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醉翁亭记(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醉翁亭记(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2 19:56:58

文档简介

11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南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琅琊(lángyá)  林霏(fēi)  岩穴(xué)
山肴(yáo)
野蔌(s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
酒洌(liè)
潺潺(chán)
林壑(hè)
颓然(tuí)
岩穴暝(míng)
晦明变化(huì)     伛偻提携(yǔlǚ)
觥筹交错(gōngchóu)  宴酣之乐(hān)
饮少辄醉(zhé)
2.理解词意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散开
③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④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⑤临溪而渔
渔:捕鱼
⑥泉香而酒洌
洌:清
⑦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
⑧觥筹交错
交错:交互错杂
⑨苍颜白发
苍颜:苍老的容颜
⑩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倒下的样子
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不久
树林阴翳
翳:遮盖
三、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①谓
②归
③秀
④临
⑤乐
2.古今异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四时之景不同
④至于负者歌于途
3.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④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⑤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特殊句式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倒装句,状语后置,即“太守与客来于此饮”)
③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④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
(省略句,省略宾语;倒装句,状语“以文”后置)
四、素材积累
?峰回路转,映入眼帘的是一个S形的谷地,醉翁亭就坐落在这谷地的中央。远望山谷四周的景色,仿佛自己身临桃花源中。那些自然长成的苍松、翠柏、古槐、杉树等纵横点缀……眼前的春景更是妩媚动人,桃花吐艳,溪水与天空争蓝;绿柳迎风,飞燕共黄莺起舞……参天的古树,掩映着一处古建筑群,近观“酿泉”字下,凹字形的小池内涌出股股清泉,清澈见底。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高权重,却从不嫉贤妒能,而是勇于提拔、推荐有才之人。你提拔王安石,使他成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你欣赏“三苏”,使他们声名远播,终成大家。这一切,让人不得不佩服你的大度。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你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滁州太守,你却不计得失,修“醉翁亭”、与滁人游、与宾客饮,怡然自得。这一切,不得不让人佩服你的豁达。
五、课外拓展
贬官文化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时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余秋雨《文化苦旅》)11 醉翁亭记欧阳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典诗文好像都散发着酒气。饮者万万千,醉者万万千,而这其中的情味却不尽相同。“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尽文人饮酒的天机。一个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意。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能力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南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积累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辄(zhé)   暝(míng)   弈(yì)
林壑(hè)
提携(xié)
琅琊(lángyá)
酒洌(liè)
山肴(yáo)
伛偻(yǔlǚ)
野蔌(sù)
阴翳(yì)
觥筹(gōngchóu)
3.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
①归
②临
③秀
④乐
(2)古今异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意趣、情趣 [今]意思、意义
②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花 [今]花草香味
③佳木秀而繁阴 秀:[古]茂盛 [今]美丽
④四时之景不同 时:[古]季节 [今]时间
⑤非丝非竹 丝:[古]弦乐器 [今]蚕吐的丝
竹:[古]管乐器 [今]竹子
⑥射者中 射:[古]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今]射击
(3)词类活用
①环滁皆山也 环:名词作动词,环绕。
②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⑤野芳发而幽香 幽香:名词作动词,散发幽香。
⑥佳木秀而繁阴 繁阴:名词作动词,形成绿荫。
⑦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⑩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特殊句式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倒装句,状语后置,即“太守与客来于此饮”)
③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学生听读,走进文本
1.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要正确,语句要流畅。
2.安排四名学生各读一段。朗读完成,教师讲评指导。
明确:朗读时要注意“者”“也”“而”“之”这些虚词的使用,使得文章舒缓自如,尤其是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出轻重音。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对于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
3.学生互读课文。两人一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步骤二:译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两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归纳段意。
明确:第1段:交代醉翁亭的位置、自然环境、建造者及亭名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2段:紧扣“山水之乐”的“乐”字,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之景。
第3段:由写景转向写人、写事,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太守醉游回归之乐。总结文章主旨。
四、课堂小结
本文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同学们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以下词句:“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饮少辄醉”“云归而岩穴暝”“伛偻提携”“山肴野蔌”“觥筹交错”。
2.让一名学生解释以上听写的词句。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深入解读,理解内容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
1.分析第1段。
(1)点名朗读第1段,思考、讨论:第1段写什么?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
明确: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命名缘由。亭名的由来:太守自谓也。
(2)第1段中,作者以一个导游的身份,移步换景,将一处处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将读者引领至醉翁亭。试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一路所见景观的。
明确:作者是采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的方法描写一路所见景观的。首句“环滁皆山也”先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貌,然后从“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写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再写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写到“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由大到小,由远到近,把读者的视线一步步地引向本文的主体“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了醉翁亭的所在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段写景文字层次分明、眉目疏朗,将去醉翁亭游玩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为下文“朝而往,暮而归”的路线做了交代。
(3)本段为何要交代“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巧妙地引出“乐”字,表明“醉”与“乐”互为表里,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寄情山水之乐,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2.分析第2段。
(1)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一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朝:日出而林霏开。暮:云归而岩穴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此段紧承上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2)本段中描写山间景色的是哪几句?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朝暮的变化?在描写四时之景时,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
明确:第1、2两句写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山间朝暮及四季的景色变化。首先描绘的是“朝暮图”,按一天时间纵向展开描写,“出”“开”“归”“暝”四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作者描写了迥然不同的“四时之景”,在写四季变化之美时,作者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写出了繁花争艳、幽香扑鼻的春光,万木竞秀、枝繁叶茂的夏景,天高气爽、霜华洁白的秋色,水落石出、草木凋零的冬景。
(3)本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最后一句用叙事、抒情的方式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欢乐心情。
3.分析第3段。
(1)指名朗读第3段,概括段意,这一段写了几个场景?每个场景用一个词来概括。核心是什么?
明确:写游琅琊山之乐。写了四个场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是“太守醉”。
(2)本段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滁人之乐?哪些词语体现了众宾之欢?
明确:“歌”“休”“呼”“应”“往来不绝”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鱼肥”“酒洌”“山肴野蔌”“射”“弈”“觥筹交错”“喧哗”,表现了众宾之欢。
(3)本段与前一段有何联系?
明确:本段用“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呼应前段“朝而往,暮而归”,由写山中景转而写到山中人,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4.分析第4段。
(1)齐读第4段,说说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其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主要写了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太守之乐其乐”点明了全文主旨,说明太守真正的快乐在于与民同乐。滁州之民能尽兴欢乐,表明治理滁州的太守极有政治才能,而才能出众的太守,却是在朝廷受排挤、遭贬斥的不幸者。“太守之乐其乐”的含意是丰富而复杂的,既包含寓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2)本段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最后补出作记人的姓名,点明自己的身份,抒发了自豪的情感。
步骤二: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①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②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③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④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②句式灵活,骈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句式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骈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③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使文章艺术魅力别具一格,行文潇洒自如,增强了全文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3)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在写宴饮之乐时,为何重点写宾客之乐?
明确: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乐。重点写宾客之乐,既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也为下文写太守之乐做了铺垫。
(4)本文以第一视角来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换一种写法,以旁观者的角度介绍,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明确:从描写的效果来看,充分表现出醉翁亭环境的美好,在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琅琊山和醉翁亭的喜爱之情。如果只是作为旁观者介绍,那就是纯客观地反映情况,不能达到描写中带有感情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的足迹,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四、拓展延伸
在古代,很多文人骚客面对社会现实及自己的遭遇,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能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出了其中的关联,即第1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即各段都有“乐”字,“乐”字贯串全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PPT模板:www.1ppt.com/moban/
PPT素材: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www.1ppt.com/tubiao/
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PPT论坛:www.1ppt.cn
PPT课件:www.1ppt.com/kejian/
语文课件:www.1ppt.com/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1ppt.com/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1ppt.com/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写作背景
检查预习


















chú

Láng
zhé
fēi
huì
míng


yáo

liè
gōng
chóu


tuí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第一段,注意画线词语的解释。
林壑尤美
山行六七里
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沿山而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酿泉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酿泉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者
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自谓,自称。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
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故自号曰醉翁:
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酒
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
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
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
寄托在酒上。
2、最能说明《醉翁亭记》核心命意的一句话是
醉翁亭
琅琊
酿泉
西南诸峰
1、这段随作者观察对象的变化,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请将作者观察、记叙的对象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方框里。
环滁皆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傍晚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歌于途:
行者:
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
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非丝非竹:
射:
弈:
觥筹交错:
颓然乎其间者:
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
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
腰背弯曲
到溪边钓鱼
用泉水来酿酒
野味野菜
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
不在于音乐
投壶
下棋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是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分析3
本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直接找出语句(三个字)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描写众宾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的句子:
运用借代手法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准确而全面概括文中宴会特点的一项
是(

A
酒香菜美
B
奢侈热闹
C
简朴欢乐
D
饮玩兼备
5
本段描写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射者中,……,起坐而喧哗者。
伛偻提携
非丝非竹
C
与民同乐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里枝叶茂密成阴,鸟到处叫,是游人离去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已而:
人影散乱:
山林之乐:
乐其乐:
同其乐:
述:
以文:
谓:
不久
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山林的乐趣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同大家一起欢乐
记述
用文章
为,是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分析4
本段用层层衬托的手法。先用______之
乐衬托______之乐,再用______之乐衬
托______之乐。
点明文章主旨的三个字是___________。
“同其乐”的“其”指的是_________
“述以文者”的“文”指的是_________
游人乐的原因:__________
本段中最能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禽鸟
游人
游人
太守
同其乐
一同游山的众人
从太守游
《醉翁亭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写出第一段中的两个成语。
峰回路转
4、本文中还有哪些成语?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醉翁之意不在酒
前呼后应
5、词语小结

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杂然而前陈者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而年又最高:
表并列
(轻读)
表承接
(轻读)
表修饰
(轻读)
表转折
(重读)
表递进
表修饰
(轻读)
(轻读)
6、“也”判断句标志。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环滁皆山也;琅玡也。
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文章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用了21个“也”逐层描绘出新的艺术境界。
醉翁亭记
山水乐
四时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亭之环境:环滁——琅琊——泉——亭
亭之命名:作亭者——名之谁——命名
山间一日:日出——开;云归——暝
山间四时
野芳发(春)
佳木秀(夏)
风霜高洁(秋)
水落石出(冬)
滁人游(歌、休、呼、应、往来)
太守宴(溪渔、泉酒、山肴野蔌)
众宾欢(射、弈、觥筹、起坐)
太守醉(苍颜白发,颓然)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与民同乐11 醉翁亭记?欧阳修
关键词:情景交融 骈散结合 叙议结合 政治理想
赏析评点
第1段:交代醉翁亭的位置、自然环境、建造者及亭名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按照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的顺序进行介绍,从对各处景色的描写中可见醉翁亭所在之处的山清水秀。
从写景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说“太守”而不称名,为文末结句设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点出文章中心。
第2段:紧扣“山水之乐”的“乐”字,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之景。
总结山间朝暮和四季之景的特点不同,为下文表现“乐亦无穷”的欢乐心情做铺垫。
第3段:由写景转向写人、记事,写滁人、宾客和太守之乐。
先写滁人之游,表现滁人的安定生活之乐。
再写太守之宴,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
最后写太守的醉态,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
第4段:写太守醉游而归之乐,点明主旨。
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
文中九次提“太守”,至此才点明姓名,揭开谜底。
?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欧阳修(
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
今属江西
)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环滁(
chú
)〕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东部。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lángyá
)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
)来命名。
?〔意〕意趣,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云归而岩穴暝(
míng
)〕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昏暗。
〔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偻(
yǔlǚ
)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洌(
liè
)〕清。
〔山肴野蔌(

)〕野味野菜。蔌,菜蔬。
〔陈〕陈列,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

)〕下棋。
〔觥(
gōng
)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苍颜〕苍老的容颜。
〔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
今江西吉安
)。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翼然(

)  huì(

)明  酒洌(
liè
)
山肴(
yáo
)
野sù(

)
阴翳(

)
yì(

)者胜  
 饮少辄(
zhé
)醉
宴hān(

)之乐
gōngchóu(
觥筹
)交错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峰回路转        回: 曲折、回环 ?
(
2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寄托 ?
(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消散,散开 ?
(
4
)云归而岩穴暝
暝: 昏暗 ?
(
5
)野芳发而幽香
芳: 花 ?
(
6
)临溪而渔
渔: 捕鱼 ?
(
7
)觥筹交错
交错: 交互错杂 ?
(
8
)树林阴翳
翳: 遮盖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
(
1
)归    
(
2
)霏
(
3
)谓       
(
4
)临
(
5
)乐
(
6
)秀
4.词类活用
(
1
)名词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     名: 取名,命名 ?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 取别号 ?
(
2
)名词作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
山: 沿着山路 ?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以……为乐 ?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体会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意趣,情趣 ?
(
2
)山间之四时也
时: 季节 ?
(
3
)负者歌于途
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
6.“而”的用法有:A.表示并列;B.表示承接;C.表示递进;D.表示修饰;E.表示转折。请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只填选项
)
(
1
)临溪而渔(
 B 
)
(
2
)溪深而鱼肥(
 A 
)
(
3
)杂然而前陈者(
 D 
)
(
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E
)
(
5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
2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
3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
4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
8.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比喻
)
(
2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设问
)
(
3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对偶
)
9.根据要求填空。
(
1
)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北宋(
或:宋代
) (
朝代
)文学家,字 永叔 ,自号 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2
)《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俗语流传至今。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的“ 觥筹交错 ”,比喻事情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的“ 峰回路转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真相大白的“ 水落石出 ”。?
(
3
)本文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语句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 , 山间之朝暮也 ”。?
(
4
)本文中,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
(
5
)本文中,“ 山水之乐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明,太守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
6
)他并不是为钓鱼而钓鱼,他钓鱼不过是为了修养身心,真可谓“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
用《醉翁亭记》中原句回答
)?
10.九(
2
)班开展以“走近中国的名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
1
)下面是四幅不同字体的“亭”字。有同学对其作了如下判断和评价,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幅是草书,其笔势委婉含蓄,平和自然。
B.第二幅是楷书,其笔画横轻竖重,方正端庄。
C.第三幅是篆书,其用笔平稳,字形扁平,蚕头燕尾尤其突出。
D.第四幅是行书,其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解析】第一幅是草书,第二幅是楷书,第三幅是隶书,第四幅是行书。据此,可排除C项。A项,草书的特点应为点画连字,结构简省,“笔势委婉含蓄,平和自然”为行书的特点。D项,为草书的特点。B项说法正确。
(
2
)下面是同学们收集、整理、组织的资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亭者,(
  
)也,意为旅途休息之所,迎宾送客之地。亭,四面临风,轻巧玲珑。许多名山好水、园林胜迹,都离不开亭的点缀,故有“园林之眼”。在高处筑亭,       ;在山脚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在临水处筑亭,         ;在林木深处筑亭,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一座空亭,就是盛放在天地间的一眼空灵、通透的泉。?
①汉字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厚的哲理。如:“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根据文意,文中括号里应填 停 (
限一个字
),这个字给你的启示是 人在亭中暂时歇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
【解析】由题目中给出的例子可知,本题要求把某个汉字拆分成几部分,然后分析这几部分中各含有什么哲学道理。结合汉字“亭”的意思来思考可知,“亭”,“停”也。可理解为人在亭中暂时歇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②根据语意,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甲】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
【乙】则平添含蓄的情趣
【丙】可供游人统览全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根据“在高处筑亭”中的“高处”可知,第一个横线处应填写“可供游人统览全景”;根据“在临水处筑亭”中的“临水处”可知,第二个横线处应填写“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根据“在林木深处筑亭”中的“林木深处”可知,第三个横线处应填写“则平添含蓄的情趣”。故选C项。
③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园林之眼”后面加“的美称” 。?
(
3
)安徽滁州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亭”。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有关“四大名亭”的楹联,请你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座名亭。
①平添枫叶三分艳 难写江天一叶秋(
爱晚亭
)
②喜得故园桑落酒 陶然共醉菊花杯(
陶然亭
)
③酒洌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醉翁亭
)
④一片山光浮水国 十分明月到湖心(
湖心亭
)
【解析】①根据对联中的“枫叶”可知此对联写的是“爱晚亭”,因为爱晚亭的名字来源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根据对联中的“陶然”可知此对联写的是“陶然亭”。③根据对联中的“酒洌泉香”可知此对联写的是“醉翁亭”,因为《醉翁亭记》中有“泉香而酒洌”。④根据“山光”“明月”和“湖心”可知是湖心亭。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一](
15分
)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璧①张氏之园②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③,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有删改
)
[注]①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②张氏之园: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③余浸:支流。④岩阜:假山。⑤芡(
qiàn
):水生植物,俗称“鸡头”。⑥富:丰饶的物产。
1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
(
1
)作亭者谁      作: 建造 ?
(
2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寄托 ?
(
3
)云归而岩穴暝
暝: 昏暗 ?
(
4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修: 长,高 ?
(
5
)取山之怪石
之: 助词,的 ?
1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分
)
(
2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物产丰饶可以养家。(
2分
)
13.【甲】文第二段与【乙】文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4分
)
【甲】文第二段以时间变化(
日暮和四时变化
)为顺序描写景物;(
2分
)【乙】文按照方位顺序(
从外到内
)描写了张氏园亭的优美景色。(
2分
)
1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简要分析其抒发的共同情感。(
2分
)
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分
)
【参考译文】
【乙】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璧张氏家的园林。园林外面是高大茂密的竹子,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
园中的
)蒲草、芦苇、莲花、芡,(
让人
)联想起江湖的秀美;山桐圆柏,(
让人
)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有京、洛的繁华之姿;高堂大屋,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物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使邻里饱餐,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各地的宾客。
[二](
山东枣庄中考改编
)(
15分
)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①作州之二年,构②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③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④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也,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⑤优游⑥而无为⑦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有删改
)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构:搭建。③直:当,临。④洒然:洒脱欣然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⑤吾君:指皇帝。⑥优游:悠闲自得。⑦无为:清静自然。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
(
1
)伛偻提携   伛偻: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
(
2
)泉香而酒洌
洌: 清 ?
(
3
)杂然而前陈者
陈: 陈列,摆开 ?
(
4
)泉水之涯
涯: 岸边 ?
(
5
)则必即丰乐以饮
则: 就 ?
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
1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2分
)
(
2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2分
)
17.【乙】文第一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地理位置 和 名称由来 。(
2分
)?
18.【甲】文中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4分
)
【甲】文的“太守之乐”指乐民所乐,与民同乐;(
2分
)【乙】文的“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均可
)。(
2分
)
【解析】根据【甲】文“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看,“太守之乐”是指以民乐而乐,与民同乐;根据【乙】文“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来看,“公之乐”是指国家安定太平、政治清明,人民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
【乙】在滁州的西南方,一条泉水的岸边,欧阳公担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
在那里
)搭建了一座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来说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距离丰乐亭东面几百步的地方,找到一处山势较高的地方,搭建了一座亭子叫“醒心亭”,让我为它作记。
只要欧阳公和州里的宾客一道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时喝醉或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四周,让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清新之景,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清新之音,于是心中顿觉洒脱欣然而酒醒,甚至想久待(
在这里
)而忘记了回去。唉!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而给它命名来反映这种实际情况,又(
更是
)擅长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
这样做
)的快乐,我却能解释它。我们的皇帝在上能悠然自得,清静自然;我们的百姓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这才是欧阳公的快乐啊!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呢?(

)其实是欧阳公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共52张PPT)
11 醉翁亭记?欧阳修
关键词:情景交融 骈散结合 叙议结合 政治理想
赏析评点
第1段:交代醉翁亭的位置、自然环境、建造者及亭名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按照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的顺序进行介绍,从对各处景色的描写中可见醉翁亭所在之处的山清水秀。
从写景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说“太守”而不称名,为文末结句设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点出文章中心。
第2段:紧扣“山水之乐”的“乐”字,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之景。
总结山间朝暮和四季之景的特点不同,为下文表现“乐亦无穷”的欢乐心情做铺垫。
第3段:由写景转向写人、记事,写滁人、宾客和太守之乐。
先写滁人之游,表现滁人的安定生活之乐。
再写太守之宴,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
最后写太守的醉态,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
第4段:写太守醉游而归之乐,点明主旨。
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
文中九次提“太守”,至此才点明姓名,揭开谜底。
?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欧阳修(
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
今属江西
)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环滁(
chú
)〕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东部。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lángyá
)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
2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
3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
4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
8.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比喻
)
(
2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设问
)
(
3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对偶
)
9.根据要求填空。
(
1
)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北宋(
或:宋代
) (
朝代
)文学家,字 永叔 ,自号 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2
)《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俗语流传至今。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的“ 觥筹交错 ”,比喻事情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的“ 峰回路转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真相大白的“ 水落石出 ”。?
(
3
)本文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语句是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 , 山间之朝暮也 ”。?
(
4
)本文中,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的句子是
“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
(
5
)本文中,“ 山水之乐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明,太守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
6
)他并不是为钓鱼而钓鱼,他钓鱼不过是为了修养身心,真可谓“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
用《醉翁亭记》中原句回答
)?
10.九(
2
)班开展以“走近中国的名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
1
)下面是四幅不同字体的“亭”字。有同学对其作了如下判断和评价,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幅是草书,其笔势委婉含蓄,平和自然。
B.第二幅是楷书,其笔画横轻竖重,方正端庄。
C.第三幅是篆书,其用笔平稳,字形扁平,蚕头燕尾尤其突出。
D.第四幅是行书,其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解析】第一幅是草书,第二幅是楷书,第三幅是隶书,第四幅是行书。据此,可排除C项。A项,草书的特点应为点画连字,结构简省,“笔势委婉含蓄,平和自然”为行书的特点。D项,为草书的特点。B项说法正确。
(
2
)下面是同学们收集、整理、组织的资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亭者,(
  
)也,意为旅途休息之所,迎宾送客之地。亭,四面临风,轻巧玲珑。许多名山好水、园林胜迹,都离不开亭的点缀,故有“园林之眼”。在高处筑亭,       ;在山脚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在临水处筑亭,         ;在林木深处筑亭,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一座空亭,就是盛放在天地间的一眼空灵、通透的泉。?
①汉字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厚的哲理。如:“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根据文意,文中括号里应填 停 (
限一个字
),这个字给你的启示是 人在亭中暂时歇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
【解析】由题目中给出的例子可知,本题要求把某个汉字拆分成几部分,然后分析这几部分中各含有什么哲学道理。结合汉字“亭”的意思来思考可知,“亭”,“停”也。可理解为人在亭中暂时歇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②根据语意,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
【甲】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
【乙】则平添含蓄的情趣
【丙】可供游人统览全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根据“在高处筑亭”中的“高处”可知,第一个横线处应填写“可供游人统览全景”;根据“在临水处筑亭”中的“临水处”可知,第二个横线处应填写“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根据“在林木深处筑亭”中的“林木深处”可知,第三个横线处应填写“则平添含蓄的情趣”。故选C项。
③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园林之眼”后面加“的美称” 。?
(
3
)安徽滁州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
亭、浙江杭州湖心亭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亭”。下面是
一位同学收集的有关“四大名亭”的楹联,请你判断它们分别
属于哪座名亭。
①平添枫叶三分艳 难写江天一叶秋(
爱晚亭
)
②喜得故园桑落酒 陶然共醉菊花杯(
陶然亭
)
③酒洌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醉翁亭
)
④一片山光浮水国 十分明月到湖心(
湖心亭
)
【解析】①根据对联中的“枫叶”可知此对联写的是“爱晚亭”,因为爱晚亭的名字来源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根据对联中的“陶然”可知此对联写的是“陶然亭”。③根据对联中的“酒洌泉香”可知此对联写的是“醉翁亭”,因为《醉翁亭记》中有“泉香而酒洌”。④根据“山光”“明月”和“湖心”可知是湖心亭。
[一](
15分
)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璧①张氏之园②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③,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有删改
)
[注]①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②张氏之园: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③余浸:支流。④岩阜:假山。⑤芡(
qiàn
):水生植物,俗称“鸡头”。⑥富:丰饶的物产。
1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分
)
(
2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物产丰饶可以养家。(
2分
)
13.【甲】文第二段与【乙】文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4分
)
【甲】文第二段以时间变化(
日暮和四时变化
)为顺序描写景物;(
2分
)【乙】文按照方位顺序(
从外到内
)描写了张氏园亭的优美景色。(
2分
)
1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简要分析其抒发的共同情感。(
2分
)
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分
)
【参考译文】
【乙】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璧张氏家的园林。园林外面是高大茂密的竹子,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
园中的
)蒲草、芦苇、莲花、芡,(
让人
)联想起江湖的秀美;山桐圆柏,
(
让人
)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有京、洛的繁华之姿;高堂大屋,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物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使邻里饱餐,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各地的宾客。
[二](
山东枣庄中考改编
)(
15分
)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①作州之二年,构②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③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④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也,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⑤优游⑥而无为⑦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有删改
)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构:搭建。③直:当,临。④洒然:洒脱欣然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⑤吾君:指皇帝。⑥优游:悠闲自得。⑦无为:清静自然。
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
1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2分
)
(
2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2分
)
17.【乙】文第一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地理位置 和 名称由来 。(
2分
)?
18.【甲】文中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4分
)
【甲】文的“太守之乐”指乐民所乐,与民同乐;(
2分
)【乙】文的“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均可
)。(
2分
)
【解析】根据【甲】文“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看,“太守之乐”是指以民乐而乐,与民同乐;根据【乙】文“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来看,“公之乐”是指国家安定太平、政治清明,人民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
【乙】在滁州的西南方,一条泉水的岸边,欧阳公担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
在那里
)搭建了一座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来说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距离丰乐亭东面几百步的地方,找到一处山势较高的地方,搭建了一座亭子叫“醒心亭”,让我为它作记。
只要欧阳公和州里的宾客一道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

)有时喝醉或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四周,让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清新之景,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清新之音,于是心中顿觉洒脱欣然而酒醒,甚至想久待(
在这里
)而忘记了回去。唉!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而给它命名来反映这种实际情况,又(
更是
)擅长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
这样做
)的快乐,我却能解释它。我们的皇帝在上能悠然自得,清静自然;我们的百姓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这才是欧阳公的快乐啊!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呢?(

)其实是欧阳公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