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 乡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平回故乡绍兴接母亲等家人到北平居住,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他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猹(chá) 髀(bì) 廿(niàn)
黛(dài)
阴晦(huì)
祭祀(sì)
嗤笑(chī)
惘然(wǎng)
五行(xíng)
恣睢(zìsuī)
脚踝(huái)
颧骨(quán)
蜷缩(quán)
折本(shé)
模样(mú)
潮汛(xùn)
愕然(è)
伶仃(língdīng)
应酬(yìngchou)
瑟索(sè)
2.理解词意
【阴晦】
阴沉,昏暗。
【萧索】
缺乏生机,不热闹。
【无端】
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伶俐】
聪明,灵活。
【愕然】
吃惊的样子。
【伶仃】
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
轻视,看不起。
【嗤笑】
讥笑。
【障壁】
屏障,墙壁,这里指隔膜。
【惘然】
失意的样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
【隔膜】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一气】
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展转】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
任意胡为。
【松松爽爽】
形容轻松畅快。
三、素材积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
?故乡,是我永远没法忘、不敢忘的——那粗糙得难以下咽却曾度我活命的老淀粉,那瘦得令人心悸却仍在艰难的冬去春来中挤出一粒粒粮食的山坡黄土,那被认作蒙昧、落后却教我做人、为我定下做人基调的乡亲们。
那个山村,很小。几十户人家,错落在前后两条沟里。那时没有电,每家的房梁,都被煤油灯或蜡烛熏得包公脸一样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帮扶,其乐融融。一家杀头猪,满村都香了,全屯人去吃酸菜白肉血肠;一家娶媳妇,全村办喜事;一家发丧,户户不动烟火,与家人一样披孝带;一家夜里有了病人,全屯男丁壮妇会应声而起;来了客人,不必为措手不及而发愁,左邻右舍自会送来时令鲜菜;都没有什么钱,却都没人算计钱。故乡,是真的“桃花源”。14 故 乡鲁 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和默读,深入感知文章内容。
2.讨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对新生活的期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忧虑,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把握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2.难点:(1)分析对比手法,赏析对比艺术;(2)研读重要句子及段落,深刻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初,一位离家二十多年的游子回到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此外,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这“两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等家人到北京居住,回到故乡后却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他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阴晦(huì)
祭祀(sì)
鹁鸪(bógū)
秕谷(bǐ)
颧骨(quán)
伶俐(línglì)
愕然(è)
鄙夷(bǐ)
嗤笑(chī)
应酬(yìng)
寒噤(jìn)
折本(shé)
惘然(wǎng)
恣睢(zìsuī)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伶俐:聪明,灵活。
如许:这么些。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形容吃惊的样子。
鄙夷:轻视,看不起。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应酬:交际往来,以礼相待。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三、学习新课
学生默读课文,分小组思考讨论。
1.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明确:回故乡(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回故乡的原因。
在故乡(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的着重刻画,揭示出当时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第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引起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表达了“我”对闰土真挚的感情,也点明了“我”认为记忆中的故乡十分美好的原因。
第二层(第34~52段):写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与巨大变化。通过对杨二嫂的刻画,侧面反映出农村经济的萧条,为下文闰土的变化做了铺垫。
第三层(第53~77段):写“我”与中年闰土的见面。中年闰土从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离故乡(第78~88段):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离开故乡,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达出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2.小说中写了几个人?重点刻画的是哪两个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描写了闰土、杨二嫂、“我”、“我”的母亲、水生、宏儿六个人物。重点刻画的人物是闰土和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明确:可以用“变”字来概括。因为小说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的变化来组织材料和表现主题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整体感知了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了解了作者主要写的是故乡的变化,不仅是故乡景,更是故乡人的变化。读之,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悲哀,从而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作者不远千里,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却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人、故乡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故乡人和故乡景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1)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分析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
(2)根据文中对闰土的描写,归纳闰土的性格特征。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 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动 作
雪地捕鸟、月夜刺猹
只是摇头、默默吸烟
语 言
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对“我”
的态度
对“我”友好,热情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
对生活
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有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明确:少年闰土:健康可爱、天真活泼、勤劳多知,是个聪明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生活贫困,成了个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
(3)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句话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这一细节描写旨在说明闰土也把未来寄托在神佛身上。再次反映出闰土的愚昧和麻木,说明闰土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是当时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5)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现了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2.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1)文中,作为“我”儿时好友的闰土现状是那样的凄凉,那作为“我”的邻居的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段,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20年前
20年后
肖 像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对
“我”的
态度)
—
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行 动
终日坐着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竟跑得这样快。”
对生活
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2)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杨二嫂的形象特征。
明确:一个能说会道、泼辣、尖酸刻薄、自私、爱贪小便宜的、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3)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杨二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豆腐西施”杨二嫂是本文中又一个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她和闰土一样,都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不仅有可笑、可气、可恨的一面,也有可悲、可怜的一面。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闰土要的、杨二嫂想要和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草灰,手套、狗气杀、木器、碗碟。说明当时农民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香炉和烛台说明当时的农民受封建思想的侵蚀,精神变得麻木,只好将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3.分析人物形象——“我”
文中“我”的形象具有什么意义?
明确: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彩。“我”漂泊在外,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精神落脚地。看到故乡衰败、人情冷漠的现实,“我”深感悲哀和失望。因此“我”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追求新生活,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作者。
步骤二:研读课文,分析景物描写
1.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们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三处:①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②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③“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眼前的故乡萧索、荒凉;记忆中故乡的静谧、美好不同。通过对比,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痛苦、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故乡未来的美好憧憬。
2.学生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内交流研讨,并思考以下问题。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横”,请体会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活气”改为“生气”可以吗?
明确:“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使用“横”字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突出了村落的凋敝和沉寂。“活气”不可改为“生气”。“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令人感到死气沉沉。所以“生气”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明确:“枯草”“断茎”“寒风”“老屋”渲染出的凄凉景象,突出了老屋的破败、萧索。“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老屋的破败、心绪的悲凉使即将永别故乡的“我”不禁认为“枯草的断茎”都表明“老屋难免易主”了。
(3)“月下西瓜地”一节的描绘奇异在何处?
明确:①明丽的色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②神奇的传说:项带银圈的英俊少年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三、课堂小结
儿时的故乡,带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代表了“我”的“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活气,昔日的亲朋好友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沉重,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沉重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文章的重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语言魅力。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我”对故乡的变化感到悲哀,对离开故乡并不怎么留恋,因此全文的底色是灰暗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有!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阅读后思考下列问题。
1.“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要“害怕”?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希望,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不知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3.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4.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希望和憧憬。
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而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6.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象一下。
明确:宏儿、水生。因为鲁迅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他认为宏儿和水生应该过一种新的生活,不会同他和闰土一样。所以对新生活展望的画面上要画上这两个人物。
步骤二:品析语言,明确作者意图
1.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有什么含意?
①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明确: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被家里的高墙束缚住了,不了解外面的生活。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指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明确:这句话有双重含意。第一层是实写“我”正走在离开故乡,去往谋生的异地的路上。第二层含意是指“我”正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我”会继续为创造自由幸福的新生活而矢志不渝地斗争下去。
步骤二:总结归纳,学习写作手法
深入体味文意,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明确:①通过对比突出主题思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凄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照,表明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照,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故乡背景的前后变化对照,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②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③运用准确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④巧妙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
三、拓展延伸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当时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当时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今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感受着新时代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
(1)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2)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3)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2.与鲁迅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地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大家思考一下,鲁迅先生之于“新生活”的阐述,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感到欣慰的。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四、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地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孕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故乡》这篇文章很长,所以学生对于文章中的人物理解有些困难。学生刚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对闰土和杨二嫂是好奇的,也是充满不屑的。关于辛亥革命,他们知道得太少;关于当时农村的生活,他们懂得太少。所以,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人物,理解主旨并不容易,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本课以“物非人非”来贯串始终,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感;再通过两个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很好地展现了“变”,在“变”中,再带着学生探究主旨,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文章的主旨大意;最后再品析独特的语言,学生对文章便十分了解了。整堂课,内容突出,人物分析到位。就是节奏太慢,以至于学生后期学习激情锐减。以后要注意调整课堂节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故
乡
鲁迅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
按篇幅长短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小说)
文学常识·小说
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烘托)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小思考: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集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8
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6、杂文集十六部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时代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人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认为是作者自己。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新生活的强烈期盼。
主题初探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2、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
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
(三)离故乡
思考: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huì
chá
xíng
jiàng
huān
péng
阴晦
猹
五行
装弶
獾猪
篷隙
biǎn
kuà
bì
è
chī
línglì
竹匾
胯下
髀骨
愕然
嗤笑
伶俐
hè
sè
xùn
bǐ
gǒng
mó
吓
瑟索
潮汛
秕
谷
打拱
隔膜
jìn
niàn
dài
wǎng
zìsuī
chán
寒噤
廿年
深黛
惘然
恣睢
潺
潺
一、课文分析
对比写法
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
1、小说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闰土
杨二嫂
“我”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中年闰土
外貌
苍老、贫穷、笨拙
神情、语言
怯懦迟钝、谦恭麻木,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制约
行为动作
愚昧迷信
少年闰土
(插叙)
外貌
神情、语言
行为动作
活泼刚健
热情、淳朴,有无穷的知识
勇敢聪明
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
中年闰土
中年闰土:愚昧麻木,善良中厚,勤劳朴实,困苦不堪。
中年闰土是一个生活在重压下艰难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人民的代表。
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生气勃勃热情
开朗勇敢善良
懂许多生产知识
小英雄
木偶人
苍老贫困因循
守旧麻木迟钝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圆规”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杨二嫂尖嘴利舌、贪财刻薄、自私狭隘,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诚实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作者态度:既可恨、可鄙又可怜。
小说刻划杨二嫂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
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杨二嫂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我”
故事的叙述者,有作者的影
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是一个
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心怀
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心情变化
忆童年的故乡:
欢愉
在故乡:
悲哀
离故乡:
觉得故乡会好的,
但很渺茫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环境:
1、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①第2自然段是景物描写。其作用是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②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段是景物描写。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
③结尾段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景物描写。
其作用是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这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
分析: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
“无所谓有”,意在说明光有“希望”,空怀“希望”而不去追求,奋斗,“希望”就不成其为“希望”;“无所谓无”意在说明即使“希望”只有一点点,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追求,始终不渝地去奋斗,“希望”就会成为现实。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它的喻意是:要实现美好的愿望,就要努力去实践。
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
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
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
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14 故 乡鲁 迅
关键词: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对比 多种表达方式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祭sì(
祀
) 嗤(
chī
)笑
bǐ(
秕
)谷
伶lì(
俐
)
恣睢(
zìsuī
)
脚huái(
踝
)
quán(
颧
)骨
quán(
蜷
)缩
折(
shé
)本
模(
mú
)样
愕(
è
)然
鄙夷(
yí
)
应chou(
酬
)
惘(
wǎng
)然
2.填空。
(
1
)鲁迅,原名 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 家、 思想 家、 革命 家。?
(
2
)本文以 “我”回乡迁居的见闻和感受 为线索,按照“ 回 故乡— 在 故乡— 离 故乡”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揭示了旧中国 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贫困 的社会根源,激发了人们 探求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
3.请将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
1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比喻
)
(
2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
借代
)
(
3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
反问
)
4.很多文人骚客常常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席慕蓉《乡愁》中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文名句,试着写出两句。
示例:①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②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③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péng隙向外一望,沧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xiāo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
huì
) péng(
篷
)隙 xiāo(
萧
)索
(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沧黄 ”,正确写法是“ 苍黄 ”。?
(
3
)“禁不住”中“禁”的意思是(
A
)
A.禁受;耐 B.忍住 C.制止
(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这正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6.九年级(
1
)班开展“印象庐江”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
1
)【大美庐江】班级开展以“大美庐江”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负责此项活动的小组计划邀请许老师参加,并为此设计了一张邀请卡。
邀请函
尊敬的许老师:
为了培养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我班将于明天在阶梯教室举行“大美庐江”研学旅行活动的动员会,诚邀您来观摩并点评。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聆听您的拙见,忠心期待您的莅临指导。
九(
1
)班全体学生
2020年10月11日
①邀请卡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忠心 ”,正确写法是“ 衷心 ”。?
②画线句子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拙见 ”改为“ 高见 ”。?
③许老师收到邀请卡后发现有一处表述不清,请你帮忙查找一下邀请卡缺失什么内容。
没有交代“明天”的具体时间。
(
2
)【生态庐江】请你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人民网
)2019年11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黄陂湖湿地,大批天鹅、大雁等候鸟忽而在水面上嬉戏觅食,忽而在天空自由飞翔,水天一色,构成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示例:候鸟云集,湿地冬景美如画
(
3
)【智慧庐江】2019年3月30日,位于庐江县城东新区的“四月天悦书房”共享书店正式开放,共享书店的借书流程如下:
邻居张奶奶下载App并充值押金后,不知接下来如何操作。请你结合上述流程,筛选出必要信息转告她。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不超过40字。
示例:张奶奶,您在选好书后先扫书后条形码,再到店员那里进行核销,就完成借书了。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分值:18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
有删改
)
7.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 怅惘 、 哀伤(
或:失望、遗憾、怀念、痛惜
) 的情感。(
4分
)?
8.阅读第③~⑦段,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4分
)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 井边开着小花的龙眼树 ,② 树下静卧的水牛 ;长满水草的河渠,③ 碧绿的稻田 ;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④ 轮渡起航的汽笛声(
或:闽江的帆影
) ,“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等。?
9.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
(
1
)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
)
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深深的眷恋。(
3分
)
(
2
)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
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表现出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分
)
10.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4分
)
示例一: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4分
)
示例二: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
4分
)
第9题:品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
【方法指导】
1.从用词的角度入手。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和成语等入手。
2.从修辞角度入手。不同的修辞手法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3.从表达方式入手。通常来说,描写句,可使人、景、物再现,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议论句,能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句,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从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衬托、联想和想象等。
5.从句式角度入手。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引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自由灵活、铿锵有力。
6.从句子的位置入手。①位于文章的开头,或引起下文,或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或设置悬念;②位于文章的中间,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③位于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深化主旨或照应前文的作用。
【答题模板】
题型: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模板: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或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共26张PPT)
14 故 乡
鲁 迅
关键词: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对比 多种表达方式
2.填空。
(
1
)鲁迅,原名 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 家、 思想 家、 革命 家。?
(
2
)本文以 “我”回乡迁居的见闻和感受 为线索,按照
“ 回 故乡— 在 故乡— 离 故乡”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揭示了旧中国 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贫困 的社会根
源,激发了人们 探求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
3.请将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
1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比喻
)
(
2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借代
)
(
3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反问
)
4.很多文人骚客常常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席慕蓉
《乡愁》中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文名句,试着写出两句。
示例:①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②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③杜甫
《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沧黄 ”,正确写法是
“ 苍黄 ”。?
(
3
)“禁不住”中“禁”的意思是(
A
)
A.禁受;耐 B.忍住 C.制止
(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这正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6.九年级(
1
)班开展“印象庐江”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
1
)【大美庐江】班级开展以“大美庐江”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负责此项活动的小组计划邀请许老师参加,并为此设计了一张邀请卡。
①邀请卡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忠心 ”,正确写法是
“ 衷心 ”。?
②画线句子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拙见 ”改为
“ 高见 ”。?
③许老师收到邀请卡后发现有一处表述不清,请你帮忙查找一下邀请卡缺失什么内容。
没有交代“明天”的具体时间。
(
2
)【生态庐江】请你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人民网
)2019年11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黄陂湖湿地,大批天鹅、大雁等候鸟忽而在水面上嬉戏觅食,忽而在天空自由飞翔,水天一色,构成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示例:候鸟云集,湿地冬景美如画
(
3
)【智慧庐江】2019年3月30日,位于庐江县城东新区的“四月天悦书房”共享书店正式开放,共享书店的借书流程如下:
邻居张奶奶下载App并充值押金后,不知接下来如何操作。请你结合上述流程,筛选出必要信息转告她。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不超过40字。
示例:张奶奶,您在选好书后先扫书后条形码,再到店员那里进行核销,就完成借书了。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
有删改
)
7.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 怅惘 、
哀伤(
或:失望、遗憾、怀念、痛惜
) 的情感。(
4分
)?
8.阅读第③~⑦段,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4分
)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 井边开着小花的龙眼树 ,
② 树下静卧的水牛 ;长满水草的河渠,③ 碧绿的稻田 ;
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④ 轮渡起航的汽笛声(
或:闽江的帆影
) ,“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等。?
9.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
(
1
)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
)
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深深的眷恋。(
3分
)
(
2
)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
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表现出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分
)
10.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4分
)
示例一: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4分
)
示例二: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
4分
)
第9题:品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
【方法指导】
1.从用词的角度入手。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和成语等入手。
2.从修辞角度入手。不同的修辞手法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3.从表达方式入手。通常来说,描写句,可使人、景、物再现,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议论句,能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句,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从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衬托、联想和想象等。
5.从句式角度入手。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引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自由灵活、铿锵有力。
6.从句子的位置入手。①位于文章的开头,或引起下文,或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或设置悬念;②位于文章的中间,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③位于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深化主旨或照应前文的作用。
【答题模板】
题型: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模板: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或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