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三、时空坐标
四、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五、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
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
(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和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生产和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
①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
③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④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⑤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⑥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长江下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三)原始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分段: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2)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2)特征:
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炎黄联盟
1.三皇传说: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人文始祖: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代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时期: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夏朝的国家治理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评价: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2.夏朝的统治
(1)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2)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4)夏朝灭亡:①原因:A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B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
②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大败夏桀,桀被放逐,夏朝灭亡。
社会、政治制度: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国家治理
1.商朝的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迁都于殷: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3.殷墟文化:
(1)甲骨文: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4.政治统治:
(1)中央机构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3)商的灭亡:
①原因:
A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
B.末王商纣生活腐朽,统治残暴(炮烙之刑)
②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奴隶阵前倒戈,周军攻占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二)西周的国家治理体系
1、分封制的对象、特点、目的、评价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4)评价:①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
(1)基本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政治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2)实质:宗法制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六、问题探究
观察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井田制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奴隶主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七、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