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简述身边生物的生存环境。按一定的特征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生活环境。
2.给定特定的调查表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步骤、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和做调查记录。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并总结调查结果。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首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九页,看着上面“想一想
议一议”的内容。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读一遍,在老师读的同时同学们也不能闲着,同学们要找出这段内容中描写了哪些生物。(皂角树、蝉、黄蜂、油蛉、草、云雀)不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什么是生物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更能水到渠成地引出“调查”。
以上这些是鲁迅先生身边的生物世界,那同学们身边的生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要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我们首先是不是要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调查吗?
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个小组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1.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对所见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喜恶取舍。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不要攀爬高处,不要下水。根据报告册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交齐。
2.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各小组组长组织好纪律。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11的分类方法)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①你们组调查了多种生物?②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通过调查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了调查的基本步骤,虽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但此时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点可能是呈片段式的、分散的。所以,此时应回过头来对知识系统理解。
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解相关知识。(不但使学生乐于接受所要掌握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应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生物的归类
(生物的种类约200多万种,动物约150多万种)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植物,动物和其它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空中飞行动物。
(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完成本课时对应调查表。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因此,开始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如何进行校园生物调查,为调查活动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学生明白了调查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地调查、记录、交流、收集资料,让学生做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整理、统计,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最后,通过两节课的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汇报、整理统计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存在问题:在小组调查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