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四单元 人生之舟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走近作者 4 背景资料
5 字词梳理 6 整体感知
7 精读细研 8 疑难探究
7 疑难探究 8 主旨归纳
板书设计
9
主旨归纳
10
目
录
CONTENTS
课后作业
11
1.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哄堂大笑”等成语的含义。(重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3.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素养)
学习目标
一位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他小时候有过一段难忘的冒险经历,是怎样的经历呢?他的经历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寻找答案。
同学们,你有没有经历过一些冒险的事儿呢?有没有小时候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呢?
新课导入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
走近作者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件往事的回忆。小时候的莫顿·亨特体弱多病,同龄的孩子常常欺侮他。在一次爬悬崖的过程中,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他在爸爸的指导下摆脱了险境。从此,他变得坚强、乐观、积极进取,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
背景资料
酷
灼
倦
和
兀
怦
眩
泣
吟
恍 惚
耸
椿
稽
嘘
慰
热
人
厌
怦
晕
呻
臭
立
滑
声
安
kù
zhuó
juàn
hè
wù
pēng
xuàn
qì
yín
huǎnɡ hū
sǒng
chūn
jī
xū
wèi
附
突
哭
字词梳理
【惊慌失措】
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天旋地转】
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翼翼,谨慎、严肃。
【小心翼翼】
【哄堂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1.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费城的一个悬崖上
“我”,内德、杰里等五个小男孩、父亲
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整体感知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精读细研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悬崖的热情。
精读细研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精读细研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精读细研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精读细研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
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精读细研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脱险
精读细研
2.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精读细研
3.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精读细研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疑难探究
2.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疑难探究
3.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疑难探究
4.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这位父亲是一位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疑难探究
5.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疑难探究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经过: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分解困难
赢得胜利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板书设计
本文通过记述“我”童年时在爸爸的帮助下爬下悬崖的脱险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面对艰难险阻,我们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会获得胜利。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