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阳光下的影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阳光下的影子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8-01 23: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和前面一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是研究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过这一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科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第二部分:整理我们的记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阳光和影子的变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专业的认识。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难点: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归纳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绘制表格和柱状图。
评价任务
1.坚持记录一天中太阳位置和影子的变化情况。
2.整理观察记录,完成一天中影子长度变化柱状图。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教师准备: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一个圆球,挂在空中,四季出现,冬天少见。学生猜谜底:太阳。
2.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光和影)关于太阳影子你还知道哪些?(白天大树有影子,晚上路灯下有人影……)
我们知道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下面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阳光下的影子”。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设下铺垫)
二、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1.猜想假设。
小组讨论并交流。(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2.制定方案。
教师提问:同学觉得怎么设计实验才能观察到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经小组研究讨论得出实验方案。(把铅笔用橡皮泥固定在白纸板上,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模仿太阳一天在天空中的变化,观察纸板上铅笔影子的变化,注意长短和方向的变化,然后依次把他们的位置画下来)。
3.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用的材料(白纸板、手电筒、铅笔、橡皮泥),学生们分组,相互团结合作,教师在一旁指导监督。
4.整理我们的记录。
绘制铅笔影子的变化表格,记录同学们的实验观察数据。教师讲解如何把表格里的内容转化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归纳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
(1)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2.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古代人们是怎么观察太阳变化的,并如何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的,请同学课后查阅资料讲出其中的道理。
教学反思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实验。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课前这个实验安排学生周六完成。从早上10时开始记录。记录五六次。
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课是重点。教师应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实验的能力,这不但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第 1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