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乡愁(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乡愁(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2 19:49:47

文档简介

3 乡 愁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代表作品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散文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做文章,创造各种各样既能切合物、景、情,又能充分展示主体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或跌宕起伏,或流畅自然,或宛转缠绵。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写作背景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内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一枚(méi)   海峡(xiá)   坟墓(fén)
2.理解词意
【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道。
三、素材积累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
?童年撒娇时母亲温软的怀抱,袅袅升起的炊烟里深情的呼唤;少年叛逆时父亲严厉的目光,恨铁不成钢中起落的巴掌;青年远行时母亲一遍又一遍重复的叮咛,父亲结结实实捆扎的行囊,一个个简单的细节连缀成生命中最美好的画面和最丰富的记忆,让流浪在外的游子永生铭记。
四、课外拓展
台湾思乡类文学作品
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台湾以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大陆去台人员之手,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台不过是“过客”,这种过客心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于右任先生在临终遗诗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望。/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泣血的悲歌、含泪的呼唤,集中表达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抑郁难平,发而为诗,于是有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思乡曲。3 乡 愁余光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深入分析,利用“知人论世”开展研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通过网络搜索、查阅图书等方式,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2.难点:调动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种情愫还演变成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隔千年,历久弥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49年离开大陆,移居台湾,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代表作品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散文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做文章,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或跌宕起伏,或流畅自然,或宛转缠绵。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写作背景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内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看屏幕,认真听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让学生观看《乡愁》动画〕
2.教师强调朗读的情感、节奏与重音。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明确:忧郁深沉。
(2)朗读这首诗时,在语速、节奏和音节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明确: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感情要层层递进。第三节的“啊”这里要变音,读作“呀(yɑ)”,因为当“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是“ɑ、o、e、i、ü”时,“啊(ɑ)”就要读成“呀(yɑ)”。“母亲在里头”中的“头”要读轻声。
3.让学生边试读边画出节奏与重音。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点名朗读,全班齐读。
5.整体感知,明确以下问题: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诗人借助了四个形象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离绪。
一是“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能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
二是“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往往的船票。
三是“坟墓”。到后来,时空的阻隔使“我”与母亲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四是“海峡”。它象征着作者的故国之情。这浅浅的海峡,不但把“我”与祖国隔开,更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
作者的乡愁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它的内涵和境界,随着作者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地深化和提升,从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步骤二:分析课文,层层紧扣
1.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2.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普遍的家国之思。
3.本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把对母亲、妻子和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4.本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里?
明确:①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②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出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四、课堂小结
《乡愁》是一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诗歌中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五、拓展延伸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说说二者之间的异同。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明确:同:①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奔赴台湾。②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③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席慕蓉在诗中用“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无法消解的乡愁和怀恋情感。④两首诗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余诗中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席诗中“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串全诗,流露出深切的愁思。
异:①余诗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乡愁,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②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但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席诗则形散神不散。
附:板书设计
乡愁
◇课后反思◇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串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每节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不足之处:由于课时原因,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讨论时间,课堂趣味性不足。(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三课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说出描写乡愁的诗,词,曲的名句
!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
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朗读、赏析诗歌的方法
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节奏、重音、押韵等。
赏析诗歌:再现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
·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课文朗读
歌曲欣赏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人生阶段。
2.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托物言志
故乡之思
逐层推进
家国之情
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在——国土分裂忧思绵绵
少年清愁
夫妻离愁
丧母哀愁
思归浓愁
生离之愁




死别之愁




1、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自由诗的特点。
《乡愁》这首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里呢?
2、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
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是凝重、浓烈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拓展讨论: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小见大
思考: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仿写练习
试仿照余光中的《乡愁》写一段诗
(以乡愁为主题)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温暖的毛衣
穿的人在这头
织的人在那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条浅浅的小溪
我站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首悠远的笛乐
他在那头吹
我在这头听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看的人在这头
望的人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余光中:乡愁-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
席慕蓉:乡愁-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泪别离
没有年轮的树
余光中的诗:以时间的变化,选择几个具体的富含深意的形象来层层推进诗情的表达,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
席慕蓉的诗:用三个典型的画面和几个有独创性的比喻来抒写心中的乡愁,表达对故乡永远的怀念。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
愁》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用诗的语言描写乡愁,要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乡愁的内含: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三、背诵这首诗。3 乡 愁余光中
关键词:感情基调 朗读节奏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méi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一méi(

) 坟(
fén
)墓 海峡(
xiá
)
(
2
)朗诵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C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D.轻柔、平淡
(
3
)“浅浅”本是“不深”的意思,在文中的深层含意是: 大陆与台湾并不遥远,海峡两岸统一并不遥远 。?
(
4
)仿照诗歌《乡愁》中的第一节,补充下面的小诗。
小时候
乡愁是 一只小小的风筝 ?
我在这头
 梦想 在那头?
2.请用“/”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限1处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第一节诗是说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这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
B.第二节诗是说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此时,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
C.第三节诗是说时空的阻隔使“我”与母亲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坟墓”在诗中代指封闭的旧社会。
D.第四节诗是说海峡虽然“浅浅”,但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我”和祖国隔开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解析】“代指封闭的旧社会”错误,“坟墓”代指与母亲的生死之别。
4.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乡愁的一项是(
 B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次北固山下》
);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波,低叹“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黄鹤楼》
)。?
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赋予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以特定的情感。根据下面的情境,在横线上各填上一种事物的名称。
初秋,好朋友要离开家乡到国外求学,送行路上,晓依顺手折下路边的① 柳枝(
或:杨柳、柳条
) ,以表达惜别之意。过了一个月,朋友给晓依发来一封邮件,邮件里画了② 月亮、鸿雁(
或:大雁、雁
) ,表达了她的思乡之情。?
7.某中学以“记住乡愁”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
1
)余光中先生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一湾浅浅海峡
下联: 两岸深深乡心 ?
(
2
)下面是一位同学摘录的资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不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绝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取绝 ”,正确写法是“ 取决 ”。?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不可不”改为“不可” 。?
③文段中加点词“桑梓”指代: 家乡 。?
(
3
)有同学认为,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交通发达,信息便捷,不再需要乡愁情结。请你对这位同学的看法予以纠正。
示例:当今社会,很多人离乡而居,更需要乡愁情结。乡愁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具有文化记忆功能,能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它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而褪色,也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消逝。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分值:21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
李 晓
①“没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才女主持人柴静如是说。
②我想套用一下柴静的话,没有一轮心上明月照耀着回到故乡的人,不足以谈论故乡。
③前年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的清辉,把天空清洗得如蓝色丝绸般微微荡漾。几个中年男人在楼顶小花园里喝着酒,喝到微醺,望头顶明月,一个男人突然伤感地说,这么好的月光,我们应该回故乡去看看啊。这群男人默默低下头,其中一个男人嘀咕道,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吗?那男人大声说,我们的出生地啊,才是故乡。他站起身说:“不要辜负了这月光,我马上赶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报个名!”
④七个男人,开了两辆车,一个不少地坐车赶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乡,在一百多千米外的群山怀抱中。车在高速路上走了一个小时,还要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到达他老家的村庄时,月亮已踱至中天,山野寂静,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满天月光的沐浴中,梦境一般安宁。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听那回到故乡的男人聊着童年往事,聊着有一年中秋节晚上,爷爷叫醒睡梦中的他,悄悄塞给他一块手工做的土月饼,那个香啊,三十多年了,那香味还在嘴边弥漫,在梦里萦绕。
⑤这群男人,在那个山野里度过了中秋之夜,没回城里,就在车里简单地睡了一觉后,于黎明时分,披着一身枝叶草丛中的清凉露水驱车回城。
⑥我是那群男人当中的一个。回到城里的几天里,我感觉脚底还蒸腾着那个村子里的地气。那一轮明月照亮的村庄,已嵌进了我记忆的底片。
⑦[A]    ?乡愁的源头,或许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唤。一个人无论活在哪里,其实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叶青翠。[B]    ?或许,它就在生命出发的地方,那就是故土。我明白了,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悦,那是因为心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点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过,被风吹稻浪掀得哗啦啦响。[C]    ??
⑧我想起了我妈,十八年前来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那年中秋节晚上吃过饭以后,我妈说,她想一个人出去走一走。结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望着一轮满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点钟,还不见我妈回来。我爸着急了,给我打电话:“你妈还没回来啊。”我慌了,四处找妈,终于在一条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妈,她蜷缩在墙角边,身子瑟瑟发抖。我妈拿着一盒火柴给我看,她说,她划亮了好多根火柴,还是没找到回家的路。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想去找刚搬到城里来的一个叫周德才的老乡聊一聊,准备中秋过后结伴回家帮村子里的人种胡萝卜。中秋节夜里,我妈琢磨的,还是老家的乡亲、庄稼、牲口。
⑨我曾经对我身边的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都是从乡野迁徙而来。在这些生命的迁徙中,他们的身体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
⑩感谢命运待我不薄,每年中秋,总有这样一轮明月,照耀我回到精神上的故土家园。
(
有删改
)
8.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的作用。(
6分
)
是本文的叙事与抒情线索;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
9.文章第③~⑧段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4分
)
①中秋之夜,七个在城里工作的男人一起回到其中一人的故乡看月亮;②“我”的母亲在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为找同乡而迷路。(
每点2分,共4分
)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4分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分
)生动地写出了中秋月夜下山村的宁静,表达了作者的惬意心情。(
3分
)
1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⑦段的横线处,[A]处应填入 b 句,[B]处应填入 c 句,[C]处应填入 a 句。(
只填选项
)(
3分
)?
a.还有什么比在一轮明月当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
b.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轻烟袅袅的乡愁吗
c.这株植物最初的根须在哪里呢
12.作者写对身边人做的有趣的调查一事有何作用?(
4分
)
示例:写对身边人做的有趣的调查是为了表现人们无论离开故乡多久、多远,“他们的身体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很好地表现了本文的中心。(
4分
)
第10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语言的表现力往往需要借助修辞手法的准确使用来体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和引用等。
【方法指导】
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可以从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角度分析
)。
【答题模板】
题型: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模板: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修辞特点
)地写出了……(
内容
),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或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共26张PPT)
3 乡 愁
余光中
关键词:感情基调 朗读节奏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méi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2
)朗诵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C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D.轻柔、平淡
(
3
)“浅浅”本是“不深”的意思,在文中的深层含意是:
 大陆与台湾并不遥远,海峡两岸统一并不遥远 。?
(
4
)仿照诗歌《乡愁》中的第一节,补充下面的小诗。
小时候
乡愁是 一只小小的风筝 ?
我在这头
 梦想 在那头?
2.请用“/”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限1处
)

/
现在
乡愁
/
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在这头
大陆
/
在那头
3.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第一节诗是说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这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
B.第二节诗是说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此时,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
C.第三节诗是说时空的阻隔使“我”与母亲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坟墓”在诗中代指封闭的旧社会。
D.第四节诗是说海峡虽然“浅浅”,但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我”和祖国隔开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解析】“代指封闭的旧社会”错误,“坟墓”代指与母亲的生死之别。
4.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乡愁的一项是(
 B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
《次北固山下》
);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波,低叹“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黄鹤楼》
)。?
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赋予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以特定的情感。根据下面的情境,在横线上各填上一种事物的名称。
初秋,好朋友要离开家乡到国外求学,送行路上,晓依顺手折下路边的① 柳枝(
或:杨柳、柳条
) ,以表达惜别之意。过了一个月,朋友给晓依发来一封邮件,邮件里画了② 月亮、鸿雁(
或:大雁、雁
) ,表达了她的思乡之情。?
7.某中学以“记住乡愁”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
1
)余光中先生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一湾浅浅海峡
下联: 两岸深深乡心 ?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取绝 ”,正确写法是“ 取决 ”。?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不可不”改为“不可” 。?
③文段中加点词“桑梓”指代: 家乡 。?
(
3
)有同学认为,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交通发达,信息便捷,不再需要乡愁情结。请你对这位同学的看法予以纠正。
示例:当今社会,很多人离乡而居,更需要乡愁情结。乡愁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具有文化记忆功能,能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它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而褪色,也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消逝。
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
李 晓
①“没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才女主持人柴静如是说。
②我想套用一下柴静的话,没有一轮心上明月照耀着回到故乡的人,不足以谈论故乡。
③前年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的清辉,把天空清洗得如蓝色丝绸般微微荡漾。几个中年男人在楼顶小花园里喝着酒,喝到微醺,望头顶明月,一个男人突然伤感地说,这么好的月光,我们应该回故乡去看看啊。这群男人默默低下头,其中一个男人嘀咕道,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吗?那男人大声说,我们的出生地啊,才是故乡。他站起身说:“不要辜负了这月光,我马上赶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报个名!”
④七个男人,开了两辆车,一个不少地坐车赶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乡,在一百多千米外的群山怀抱中。车在高速路上走了一个小时,还要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到达他老家的村庄时,月亮已踱至中天,山野寂静,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满天月光的沐浴中,梦境一般安宁。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听那回到故乡的男人聊着童年往事,聊着有一年中秋节晚上,爷爷叫醒睡梦中的他,悄悄塞给他一块手工做的土月饼,那个香啊,三十多年了,那香味还在嘴边弥漫,在梦里萦绕。
⑤这群男人,在那个山野里度过了中秋之夜,没回城里,就在车里简单地睡了一觉后,于黎明时分,披着一身枝叶草丛中的清凉露水驱车回城。
⑥我是那群男人当中的一个。回到城里的几天里,我感觉脚底还蒸腾着那个村子里的地气。那一轮明月照亮的村庄,已嵌进了我记忆的底片。
⑦[A]    ?乡愁的源头,或许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唤。一个人无论活在哪里,其实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叶青
翠。[B]    ?或许,它就在生命出发的地方,那就是故土。我明白了,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悦,那是因为心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点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过,被风吹稻浪掀得哗啦啦响。[C]    ??
⑧我想起了我妈,十八年前来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那年中秋节晚上吃过饭以后,我妈说,她想一个人出去走一走。结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望着一轮满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点钟,还不见我妈回来。我爸着急了,给我打电话:“你妈还没回来啊。”我慌了,四处找妈,终于在一条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妈,她蜷缩在墙角边,身子瑟瑟发抖。我妈拿着一盒火柴给我看,她说,她划亮了好多根火柴,还是没找到回家的路。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想去找刚搬到城里来的一个叫周德才的老乡聊一聊,准备中秋过后结伴回家帮村子里的人种胡萝卜。中秋节夜里,我妈琢磨的,还是老家的乡亲、庄稼、牲口。
⑨我曾经对我身边的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都是从乡野迁徙而来。在这些生命的迁徙中,他们的身体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
⑩感谢命运待我不薄,每年中秋,总有这样一轮明月,照耀我回到精神上的故土家园。
(
有删改
)
8.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的作用。
(
6分
)
是本文的叙事与抒情线索;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
9.文章第③~⑧段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4分
)
①中秋之夜,七个在城里工作的男人一起回到其中一人的故乡看月亮;②“我”的母亲在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为找同乡而迷路。(
每点2分,共4分
)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4分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分
)生动地写出了中秋月夜下山村的宁静,表达了作者的惬意心情。(
3分
)
1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⑦段的横线处,[A]处应填入 b 句,[B]处应填入 c 句,[C]处应填入
 a 句。(
只填选项
)(
3分
)?
a.还有什么比在一轮明月当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
b.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轻烟袅袅的乡愁吗
c.这株植物最初的根须在哪里呢
12.作者写对身边人做的有趣的调查一事有何作用?(
4分
)
示例:写对身边人做的有趣的调查是为了表现人们无论离开故乡多久、多远,“他们的身体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很好地表现了本文的中心。(
4分
)
第10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语言的表现力往往需要借助修辞手法的准确使用来体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和引用等。
【方法指导】
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可以从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角度分析
)。
【答题模板】
题型: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模板: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修辞特点
)地写出了……(
内容
),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或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