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02 17: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数学教案
导学内容:平均数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读书是我们学校一大特色,同学们每天都在读书,同学们喜欢读书是不是?老师也喜欢读书,于是老师最近又买了几本新书,放在了我家的书架上,
  师黑板展示:上层:7本
中层:4本
下层:1本
师:摆好后,我觉得既不整齐又不美观,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摆放会看起来既整齐又美观?
生:板演摆放过程。(每层摆的一样多)
师:现在每层放了几本书?
生:4本。
师:我们看刚才这个同学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的呢?
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师:像这样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一个相同的数4,我们就把这个相同的数叫做平均数。今天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平均数这一新知识。(板书:平均数)
新知构建:
(一) 理解题意
1、 师: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不仅要喜欢读书,还要学会爱护环境。于是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就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争做环保小卫士。下面就是他们班其中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
师:多媒体出示(课件图片)
提问:(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汇报找到的数学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
师:重点解决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在探究汇报过程中解决以下问题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方法,理解含义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他们把多的瓶子圈起来,用箭头指向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汇报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三)归纳整理,总结方法
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
(1)移多补少;
(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四)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谁能找一找生活中你所见过的平均数
生:汇报生活中见过的平均数。
师:课件展示一些身边学生常见的平均数。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四、作业设计
见多媒体课件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

  先合后分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
=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