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_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02 12:3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
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生活环境。
2.给定特定的调查表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意识。
2.
提高同学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1.
金鱼呼吸的视频及金鱼
2.
课前学生活动分组
3.
准备相关照片(农夫与蛇、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仙人掌)
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3.展示“农夫与蛇”图片【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农夫与蛇的故事吗?蛇的冬眠是受什么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通过对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活动后,已知道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同学们还记得生物具有特征吗?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若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即进入第二章的学习,并提出生物圈的概念。(开门见山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兴趣,明确什么是环境。)
学生:联系旧知,回答:生物具有特征
师:让学生观察小麦田示意图,问: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因素有哪些?讲述:生态因素的概念问:你们能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引导概括:阳光、水、土壤营养物质等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麦蚜、瓢虫、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问:小麦田中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呢?
(让学生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
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找出影响小麦生长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杂草、瓢虫、麦蚜等,并按有无生命对这些因索进行分类:即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师:生物的生活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那么,生物如何才能生存呢?让学生观教材17页的“资料分析“,并完成教材中相关的讨论:1、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2、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的环境的?3、蚯蚓是如何适应环境的?4、仙人掌是如何适应干旱的环境的?
(通过资料分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学生:看图和资料回答1、骆驼在炎热的沙漠尿液少,在体温达到46°C才出汗。骆驼刺的地下根系非常发达,深入地下,可从地下吸收水分,地上部植株矮小,可减少水分的散失。2、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3、蚯蚓身上有刚毛和黏液,有助于在洞穴中呼吸和运动。
师:讲述仙人掌的特点,它的叶退化成刺减少蒸腾散失水分,茎有储水作用,根发达深入地下吸收水分。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展示:竹节虫(拟态)、雷鸟(保护色)、黄蜂(警戒色)等图片生物适应环境是普遍存在的,还是个别现象?问:生物为什么能适应环境?
师:引导归纳小结生物适应环境是因为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或特征。可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第二课时:探究实验: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播放金鱼呼吸的视频,【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观察,金鱼鳃盖的一张一合是在干什么呢?不同温度下,金鱼呼吸的频率会一样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金鱼鳃盖张合频率发生变化?从而提出问题:温度会影响金鱼的生活吗?
(通过视频,使同学们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作出假设
分组汇报课前活动的观察结果,根据观察,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温度会影响金鱼的生活。
三、制定计划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尝试制定实验计划。(以问题为驱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讨论、分析,尝试探究实验方案)
【提问】分组讨论
1.本实验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2.如何测算金鱼的呼吸频率?
3.实验时在装置中给金鱼提供哪几种不同的水温?
4.除温度不同以外,其它条件是否应该保持一致?
5.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四、
实施计划
根据讨论结果,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金鱼在不同温度下一分钟内鳃盖闭合的次数情况。重复3次实验。
五、得出结论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的数据,讨论实验是否支持假设。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学会实验记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思考】为什么要计算各组平均值?
六、表达与交流
回顾本节的实验过程,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收获。
【提问】实验完毕后,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金鱼?(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
二.生态因素
1.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五.探究实验
1.设计实验
2.实验过程
完成本课时对应实验报告及练习题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中借鉴了别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教师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