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 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3 10:51:29

文档简介

16
表里的生物
一、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对应课前预习作业。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
1.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但,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板书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学生齐读。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对田字格生字开火车口头组词拓展。
(2)学生从字音、字形上交流写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
(3)教师适当总结并范写:强调“脆”右偏旁第五笔规范书写,“玻”右偏旁的第一笔是横钩,不是横折钩。“蟋”右偏旁撇画的下方是个“米”,不是爫。注意多音字“恶”的读音。
(4)听写本课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深入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我”是如何证明“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个观点的?
(2)“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3)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并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4)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3)学生交流问题二。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4)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如——
课件出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5)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6)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课件出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二)研读对话,回顾拓展
1.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2.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三)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复习的作业内容。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
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猜测——表里有个生物
证实——父亲开表盖让“我”看——父亲说表里有个“小蝎子”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16
表里的生物
课前预习
1.读了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后,我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生字组词。
脆(

拦(

恶(

怖(

蟋(

蟀(

玻(

璃(

3.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4.根据课文内容给下列句子排序。

)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我”感到十分好奇。

)后来,“我”见人便说有一个小蝎子在父亲的表里。

)父亲只允许“我”听,不许“我”动表。

)父亲打开表盖,“我”看到了表里那美丽的世界。

)“我”小时候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父亲吓唬“我”说表里摆动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我”先是吓了一跳,随后又感到高兴。
5.“我”是如何证明“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个观点的?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
6.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并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课堂练习
1.听写词语。
qīng
cuì
lán
zhù

li







shuài
kǒng

chǒu
è






2.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我”是如何证明“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个观点的?
(2)“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3)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并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4)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4.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复习
1.用“√”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爸爸告诉我蝎(xie
xie)子有(zhe
zhe)人的天性。
(2)哥哥把捉来的蝈(guo
guo)放在钵(bo
bo)子里。
2.看拼音,写词语。
hóng
liàng
máng
rén
qīng
cuì






dān
diào
jiā

chǐ
lún






wéi
kǒng

li
chǒu
è






kǒng

zhèng
shí

shuài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对父亲的___________十分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失败是个未知数
你尝过失败的滋味吗?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争不到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吸取教训,再接再厉的道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19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网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了。将军深受鼓舞,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的道理吗?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1)本文要说明的观点是(

A.失败是个未知数。
B.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C.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
D.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
(2)短文中列举了什么事例?以此来证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失败是一个未知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