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的小缆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在重力小车装置中,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改变铁垫圈的数量,就改变了重力的大小,也就改变了小车拉力的大小。接下来就可以用这个小车进行研究了。
第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运动和力,他们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他们自己的感性经验。他们认为,有的物体是静止,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下来,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因此,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1.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2.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3.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
评价任务
1.能说出各种类型车的动力来源。
2.会组装小缆车并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一个(回形针弯制)、铁垫圈若干、秒表(可用目测代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出示图片(马车、手推车、汽车、缆车),提问:这几种车都是靠什么动力运动起来的?(马的拉力、人推的力、发动机的力、钢缆绳的拉力)
2.出示缆车的图片,介绍缆车的结构:各种缆车都有钢缆绳拉着,想一想钢缆绳起什么作用?缆车靠什么动力运动起来?
3.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大家想不想亲手来安装一个小缆车呢?
2.出示教具车。想一想组装一个小缆车还需要什么材料?
3.教师边演示组装,边提示引导学生解决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
(1)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与小车运动的方向有关吗?将细绳拴在哪里比较好?
(2)细绳的长短与小车在桌面上运动的距离有关吗?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
(3)怎样不让小车掉下桌子去?你有什么好办法?
4.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在操作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这里是要提醒学生不能推或拉,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更为学生的以后的分组实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
5.我们的小缆车安装成功了。想一想,怎样使它运动起来?
(分析垫圈起到什么作用引导重力的认识。)
三、认识重力
1.请你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小缆车运动起来的呢?(生猜测回答)
2.体验活动。
(1)请一位同学来提提老师这里的袋子。有什么感受?
(2)请全班同学用两个手指来提提你坐的凳子,有什么感受?
小结:物体这种向下的力,我们把它叫做重力。我们的小缆车是垫圈所受到的重力通过绳的牵引转化为拉力,才使我们的小车运动起来的。
3.引导学生阅读P89页资料库“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重力这个科学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开放的教学,引领学生对重力这一科学概念的学习进行拓展阅读。)
4.在刚才这个装置中,垫圈起了什么作用?绳子又起什么作用?
(通过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让学生明白绳子将垫圈的重力转换为拉力,进一步渗透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说说刚才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呢?
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推测。
(1)我们最少挂几个垫圈就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为什么这样推测?
(2)我们增加或减少垫圈对小车的运动会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这样推测?
2.设计实验方案。
(1)如果要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那该怎么办呢?
(2)怎样做实验来验证呢?请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3)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分析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
(1)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是什么力拉动了小车?
(2)当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小车的运动有什么变化?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拉力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五、拓展延伸
1.师:这辆小缆车我们给它一个拉力,它就运动起来了,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省些力气,让它自己动起来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2.学具整理。
现在请大家把小车等实验材料整理好放到袋子里,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来研究小车。(学生整理实验材料下课)
(整理实验材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安装一个小缆车并尝试让它运动起来和探究小缆车运动速度和拉力大小关系的两个实验,使学生逐步构建“要使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一定得拉力,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这一科学概念,同时认识重力,现在就自己的这堂课,谈谈几点思考。
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增加垫圈时,教材上强调要“多个多个增加”垫圈,在此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多个多个增加垫圈才能明显的看到实验现象,这是一个实验现象的问题。有人提出,要成倍地增加垫圈,比如第一个用四个的话,第二次就要用八个,第三次用十二个,以此类推,我在课堂设计的是,只要学生是多个多个增加的,不必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成倍的增加,也可以没有规律的增加,让学生充分实践自己的想法。事实证明,课堂效果很好,不论学生怎样增加,能明确实验结果就可以。
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思维起点或是零碎的,或是错误模糊的,或是浅显的,学生的不同也意味着他们对于知识的前概念也不同,不同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在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设置系列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矛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加以联系和整合,课堂才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当学生回答出小缆车运动起来是由于拉力,拉力来自垫圈,教师提出垫圈自身是否能够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学生思维产生矛盾,这时便可以顺势引入重力的概念。
在试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了两次分组实验,一个是让学生制作小缆车并测出最少用几个垫圈使它运动起来,二是研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这一实验时,却发现课堂超时,听课的老师提出,要提高教学效率,在第一个实验中绝不拖泥带水,语言要简洁。第一个实验相对简单,就不要用太多的时间。我接受了意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简化自己的语言,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及时停止,前面的时间要节约,后面第二个分组实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时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可多用一些时间。
第 1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