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阅读训练
◎重点实词: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山门圮(坍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阅(经过,过了)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
)二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柿(削下的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于是)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
◎重点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
阅读训练:
(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5)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6)棹数小舟,曳铁钯(
)
(7)湮于沙上(
)
(8)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9)竟不可得(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众服为确论。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8.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1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1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已:停止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1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转转不已??(
)??⑵但知其一??(
)
?⑶其创果不出血(
)
?⑷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
17.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石之?半定非我所见之理
B.如其言
一盗拽其妻起
C.果得?于数里外不得?其所以然
D.而又戕其耳
人不知而不愠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19.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用甲文原文填空)。
?
◎参考答案:
(一)1.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5)经过
(6)划船
(7)埋没
(8)颠,通“癫”,疯狂
(9)终于,到底
2.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D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3)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6.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8.“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9.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10.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11.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12.C
13.B
14.D
15.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16.已,停止。?但,只,仅仅。?创,伤口,创伤。?断,断定、判定。
17.C?
18.①在河底?寻找石兽?(它),不是更?荒唐?吗?②?希望?乞求(得到)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19.第一空:“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