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开篇词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被誉为“人间天堂”,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你记得的描写西湖的作品有哪些?今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欣赏冬天的西湖,肯定另有一番滋味。
二、预习交流
1.关于“湖”(西湖)-----回忆学过的相关诗文,进入情境。
2.关于“亭”(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关于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明亡后,他不忘故国,参加反清斗争,后入山隐居,著书以终。他在回忆录中说: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其作品多缅怀往日繁华生活,寄寓故国之思,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本文出自《陶庵梦忆》。
4.背景链接。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5.读准字音。
崇祯(zhēn)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
dànɡ)
毡(zhān)
喃喃(nán)
更有此人(ɡènɡ)
一芥(jiè)
朗读课文
1.无标点读文意。(PPT)
2.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疏通文意
(一)疏通第一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感知内容。
(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往西湖
(2)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明确: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消失,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3)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明确:更定矣(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4)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和特写景物分别是什么?
明确: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广漠);堤亭舟人,痕点芥粒(特写:渺小)
(二)疏通第二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2段。
2.感知内容。
(1)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人
(2)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拉余同饮(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3)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余强饮三大白(强,硬喝下。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痴”;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五、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2.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描写所见西湖雪景;②亭中会客经过;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六、文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文中代指酒。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1.是
是日更定
(这)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2.更
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ɡē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ɡènɡ)
3.白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3.与余舟一芥(芥:小草,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2.省略句
①(两人)拉余同饮。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与之)别。
③(两人)见余大惊喜。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PPT)
2.迅速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状况,并简要说说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记叙张岱晚上到湖心亭看雪及湖上奇遇。
3.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字吗?
明确:他是个“痴”人。
二、研读课文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上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奇丽呀!)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白描。
●知识链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二)环节二:悟人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情雅致、
清高自赏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
资料四: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行。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思考:“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明确:不矛盾,张岱清高孤傲,未把舟子当知己,心情孤独。
(2)“痴”于景。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独——与众不同;喜——知己之乐;痴——醉情山水。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表达张岱心声。《湖心亭看雪》满纸冰雪节,一腔故国情。解出作者痴,来品其中味!
三、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四、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五、课堂总结
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
六、拓展提升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答案见课件)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堂练习
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堤一亭一知友。
一朝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作业布置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景:苍茫孤寂 白描手法
人:遗世独立
情:故国之思 对比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湖心亭看雪》同步检测
(满分:65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填空。(4分)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2)本文文笔简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口口口”“口口口”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用原文句子填写)(2分)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是日更(gè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
B.雾凇(sōng)沆砀(kàng
dàng)
C.惟长堤(t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D.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èi)
3.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2分)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下列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更有痴似相公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住西湖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非丝非竹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6.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相同的是(
)(2分)
A.濯清涟而不妖 B.启窗而观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溯迎而上
7.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
B.吾
C.尔
D.相公
8.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5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5)惟长堤一痕(
)
9.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10.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
)(2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11.综合性学习。(5分)
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3分)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2分)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回答问题。(1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
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5.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3分)
6.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注]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余
乃
急
急
走
避
谓
余
为
西
湖
而
来
今
所
见
若
此
反
不
若
保
我梦
中
之
西
湖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B.“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D.“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4.赏析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3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湖心亭看雪》同步检测
(满分:65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填空。(4分)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2)本文文笔简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口口口”“口口口”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用原文句子填写)(2分)
答案:(1)张岱
明末清初
西湖梦寻
陶庵梦忆
(2)到亭上
及下船
解析:(1)张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对于他的代表作要有针对性地识记。
(2)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作者的游踪)的整体把握能力。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是日更(gè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
B.雾凇(sōng)沆砀(kàng
dàng)
C.惟长堤(t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D.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èi)
3.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C )(2分)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解析:C
应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下列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更有痴似相公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余住西湖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非丝非竹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6.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相同的是( .B )(2分)
A.濯清涟而不妖 B.启窗而观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溯迎而上
解析:例句中的“而”和B项“而”都是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A项“而”是表示转折的连词;C项“而”与“已”合用,解释为“罢了”;D项“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7.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2分)
A.余
B.吾
C.尔
D.相公
解析:D项为尊称,其余不是。
8.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5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
9.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解析:“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
10.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BC)(2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11.综合性学习。(5分)
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3分)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2分)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1)(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2)D
解析:(1)采用符合题意的句式写出对所选文人孤独的理解即可。答案不唯一。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表达的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是表现文人孤独的。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回答问题。(1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
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起
(2)非常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解析
: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的是:语意与原句相吻合,翻译后的语句要通顺,重点的文言词语要翻译准确。如第(1)句中的“但”是“只是”的意思;第(2)句中的“焉”是“哪”的意思。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析
:A.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B.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应是“余独往湖心亭看雪”。C.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D.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解析: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选定赏析的角度,比如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再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甲]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在解答时,可以仔细分析本体和喻体;再结合“积水空明”来分析比喻的表达作用,最后要点明表达的思想情感。
5.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3分)
答案(示例)作者在自嘲中讽世,显示了自己的卓然独立。
解析:结合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6.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答案
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境界的高度概括。(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已经提示了拟写的横批内容。两文的题眼分别为“闲”和“痴”。对拟写横批的阐释,可以结合两文抒发的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甲]文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乙]文的一个“痴”字,体现了赏雪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注]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余
乃
急
急
走
避
谓
余
为
西
湖
而
来
今
所
见
若
此
反
不
若
保
我梦
中
之
西
湖
答案
:
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
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所以可断句为: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C
)(3分)
A.“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B.“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D.“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解析:
由乙文中“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矣”可知,C项叙述错误。
4.赏析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3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三个“与”字叠用,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雪景。
解析
:
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宛如中国山水画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据此理解作答。
5.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4分)
答案:案张岱的“痴”是痴爱西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张岱的“梦”是对往事的回忆和追念,是故土之念,是故国之思。
解析:《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乙文作于作者七十岁时,张岱多年客居杭州,明亡后“避迹山居”,西湖的美好景色每日都萦绕在他的梦中。于是,他又两至西湖,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他在失落感叹之余,只能以“保我梦中之西湖”作为自慰,写作了《西湖梦寻》,为后人留存“西湖之影”。文章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还有一种往事成空的苍凉情感
[参考译文]
[乙]我生不逢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以前甲午年、丁酉年,(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和我家这样湖畔一带的庄园(都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还能保持完整没有毛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学法指导:
1.本文是游记类的小品文,理清记叙的要素。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课前查阅有关张岱的资料,“知人论世”透过质朴、淡雅的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白描。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身世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先口译后笔译全文。
3.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2)下面句子有何特色,试加以体味。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
)?②拥毳衣炉火(
)?③雾凇(
)?④一芥(
)
2.解释加粗词。
①是日更定:(
)②余拏一小舟:(
)③上下一白:(
)④焉得更有此人:(
)
3.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_______文。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课文
1.无标点读文意。(PPT)
2.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文中标注节奏)
二、疏通文意
(一)疏通第一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感知内容。
(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明确:
(2)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明确:
(3)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明确:
(4)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和特写景物分别是什么?
明确:
(二)疏通第二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2段。
2.感知内容。
(1)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
(2)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3)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
三、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明确:
2.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段:
第二段:
3.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字吗?
明确:
四、文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______。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文中代指______。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古义:_____。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1.是
是日更定
(______)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_____)
2.更
是日更定
(_________________单位,音ɡē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音ɡènɡ)
3.白
上下一白
(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
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3.与余舟一芥(芥:小草,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_____……”表判断)
2.省略句
①(_______)拉余同饮。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_______)别。
③(_______)见余大惊喜。
五、研读课文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
(2)描写特色:
(3)语言特色: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知识链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二)环节二:悟人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
资料四: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____。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思考:“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明确:不矛盾,张岱清高孤傲,未把舟子当知己,心情孤独。
(2)“痴”于____。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
独——____________;喜——____________;痴——____________。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表达张岱心声。
《湖心亭看雪》:满纸冰雪节,一腔故国情。解出作者痴,来品其中味!
六、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象,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七、写作特色
1.______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______。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______、______、_______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八、拓展提升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后导练】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ná
)
B.
雾凇沆砀(sōng)
C.是日更定矣(gēng)
D.
莫说相公痴
(xiāng)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上下一白
(
)(2)见余大喜(
)(3)及下船(
)(4)客此(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6.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使你联想到哪句唐诗?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开篇词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关于“湖”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关于“亭”
1.诵读课文,疏通课文,掌握重点诗词虚词词义,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所描绘的雪景图,了解白描手法。
3.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明亡后,他不忘故国,参加反清斗争,后入山隐居,著书以终。他在回忆录中说: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其作品多缅怀往日繁华生活,寄寓故国之思,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本文出自《陶庵梦忆》。
关于作者
张岱自题小像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背景链接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chóng
zhēn)
(gēng)
(cuì)
(sōng)
(hàng)
(dàng)
(zhān)
(gèng)
(qiǎng)
(nán
nán)
读准字音
●点我朗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无标点
读文意-----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我划着(拏:通“桡”)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是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疏通文意
1.
“看雪”的时间是____?
地点是____________
2
.写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__
(崇祯五年十二月
)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往西湖)
“绝”:
消失,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感知内容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更定矣)
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4
.写湖心夜景
其总的印象是:
特写景物是: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全景
广漠
特写
渺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疏通文意
5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
人
6.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
拉余同饮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7.
我的态度是(
)
余强饮三大白
硬喝下
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8.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
痴
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
感知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整体把握
2.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
描写所见西湖雪景;
②亭中会客经过;
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斟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2)是日更定矣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今义:更加;变更
1.古今异义
知识归纳
2.一词多义
(1)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3.词类活用
4.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二)省略句
①(两人)拉余同饮。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与之)别。
③(两人)见余大惊喜。
●点我品读
第二课时
1、余拏一小舟
(撑,划
)
3、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
(全白)
(一道痕迹)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一棵小草,这里形容船小)
5、与余舟一芥
7、焉得
更有此人
(哪能)
(还)
8、客此
6、及下船
(等到)
(客居,作动词用)
课前复习
二、迅速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状况,并简要说说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张岱晚上到湖心亭看雪及湖上奇遇,巧遇金陵客。
三、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字吗。
他是个“痴”人。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研读课文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白描
不好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
人、物的渺小,与苍茫
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
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
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闲情雅致
清高自赏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
资料四: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环节三:探“痴”
思考:“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
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不矛盾,张岱清高孤傲,未把舟子当知己,心情孤独。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
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独——与众不同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山水
痴景
湖心亭看雪
痴
痴情
大雪晚上独往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清高孤傲
不随流俗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探“痴”小结
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红楼梦》中诗云: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却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湖心亭看雪》
满纸冰雪节,
一腔故国情。
解出作者痴,
来品其中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主旨归纳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写作特色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
课堂总结
拓展提升
白描
烘托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天涯遇知音的喜悦。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
。
一朝偶遇一樽酒,
。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人痴对一湖愁
课堂练习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学法指导:
1.本文是游记类的小品文,理清记叙的要素。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课前查阅有关张岱的资料,“知人论世”透过质朴、淡雅的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白描。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身世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先口译后笔译全文。
3.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2)下面句子有何特色,试加以体味。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
)?②拥毳衣炉火(
)?③雾凇(
)?④一芥(
)
2.解释加粗词。
①是日更定:(
)②余拏一小舟:(
)③上下一白:(
)④焉得更有此人:(
)
3.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_______文。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案:
1.①gēng
②cuì
③sōng
④jiè
2.①完了,结束?
②撑、划?
③全白?
④哪能?
3.张岱
小品
4.①见了我,大喜过望,说:“湖里怎么还有这位先生?”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后与他们作别。
②划船的伙计喃喃地说:“别说相公发痴了,还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哩!”
5.(1)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3)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课文
1.无标点读文意。(PPT)
2.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疏通文意
(一)疏通第一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感知内容。
(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往西湖
(2)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明确: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消失,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3)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明确:更定矣(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4)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和特写景物分别是什么?
明确: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广漠);堤亭舟人,痕点芥粒(特写:渺小)
(二)疏通第二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2段。
2.感知内容。
(1)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人
(2)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拉余同饮(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3)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余强饮三大白(强,硬喝下。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痴”;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三、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2.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描写所见西湖雪景;②亭中会客经过;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3.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字吗?
明确:他是个“痴”人。
四、文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文中代指酒。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1.是
是日更定
(这)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2.更
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ɡē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ɡènɡ)
3.白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3.与余舟一芥(芥:小草,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2.省略句
①(两人)拉余同饮。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与之)别。
③(两人)见余大惊喜。
五、研读课文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上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奇丽呀!)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白描。
●知识链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二)环节二:悟人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情雅致、
清高自赏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
资料四: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行。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思考:“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明确:不矛盾,张岱清高孤傲,未把舟子当知己,心情孤独。
(2)“痴”于景。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独——与众不同;喜——知己之乐;痴——醉情山水。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表达张岱心声。
《湖心亭看雪》:满纸冰雪节,一腔故国情。解出作者痴,来品其中味!
六、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七、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八、拓展提升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答案见课件)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后导练】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余拏一小舟(ná
)
B.
雾凇沆砀(sōng)
C.是日更定矣(gēng)
D.
莫说相公痴
(xiāng)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上下一白
(
)(2)见余大喜(
)(3)及下船(
)(4)客此(
)
答案:(1)全
都
(2)非常,十分
(3)等到
(4)客居,寓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答案: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6.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解析:“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应为“侧面烘托”。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使你联想到哪句唐诗?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3)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4)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