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的冬天
课题
济南的冬天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掌握文中的生难字词。
2.
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画面美。
2.
结合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掌握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
并能够运
用这两种修辞手法;
继续训练朗读,
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难点
通过朗读,
赏析、
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朗读音频、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比较阅读法。
第1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同学们,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
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你能借用
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来描绘吗?
(学生各抒己见)
参考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
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毛泽东《
沁园春·
雪》
是啊,
一提起冬天,
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就是北风怒号、
白雪皑皑、
万木萧条的画面,
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
尤其是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
更是别有情趣,
那山、
那水、
那阳光、
那白雪…
…
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
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
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
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其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由学生的实
际
生
活
出
发,
调
动
其
回
忆
与
联
想,
提
高
学
生参与课堂
的积极性。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叙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老舍简介。
(生齐读)
老舍(1899—1966)
,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北京人,
满族,
作家。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
年赴英国,
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26
年在《
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等。
1929
年离英回国,
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
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
年赴美讲学。
1949
年应召回国。
1951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其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
运用地道的北京口语,
富有幽默感,
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和话剧《
龙须沟》《
茶馆》等。
简要了解老
舍先生的生
平,
及
其
写
作风格。
基础梳理
背景探寻
老舍于1930
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
年之久,
对山东有深厚的感情,
并将山东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该文是老舍先生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介
绍
背
景,
帮
助
学
生
理解课文。
字词归纳
1.
展示
PPT,
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
济南(Jǐ)
澄清(chéng)
发髻(jì)
贮蓄(zhù)
镶(xiā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水藻(zǎo)
①响晴:
晴朗无云。
②设若:
假如。
③贮蓄:
储存,
积聚。
④空灵:
灵活而不可捉摸。
2.
针对重难字词,
进行适当讲解。
例:
“济”是多音字,
用在水名、
地名中时,
读“jǐ”
;
意为“过河、
救济、
帮助”
时,
读“jì”
。
另外,
“济济”连用时,
读“jǐjǐ”
,
形容人多。
通
过
检
查
预
习
情
况,
引
导
学
生
认
识、
理
解
课
文
中
的
生字生词。
整体感知
1.
让学生听读课文,
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指导】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冬天显得太过冷清凄凉,
尤其是北方的冬天,
更是飞雪飘飘,
寒气逼人。
那么,
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
就请跟随我去领略冬天的济南风光吧!
(教师放多媒体幻灯片)
学生边欣赏济南的美丽风光边听读课文。
要求:
①听清字音,
读准每个字,
注意儿化音的读法;②把握朗读的速度和感情。
提出问题:
听读课文,
说说冬天的济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讨论,
感知全文。
(1)
文章的标题能否换成“冬天的济南”?
(
学生思考、
讨论、
展示,
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总结)
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冬天的济南”的重点落在“济南”这个地方上,
重在景象;
“济南的冬天”的重点落在“冬天”这个时令上,
重在感觉(精神)
。
文章题为“济南的冬天”
,
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
的角度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
(2)
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学生思考、
讨论、
回答,
教师引导总结)
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
伦敦的重雾、
热带的毒日比较后,
给人的感受是:
无风、
响晴和温晴,
天气暖和安适,
三面环山,
山是温静、
隽秀的,
水是绿色、澄澈的,
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3)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分析概括,
教师总结)
具体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晴;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再写城外的远山———淡雅;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不结冰,
清澈透明。
作者描绘山景,
描写水色,
寓情于景,
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
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表达出一种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情怀。
(4)
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
请讲述理由。
(
学生四人1
组分组讨论,
然后选一名代表回答)
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
理由:
①
济南三面环山,
像是“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②山是阳光朗照,
薄雪覆盖;
③
水是不结冰的,
清澈透明;
④
济南人的表情、
感觉、
幻想及心情从侧面表现出了济南的“温晴”
。
(5)
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的不同,
给文章分段,
并归纳大意。
(
学生结合文中描写的景物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
段)
: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
通过与北平、
伦敦、
热带的对比,
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7
段)
:
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
初
步
了
解
朗
读
要
求,
通
过
不
同
的
朗
读
方
式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指
导
学
生
通
过
朗
读
课
文,
分
析
课
文
结
构,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文章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第一部分(第1
段)
:
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7
段)
:
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
课后作业
1.
熟记本文生难字词的读音、
写法和含义。
2.
熟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反复朗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或段落,
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2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温故探新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
如果说朱自清的《
春》是一幅油画,
那么《
济南的冬天》就是一幅水墨画。
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欣赏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水墨画,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探究,
看看这幅画“妙”在何处。请大家找出作者描绘济南山水的句子,
读一读,
谈谈自己读后的印象或感受。
(生找,
生读,
生谈,
师导)
复
习
上
节
课
内
容,
引
出
本
节
课
内容。
研读赏析
课内赏析
1.
本文的语言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
生动的词语。
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几句中,
作者十分讲究用词的凝练生动,
写树尖之雪用“顶”,
山尖之雪用“镶”,
山坡之雪用“穿”,
这就把一山之景写得层次清晰,
色彩斑驳。
(2)
优美的句子。
如“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一句中的“睡”“唤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老城人格化,
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
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
(3)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一句中的“卧”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及矮屋房顶上的薄雪的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适的气氛。
2.
学生齐读第4
段,
就以下内容品析研讨。
(1)
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学生回答)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
全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教师分析引导)
本段第一句是总起句,
接着分写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最后总结,
因此全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
中间几句是第二层,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
(3)
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叙述原因,
教师点评)
【示例】“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树尖上顶着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矮松的形态。
(4)
你对全段的朗读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自由表达)
【示例】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
而且要读好首尾两段,
其中的“最”“呀”“就”“吧”“太”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尤需注意。
3.
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
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
请同学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先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归纳)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物。
“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
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雪的娇美。
写山景依照山上、
山尖、
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
有层次地把各个部分的雪的光、
色、态展现出来。
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
而且是雪的情韵,
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
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
以全白的山尖,
映衬蓝天;
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
映衬一道儿暗黄;
以微黄的斜阳,
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要
求
学
生
在
朗
读
的
基
础
上
自
主
品
味
文
章
语
言,
在
教
师
的
启
发
下
让
学
生
深
入
探
究
课
文
内
容,
理
解
文
章
的
深
层
含
义,
引
导
学
生
在
比
较
中
理
解
文章。
研读赏析
二、比较探究
自主探究,
圈点批注5、6
两段,
想想《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
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更喜欢哪一篇?
说说理由。
(学生自主阅读,
谈感受)
两篇散文都是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
《
春》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
春花、
春风、
春雨、
迎春等五幅图画,
体现了春“新、
美、
力”
的特点。
而《
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
拟人手法,
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
雪后的小
山、
澄清的水等图画,
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
冬吟白雪诗。
”四季景色,
美不胜收。
可见,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你发现了美,
感受到了美,
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不妨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
请以“
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入地名;
②仔细观察,
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
抓住景物特征,
模仿课文,
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
篇幅短小,
构思精巧,
语言优美。
学习这样的美文,
既能让学生得到辞章之美的享受,
又可使学生得到境界之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
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领略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
以及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
设计了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在研读赏析等环节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赏析,
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反复研读课文,
教师在他们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适时地予以引导,
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技巧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进行赏读,
从而达到好的效果。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
描写冬天的古诗句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绝句》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
对雪》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李贺《
马诗》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问刘十九》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
别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