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三个和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人物形象,体会本单元主题——爱劳动。
2.在欣赏过程中能根据主奏乐器及音色对人物形象进行区别。
3.通过欣赏这首乐曲培养一年级小朋友欣赏音乐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乐曲中的三件主奏乐器,并能辨别它们的音色。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每件乐器的不同音色理解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乐器
同学们,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器有很多,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件民族乐器(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大家看一下这个乐器叫什么名字?
生:木鱼
师:木鱼的音色特点是什么?(出示木鱼并敲击)
生:木鱼的声音清脆,常用于欢快的音乐中做伴奏。
师:第二件乐器是什么?(板胡)
(介绍板胡,播放板胡演奏的音乐片段)
师:板胡的音色特点是什么?
生:板胡的声音高昂、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师:第三件乐器是什么?
生:坠胡
(介绍坠胡,播放坠胡演奏的音乐片段)
师:坠胡的音色特点是什么?
生:坠胡的音域宽,它的声音特点是欢快、幽默、浑厚。
师:第四件乐器是什么?
生:管子
(介绍管子,播放管子演奏的音乐片段)
师:管子的音色特点是什么?
生:音量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狂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民族乐器,也了解了它们的音色,那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一个音乐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三个和尚》(板书)我们看看大家能不能在故事中找到这些乐器?
二、欣赏《三个和尚》
1.师: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从前,在高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有一天,有一个和尚来到了这间寺庙。看,他来了。(播放动画)
根据小和尚的特点,我们先来给这个和尚起个名字,我们叫他“小和尚”。你们知道“小和尚”出场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吗?(板胡)
为什么用这种乐器来表现这个小和尚呢?(从板胡的音色来说)
生: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一般表现热烈、奔放的曲调,小和尚蹦跳的出场,左顾右盼,一副天真灵活的模样。
2.师:接着往下看,第二个和尚要出场了。第二个和尚又是什么乐器伴奏入场的呢?看,第二个和尚也向这间寺庙走来~~~ (观看)
师:第二个和尚出场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坠胡
师:第二个和尚我们也来给他起个名字叫“瘦和尚”,你们知道为什么用坠胡来表现这个人物吗?
生:坠胡的音色是欢快的,浑厚的,表现出了“瘦和尚”幽默、诙谐的形象。
两个和尚见面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发生了争执,最后达成了一致,他们开始抬水喝。
师:这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板胡、坠胡)
生:这段板胡与坠胡交互演奏,表现了小和尚和瘦和尚既互相协作又互相争执的情景。
3.师:看看最后一个和尚也跟上来了,你们也要仔细听听主奏乐器和它所表现的形象
师:这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生:管子。
师:根据第三个和尚的特点我们给他起名叫“胖和尚”。为什么用管子来表现“胖和尚”呢?
生:管子的音色高亢、响亮,表现出“胖和尚”小心、谨慎的形象。
4. 师:根据每个人物出场时的主奏乐器,我们用板胡代表小和尚,坠胡代表瘦和尚,管子代表胖和尚。
师:三个和尚都聚到了这间寺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继续往下看,还要仔细听听乐曲中怎样用乐器来表达人物的?(放动画片段)
师:发生了什么?
生: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忍受着干渴呆坐在佛堂前,偏偏这时候寺庙里的老鼠打翻了佛堂前的火烛,火苗烧着了纱帘,火势蔓延寺庙刹那间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三个和尚慌乱的打水救火。
师:救火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去表现?(着急的、手忙脚乱的)师:同学们可以跟着演一演,我看看哪组演的最好。
师:同学们演的都很好,这段用到的乐器有哪些?
生:板胡、坠胡、管子
师:这三件乐器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的?
生:三样乐器轮流演奏,没水吃了三个和尚均拉长了脸,三样乐器“叽叽喳喳”奏个不停,尾部拖着一个幽默的长音,表示三人争吵不休而当寺庙着火,三人救火时,三种乐器则此起彼伏,抑扬和谐,表现三人齐心合力扑灭大火时的忙碌情景。
5.欣赏故事的结尾~~~~
三、小结
师:通过《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
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到不用挑水而有水吃的过程,讽刺了那些相互依赖,斤斤计较、唯恐自己吃亏的人,并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把个人的智慧融入到集体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