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课件(共1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课件(共1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7 08:43: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培养热爱中华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诗歌,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教学难点】
能够简单批注一些评点、赏析文字。可先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再落实到圈点批注文字上,批注的文字宜简宜精,不需要过于繁琐。
【教学过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2.关于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读懂诗意
旅客要走的道路啊,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船在江水上前行。潮水上涨,与岸平齐,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船帆悬于桅杆。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满怀思念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的鸿雁啊,拜托你把信儿捎带到洛阳那边。
赏析诗歌
1.首联: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在船上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劳苦之意。
2.颔联: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
(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句作铺垫。
想象船行的的图景: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拟人,作者把“海日”和“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用“残夜”“旧年”象征旧事物。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4.尾联:此联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思亲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现知有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
2.关于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有旦、末、丑、净等。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次北固山下
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唐代诗人
王湾
走进作者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写作背景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律诗
知识链接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青山:北固山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悬:挂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海上升起
的红日
升起来
夜将尽未尽之时
进入,降临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
整体感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念故乡的
书信
到,送到
北归的大雁
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整体感知
旅客要走的道路啊,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船在江水上前行。潮水上涨,与岸平齐,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船帆悬于桅杆。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满怀思念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的鸿雁啊,拜托你把信儿捎带到洛阳那边。
整体感知
这是诗人在船上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劳苦之意。
首联(1-2):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赏析诗歌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
(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句作铺垫。
想象船行的的图景: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
颔联(3-4):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
赏析诗歌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残冬腊月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而诗人依旧羁旅他乡,面对此景,情何以堪?他怎能不产生思乡之情呢?
所以,此两句在写景中,点明时令,并暗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赏析诗歌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海日”和“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用“残夜”“旧年”象征旧事物。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拟人
手法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的名句。
赏析诗歌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在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大雁捎个信儿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吧!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呼应首联。全篇笼罩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此联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思亲思乡之情。
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明主旨。
赏析诗歌
(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绿水前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一帆悬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入旧年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
传乡书
次北固山下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