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新课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学习目标
掌握老子、孔子的生活年代及其思想主张。
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老 子
姓李,名耳,又称老聃(dān)
春秋时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
政治主张: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主要成就:
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被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主张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
思想主张: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政治主张:
他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
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文化成就: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学说与《论语》
《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记载了孔子的言论的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墨家学派
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记录在《墨子》一书中。
战国时的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代表人物: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战国时的道家
代表人物: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
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非子
兵家
代表人物: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提倡“仁”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
庄子
战国
人应该顺其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建立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课后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春秋无义战 D.仁政
B
2.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B
3.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 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B
4.以下几种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是( )
A.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B.主张“春秋无义战”
C.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
互转化
D.提出“仁”的学说
C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