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寓言四则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2 22:4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寓言四则
第六单元 放飞想象
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重点)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素养)
学习目标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文体知识
字词梳理



溉 汲
宿
















ɡài jí
xiù


zhònɡ
chú

shì

庇护:
袒护,保护。
添头:
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爱慕虚荣:
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较量: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较本领、实力的高低。
杞人忧天:
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字词梳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 背景资料 2 整体感知
3 精读细研 4 板书设计
5 主旨归纳


CONTENTS
背景资料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
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他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简要概括。
分角色朗读这则寓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因对自己的雕像估价过高而遭遇尴尬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贪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思 考
1.赫尔墨斯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
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
精读细研
赫尔墨斯此刻的心理是怎样的?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为下文他满怀信心地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作铺垫,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讨论一下
精读细研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赫耳墨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爱慕虚荣
自以为是
自命不凡
精读细研
3.赫耳墨斯问价的结局又说明了什么?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一文不值,盲目自高自大。
精读细研
赫耳墨斯
问宙斯雕像
一个银元
问赫拉雕像
还要贵一点
问自己雕像
算添头,白送
雕像者
更尊重
算添头
爱慕虚荣、妄自尊大
板书设计
主旨归纳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本文通过讲述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
1 整体感知 2 精读细研
3 疑难探究 4 主旨归纳


CONTENTS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打败?
3.蚊子的经历和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整体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狮子?
(1)蚊子能知己知彼。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能避开。
(2)蚊子能扬长避短。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这是最适合的攻击点,又是对它来说最安全的地方。这正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结果自然是蚊子战胜了狮子。
3.蚊子的经历和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打败?
蚊子陶醉于胜利的骄傲之中,自以为无敌于天下,得意忘形,丧失了警惕。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取得一点成绩时不能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否则会很容易乐极生悲。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深入思考蚊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蚊子战胜狮子后“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蚊子攻击狮子时,知己知彼,能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充满智慧;
“吹着喇叭冲过去”表现了他的自信;
精读细研
疑难探究
1.设想如果赫尔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格后,就悄然离去,蚊子也没有撞上蜘蛛网,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寓意呢?
赞美有自知之明的人;
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方能百战不殆。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回顾寓言,试比较两则寓言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不同点:
1.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2.描写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蚊》则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
3.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疑难探究
主旨归纳
《蚊子和狮子》本文通过讲述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最终败给了小小的蜘蛛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后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穿井得一人
1 背景资料 2 整体感知 3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CONTENTS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
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
姓。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凿,打。
告诉,对……说。
传播,转述。
整体感知
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
整体感知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
听到,得到。
像。
不如。
知道,听说,这里
是“使听到”的意思。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译: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像这样听传闻,还不如不听。
2.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起因
(第1、2句)
误传
真相
(第3、4句)
(第5句)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起因
误传
整体感知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主旨归纳
《穿井得一人》本文通过讲述丁家挖井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的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都应该调查清楚,不可轻信流言,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只会闹出笑话。
杞人忧天
1 背景资料 2 整体感知 3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CONTENTS
背景资料
这则寓言节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整体感知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
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崩塌坠落。
为他的忧虑而担心。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四肢)弯曲伸展。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整体感知
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以致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整体感知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
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星宿:星辰。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宿。
纵使,即使。
伤害,受伤。
地塌怎么办?奈……何,拿……怎么办?
译: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踩、踏。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整体感知
译: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起因
(第1段)
经过
结局
(第2—5段)
(第6段)
杞人担心天地崩坠,以致废寝食。
通过对话描写,具体描述对杞人劝说的过程。
两人“舍然大喜”。
精读细研
1.根据内容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精读细研
示例:在今天看来,“杞人忧天”并非无稽之谈,从新的宇宙观及环保的观点来说,他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寓言中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也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2.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主旨归纳
《杞人忧天》本文通过讲述杞人担心天塌地陷,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劝诫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