知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知识小结
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 它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代词 它的
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
音节助词,无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伯乐不常有
介词,凭借、用
介词,按照
转折连词,但是
顺接连词,来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名—动 用鞭子打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动 吃完
竭尽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见,通“现”,显露
邪,通“耶”,语气词
材,通“才”,才能
一词多义
食
策
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
通“饲”,喂
鞭子
用鞭子打
才能
能够
⒉通假字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食
见通“现”,显露
邪通“耶”语气词,吗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深入理解
返回
上页
下页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千里马与伯乐寓意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借此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千里马”:
寓指人才
“伯乐”:
寓指识别、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寓指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托物寓意:与深刻的思想与具体形象之中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这一现象,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
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
——比喻论证法。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第一段
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课文小结
第三段
排比句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本段文字中说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分析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 、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为什么千里马不能充分展现它的才能呢?
因为喂马的人不知道按喂养千里马的方法来喂养,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表现不出来。
分析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愤激之情
拓展思维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伯乐和千里马
找
鲍叔牙举荐管仲,助齐桓公称霸春秋。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汉朝四百年。
欧阳修慧眼识苏轼,造就一代文豪。
刘 备——诸葛亮
周文王——姜子牙
。
做自己的伯乐
孔子游说列国,不被重用,转而聚徒讲学,成为一代宗师。
吴敬梓屡试不第,继而写作,终成大文豪。
毛遂自荐
返回
上页
下页
填带“马”的成语
( )马加鞭 ( )马功劳
( )马行空 ( )马识途
( )梅竹马 ( )猿意马
( )马看花 ( )马之劳
( )兵买马 ( )鹿为马
( )马当先 ( )马齐暗
快
天
青
走
招
一
汗
老
心
犬
指
万
( )马奔腾 ( )枪匹马
( )驴非马 ( )群之马
( )马厉兵 ( )翁失马
( )丝马迹 ( )人瞎马
( )困马乏 ( )戈铁马
( )马找马 ( )水马龙
( )仰马翻 ( )崖勒马
( )荒马乱
返回
上页
下页
万
非
秣
蛛
人
骑
人
兵
单
害
塞
盲
金
车
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