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课时2
板块的运动
1.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2.运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会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会运用基本观点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会用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解释某些地理现象,可是大陆是怎样漂移的?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高山的存在?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的爆发?火山地震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都是解释不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理论——板块运动。
活动1:板块运动观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阅读图文资料—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总结提升
阅读图2.22
2.23及文字资料
1.回答问题:
①六大板块的名称?
②板块与板块之间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着?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处稳定还是活跃?各板块间作何运动?
③世界许多高大、绵长的山脉,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例如?
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哪里?例如?
2、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
地壳岩石圈
(?http:?/??/?www.so.com?/?s?q=%E5%B2%A9%E7%9F%B3%E5%9C%88&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分为六大板块
(?http:?/??/?www.so.com?/?s?q=%E5%85%AD%E5%A4%A7%E6%9D%BF%E5%9D%97&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板块是运动的;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活跃,火山、地震
(?http:?/??/?www.so.com?/?s?q=%E5%9C%B0%E9%9C%87&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比较多,板块内部稳定。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实例举证分析原因,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活动二:利用板块运动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观察——讨论——展示—归纳
①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主要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②分析,利用板块运动学说理论解释形成原因。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怎样的过程?其高度会逐年缓慢升高还是降低?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答疑解惑。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本节课难点,学生可以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及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来学会。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观察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会利用板块运动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完成相应习题。
本节课学生们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