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界·儒学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思想界·儒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7-11 11: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
外来
春秋
战国


魏晋 南北朝
宋元
明清


孟子


无为
朴素 辩证法
强化中央集权
无为而治
兼爱
非攻
尚贤
荀子
与民间方术结合产生道教
董仲舒
孔子
葛洪、陶弘景改造发展道教
佛教传入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封建大一统的时代
大一统的破坏
隋唐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大一统的重建
玄学
冲击
冲击
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
创立儒学
吸收
吸收
存天理
灭人欲
二程、朱熹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西学
东渐
封建社会衰弱
异端李贽
吸收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佛教盛行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守内虚外
黄宗羲
王夫之
以气抗理
顾炎武
经世致用
批判专制
时代特征
(科举制建立与发展)





专制
迷信
旧文学
结 合
结 合


旧道德
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民主
新文化运动·1915
好书推荐
几点基本认识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儒家思想是在历史上以孔子的原始儒家为核心吸收了各个流派的思想形成的
3、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取决于
社会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自身的变化
4、对于儒家思想应该用二分法和重点论的原则来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剥离封建糟粕,取其合理内核。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主张建立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礼)
主张“仁”,强调统治者的道德感化作用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作者认为孔子是
伟大的教育家
杰出的政治家
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影响深远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孔子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影响深远
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是什么
材料评价
你评价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
维护
表现为
春秋
内在道德
等级秩序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所至每与国君分庭抗礼。”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
——韩诗外传
孟子
梁惠王章句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
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
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
弑君也。」
论语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
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礼记》
“周(先祖) 名弃。其母曰姜嫄。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 ……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史记·周本纪》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孟子
尽心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有度
法不阿贵。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
韩非子
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荀子
劝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自律
他律
维护
维护
世界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然界的规律
反者道之动。
墨子
兼爱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
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
是姊妹之群。何得存
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
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刻


滕文公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
也。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西汉
董仲舒


“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子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三纲五常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 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世说新语·任诞》
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晋书 · 王猛传》
魏晋风度
“善于自得,忘仁而仁。……仁义自是人情。”
——向秀、郭象《庄子·天运注》
“夫仁义者,人之性也。”
——向秀、郭象《庄子·骈拇注》
佛教认为,人心底里有与生俱来的“无明”,(又叫“痴”),内心无明的“因”把外界的虚幻世界“缘”当成真的(缘起),勾引出欲望,又求之不得(缘灭)牵引着他一步步在苦难的泥潭中走(六道轮回)。因此要做到脱离苦难,就要做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据 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
真如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 朱子语类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之道,天性也,此只就孝上说,故言父子天性。若君臣、兄弟、宾主、朋友之类,亦岂不是天性?
——《二程遗书》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今之清谈孔孟……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倭仁(清朝大学士)
(一遇到危险)“惟愿一死报君恩。”
——颜元(明末清初教育家 )《存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