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2 19:55:53

文档简介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17岁赴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至今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宽宥(yòu)  襟怀(jīn)   游弋(yì)
轻觑(qù)
濡养(rú)
坍塌(tān)
窗棂(líng)
憎恶(wù)
困厄(è)
矗立(chù)
驰骋(chěng)
显赫(hè)
泥泞(nìng)
广袤(mào)
积攒(zǎn)
麾(huī)下
嘟囔(nang)
自惭形秽(huì)
2.理解词意
【自惭形秽】
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可望而不可即】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宽宥】
宽恕,原谅。
【间不容发】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销骨立】
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
轻视,小看。
【抽丝剥茧】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鸠占鹊巢】
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著。
三、素材积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罗曼·罗兰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我在收获谷物的同时,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9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明确作者观点。
2.全班交流,品味文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欣赏,感受文中文学性的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2.难点:学习本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当代作家,内科主治医师。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至今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襟怀(jīn) 
 广袤(mào) 
 积攒(zǎn)
宽宥(yòu)
游弋(yì)
困厄(è)
轻觑(qù)
濡养(rú)
麾下(huī)
坍塌(tān)
灰烬(jìn)
嘟囔(dū’nang)
矗立(chù)
窗棂(líng)
自惭形秽(huì)
间不容发(fà)
  金戈铁马(gē)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动。
轻觑:轻视,小看。
麾下:将旗之下,文中指手下,手中。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著。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第7~18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9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10~14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5~1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9~20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步骤二:分析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庄严、真诚。
2.第一间精神小屋中盛着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第一间精神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3.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怎样做?
明确:“洒扫庭院”,“销毁精神垃圾”,“重塑精神天花板”,让小屋中充满爱。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你所从事的事业对你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5.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意,这里的“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6.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明确: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7.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小屋里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8.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收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地,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9.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明确:如果不住着自己,那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10.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精神大厦的根基,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恨的,才能明白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11.文章最后两段,作者是如何总结全文,集中发表议论的?
明确:第19段,作者首先指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接下来用一组排比句加以说明,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和健康人格的期盼。第20段,作者最后提议:当自己的精神小屋牢固而美丽后,还要增修新舍,矗立起我们的精神大厦。
步骤三:欣赏构思,探究写法
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引用名言“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步骤四:小组合作,鉴赏语言
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小结语言特色:华丽而不失朴实,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诚。
四、课堂小结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需要有点向往,有点激情,更需要点精神,否则会变得鄙陋、庸俗。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与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看看有何异同。
2.拓展讨论: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你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对作者优美语言及意境的品味上。采取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能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讲解及学生回答造成了束缚,因为我的预设答案,使得课堂师生互动不够自然。(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第九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生,山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2007年,毕淑敏以364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
1
、自惭形秽
(hu
ì
)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
愧。
?
2
、襟(
j
ī
n
)怀:胸襟;胸怀;心胸。
?
3
、广袤(
m
à
o
):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
,
南北的长度为袤。
?
4
、驰骋(
ch
ě
ng
):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
5
、坍(
t
ā
n
)塌
:
崩塌。
?
6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
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
1
、自惭形秽
(hu
ì
)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
愧。
?
2
、襟(
j
ī
n
)怀:胸襟;胸怀;心胸。
?
3
、广袤(
m
à
o
):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
,
南北的长度为袤。
?
4
、驰骋(
ch
ě
ng
):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
5
、坍(
t
ā
n
)塌
:
崩塌。
?
6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
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
1
、自惭形秽
(hu
ì
)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
愧。
?
2
、襟(
j
ī
n
)怀:胸襟;胸怀;心胸。
?
3
、广袤(
m
à
o
):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
,
南北的长度为袤。
?
4
、驰骋(
ch
ě
ng
):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
5
、坍(
t
ā
n
)塌
:
崩塌。
?
6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
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自惭形秽(huì):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襟(jīn)怀:胸襟;胸怀;心胸。?
3、广袤(mào):开阔,广阔。
4、驰骋(chěng):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5、坍(tān)塌:崩塌。?
6、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
第一部分(
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
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1层(
7-8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
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3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1—6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
??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
明确:
爱和恨
打扫
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
?
4.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5.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
明确:
事业
????????
?
自我寻找
???
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
(努力向上的小屋)
?
“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要干
一番大事业,如何寻找?
王国维的《三境界》能给我们启发:古今之成
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努力!努力了,我们容易找到合适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所以努力是关键,而“空谈雄心壮志”、“等待一鸣惊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待我们的学习、事业要认真、努力,乐在其中。
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
明确:自身
思考
?????拥有独立的思想
(庄严、真诚的小屋)
?
三读课文,赏析三间精神小屋
(一)赏析第一间精神小屋
1
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2
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二)赏析第二间精神小屋
1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2
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三)赏析第三间精神小屋
1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2
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3
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4
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四读课文,质疑探究
(一)理清逻辑
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列平行关系,你同意吗?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读课文,质疑探究
(二)欣赏构思
【任务】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鉴赏语言
1
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2
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四读课文,质疑探究
读后反思:
?
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课内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明确:
1、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
2、成语、词语的运用
1、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自然段。
2、比较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与《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看看它们有何异同。
3、拓展讨论: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课堂小结
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课堂小结
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布置作业9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
学习关键词:修辞手法 论证方法 论点 论据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
1
)~(
4
)题。
礁 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1
)简要概括这首诗为我们描绘的两个主要画面。
①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末;②礁石面对浩瀚的海洋微笑屹立。
(
2
)画线句子运用了 反复 和 拟人 的修辞手法。?
(
3
)全诗采用了 象征 的写作手法,表面上,诗人礼赞礁石,实则礼赞了一种 在磨难面前乐观、自信 的人格,礼赞了 不畏强暴、不屈不挠、顽强斗争(
或:坚强、豁达、无畏
) 的民族精神。?
(
4
)读完这首诗,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要乐观面对,勇敢战胜一切打击和磨难。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应该要学习担负责任,你这样李代桃僵地为他承担责任,不是帮他,而是害他。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俩间不容发。
C.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
D.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解析】“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不能用来形容关系亲密。
3.指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
1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
(
比喻
)
(
2
)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
反问
)
(
3
)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
(
排比
)
4.光明中学九(
1
)班开展以“青春与奋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
1
)【榜样昭示】请你从以下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作为你的“青春奋斗偶像”,并用一句话向同学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①法拉第14岁时在一家书店当学徒,业余时间发奋读书,并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买来简单的实验仪器。每天晚上,法拉第都钻到小阁楼里,忘我地进行实验。凭着这股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法拉第终于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并被世人誉为“电学之父”。
②马云读书时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京大学,但考了3年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
今杭州师范大学
)。毕业后先是做老师,接着创办翻译社和中国黄页,后来创办阿里巴巴,今天的淘宝和支付宝等更是家喻户晓。
③李时珍历时30余年,阅读800多种书籍,写成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上万个药方,还亲自尝验毒药,最后才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选择人物: 示例一:法拉第 ?
 示例二:马云 ?
 示例三:李时珍  ?
理由:示例一:学习靠自己,成才与否,环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要持之以恒。
示例二: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放手去搏,人生才能成功。
示例三:付出才有收获,厚积才能薄发。
(
2
)【青春宣言】活动中,小明摘录了下面一段关于“青春”的语句,请你仿照画线句子补写一句。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还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谁抓住了光阴 , 青春就会永驻 。?
(
3
)【奋斗不已】在本次活动中,刘明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篇广播稿,下面是稿件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记得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盛放事业。适合自己的事业,不靠天赐,要靠自我寻找。[甲]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是这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乙]有句话说得好:“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今后,我要更加奋发进取,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倡盛!
①稿件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倡盛 ”,正确写法是“ 昌盛 ”。?
②[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相得益彰”后面加“的局面” 。?
③[乙]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句号移入引号内 。?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分值:20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 B 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会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 A 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
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
),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思索者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于你颈间。
(
有删改
)
5.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
只填序号
)(
4分
)
A.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
B.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
6.本文的观点是:读书使人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优美”的理解。(
3分
)
读书让人专注(
聚精会神
)、谦逊,养成恭敬的习惯;读书让人得到很多欢愉;读书让我们知晓很多不曾被人揭露的奥秘。(
每点1分,共3分
)
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6分
)
第②段列举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或:人们关心的生活现象
),引起读者的注意(
或: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为论据,更好地证明观点;为引出下文的观点做铺垫,使读者在触目惊心的同时更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每点2分,共6分
)
8.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分
)
比喻论证。(
1分
)把“书”比作“富矿”,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会带给人无穷的快乐的观点。(
3分
)
9.如果让你从下面两则材料中选择一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选哪一个?为什么?(
3分
)
材料一 《韩诗外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时,闵子骞脸色干枯,过了一段时间,闵子骞脸色变得红润起来,孔子大为惊奇。据闵子骞说,他在读书之前,一心想着要做达官贵人,因此寝食不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能辨是非、知美丑,因而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变好。
材料二 苏东坡曾说:“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道出了人的气质来自多读书,它会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的眼光更加有神,面庞更加光彩,举止更加高雅……这种美态比外表的美貌,要耐看得多。
示例一:选用材料一。材料一用古人读书脸色变好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优美”的观点,事实胜于雄辩。(
3分
)
示例二:选用材料二。材料二引用了苏轼关于读书影响面容和气质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优美”这个观点。(
3分
)
第9题:补充论据。
【方法指导】
对于补写论据,要明确题干要求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要注意题干有无字数限制;对事例进行概述即可,不必太具体。补写事实论据的答题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补写道理论据要补写一句或多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等,切忌张冠李戴。
对于选择论据,要看论据是不是紧扣论点。因为有些论据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要找准论据的最核心的内容。
【答题模板】
题型1:请为选文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事例
)或道理论据。
模板1:①(
事实论据
)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方式+具体结果;
②(
道理论据
)补充一则名言警句或俗语、谚语等。
题型2:下面论据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请将其还原到文章中去。(
下列哪一项可以作为第×段的论据?
)
模板2:概括论据内容+寻找原文的论点/契合该论据观点的段落(
注意与原文的衔接、过渡等
)(共23张PPT)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学习关键词:修辞手法 论证方法 论点 论据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
1
)~(
4
)题。
礁 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1
)简要概括这首诗为我们描绘的两个主要画面。
①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末;②礁石面对浩瀚的海洋微笑屹立。
(
2
)画线句子运用了 反复 和 拟人 的修辞手法。?
(
3
)全诗采用了 象征 的写作手法,表面上,诗人礼赞礁石,实则礼赞了一种 在磨难面前乐观、自信 的人格,礼赞了 不畏强暴、不屈不挠、顽强斗争(
或:坚强、豁达、无畏
) 的民族精神。?
(
4
)读完这首诗,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要乐观面对,勇敢战胜一切打击和磨难。
【解析】“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不能用来形容关系亲密。
3.指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
1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
比喻
)
(
2
)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
反问
)
(
3
)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
(
排比
)
4.光明中学九(
1
)班开展以“青春与奋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
1
)【榜样昭示】请你从以下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作为你的“青春奋斗偶像”,并用一句话向同学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①法拉第14岁时在一家书店当学徒,业余时间发奋读书,并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买来简单的实验仪器。每天晚上,法拉第都钻到小阁楼里,忘我地进行实验。凭着这股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法拉第终于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并被世人誉为“电学之父”。
②马云读书时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京大学,但考了3年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
今杭州师范大学
)。毕业后先是做老师,接着创办翻译社和中国黄页,后来创办阿里巴巴,今天的淘宝和支付宝等更是家喻户晓。
③李时珍历时30余年,阅读800多种书籍,写成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上万个药方,还亲自尝验毒药,最后才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选择人物: 示例一:法拉第 ?
 示例二:马云
 示例三:李时珍
理由:示例一:学习靠自己,成才与否,环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要持之以恒。
示例二: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放手去搏,人生才能成功。
示例三:付出才有收获,厚积才能薄发。
(
2
)【青春宣言】活动中,小明摘录了下面一段关于“青春”的语句,请你仿照画线句子补写一句。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还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谁抓住了光阴 , 青春就会永驻 。?
(
3
)【奋斗不已】在本次活动中,刘明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篇广播稿,下面是稿件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记得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盛放事业。适合自己的事业,不靠天赐,要靠自我寻找。[甲]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是这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乙]有句话说得好:“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今后,我要更加奋发进取,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倡盛!
①稿件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倡盛 ”,正确写法是
“ 昌盛 ”。?
②[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相得益彰”后面加“的局面” 。?
③[乙]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句号移入引号内 。?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 B 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会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 A 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
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
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
),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
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思索者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于你颈间。
(
有删改
)
5.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
只填序号
)(
4分
)
A.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
B.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
6.本文的观点是:读书使人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优美”的理解。(
3分
)
读书让人专注(
聚精会神
)、谦逊,养成恭敬的习惯;读书让人得到很多欢愉;读书让我们知晓很多不曾被人揭露的奥秘。(
每点1分,共3分
)
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6分
)
第②段列举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或:人们关心的生活现象
),引起读者的注意(
或: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为论据,更好地证明观点;为引出下文的观点做铺垫,使读者在触目惊心的同时更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每点2分,共6分
)
8.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分
)
比喻论证。(
1分
)把“书”比作“富矿”,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会带给人无穷的快乐的观点。(
3分
)
9.如果让你从下面两则材料中选择一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选哪一个?为什么?(
3分
)
材料一 《韩诗外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时,闵子骞脸色干枯,过了一段时间,闵子骞脸色变得红润起来,孔子大为惊奇。据闵子骞说,他在读书之前,一心想着要做达官贵人,因此寝食不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能辨是非、知美丑,因而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变好。
材料二 苏东坡曾说:“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道出了人的气质来自多读书,它会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的眼光更加有神,面庞更加光彩,举止更加高雅……这种美态比外表的美貌,要耐看得多。
示例一:选用材料一。材料一用古人读书脸色变好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优美”的观点,事实胜于雄辩。(
3分
)
示例二:选用材料二。材料二引用了苏轼关于读书影响面容和气质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优美”这个观点。
(
3分
)
第9题:补充论据。
【方法指导】
对于补写论据,要明确题干要求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要注意题干有无字数限制;对事例进行概述即可,不必太具体。补写事实论据的答题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补写道理论据要补写一句或多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等,切忌张冠李戴。
对于选择论据,要看论据是不是紧扣论点。因为有些论据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要找准论据的最核心的内容。
【答题模板】
题型1:请为选文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事例
)或道理论据。
模板1:①(
事实论据
)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方式+具体结果;
②(
道理论据
)补充一则名言警句或俗语、谚语等。
题型2:下面论据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请将其还原到文章中去。(
下列哪一项可以作为第×段的论据?
)
模板2:概括论据内容+寻找原文的论点/契合该论据观点的段落(
注意与原文的衔接、过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