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孤独之旅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代表作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眺望(tiào) 觅食(mì) 撩逗(liáo)
胆怯(qiè)
炊烟(chuī)
撅断(juē)
驱除(qū)
凹地(āo)
旧茬儿(chá)
蓬松(péng)
掺杂(chān)
给(jǐ)予
2.理解词意
【家底】
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眺望】
从高处往远处看。
【撩逗】
挑逗;招惹。
【仓皇】
匆忙而慌张。
【一落千丈】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歇斯底里】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素材积累
?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
——余秋雨
?孤独的时候,我们不会为物质所灭。我们灭亡在物质之中是在不懂孤独的时候。
——三木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会了把所有的无奈,所有的不快收进心底。总是想一个人静静地走自己的路,不去管别人的评说,却又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性格;总是想一个人偷偷地抹拭自己的泪,不去乞求别人的同情,却又止不住满心的孤独与凄凉。春天的时候,害怕风太强太猛,秋天的时候,又怕雨太急太冷。一年四季,生活得小心翼翼而又疲惫不堪。透过窗帘的,是屋子里橘黄的灯光吗?那是暖暖的、朦胧的诗意,诗意的、恍如皎洁的月光。不知不觉在心中唤起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感,抬头望天空,不见月光,夜色仍清凉如水。可是……灯光是月光?月光是灯光?才明白,原来超越一切、掌握一切的力量全在于自己。
四、课外拓展
古诗词中的“孤独与寂寞”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王维《秋夜独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16
孤独之旅曹文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标题含意。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2.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体验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
2.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逐渐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验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曹文轩,当代作家。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代表作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吠(fèi) 眺望(tiào) 觅食(mì)
茬(chá)
嬉闹(xī)
空旷(kuàng)
抠(kōu)
撩逗(liáo)
洼地(wā)
胆怯(qiè)
万顷(qǐng)
掺杂(chān)
戳破(chuō)
稠密(chóu)
给予(jǐyǔ)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厚实:丰富,富裕。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撩逗:挑逗,撩拨。
驱除:驱逐;排除。
仓皇:匆忙而慌张。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学生听读,梳理情节
听读课文,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明确: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开端)→撑船赶鸭,初到苇荡(发展)→苇荡遇雨,经受考验(高潮)→小康成长,鸭们长大(结局)
步骤二:细读课文,理解“孤独”
1.思考探究: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体会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完成表格: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
不同阶段
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茫然和恐惧
到达目的地——芦苇荡
害怕和胆怯
在芦苇荡安顿下来
孤独
在芦苇荡时间一久
不再忽然地恐慌
经历暴风雨后
长大 坚强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明确: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忽然地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③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暴风雨开始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追寻鸭群。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学生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中“孤独”的含意,教师归纳。
明确: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随父放鸭,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慌:杜小康随父亲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杜小康幼小的心灵带来强大的压迫力,使他感到恐慌。
③对未来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思考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是他对未知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四、课堂小结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本文的主人公杜小康为成长付出的“代价”就是孤独。经历了“孤独之旅”,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同学们,走在成长路上的你们又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们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们做好了在绝境中重生的准备吗?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本文作者曹文轩的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五、拓展延伸
跟着杜小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每个同学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体会。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杜小康的孤独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拿起笔写写你的孤独体验。
1.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感受过孤独,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长大”“坚强”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本节课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很到位。(共17张PPT)
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作家简介:
???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多种学术著作,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庭中道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1、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吗?
探究人物形象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感到茫然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感到害怕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缓解恐慌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依然恐慌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感到孤独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面对孤独
不再恐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长大
坚强
1、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吗?
探究人物形象
感到茫然
感到害怕
缓解恐慌
依然恐慌
孤独逼近
面对孤独
不再恐慌
暴风雨
长大
坚强
探究人物形象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环境描写探究
1、以较大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2、以芦苇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
3、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含义包括三点。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1、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表明磨难可以使人成熟和奋进。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我们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父母为了孩子读书而历尽艰辛,甚至到了卖血的地步。而本文中杜雍和却让杜小康跟着他去放鸭,让杜小康走过“孤独之旅”。结合这两种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拓展与反思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16
孤独之旅曹文轩
关键词:自然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 小说主题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眺(
tiào
)望 mì(
觅
)食
xī(
嬉
)闹
空kuàng(
旷
)
撩(
liáo
)逗
炊(
chuī
)烟
掺(
chān
)杂
重dié(
叠
)
xiē(
歇
)斯底里
2.请运用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完成(
1
)~(
4
)题。
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力,不曾见师父家生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有也好。”鲁智深道:“说的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鲁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鲁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来道:“端的使得好!”
(
1
)以上文段选自《 水浒传 》,作者是 施耐庵 。?
(
2
)“参差”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差池,失误 ;“活泛”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敏捷灵活 。?
(
3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肯定使不动 。?
(
4
)请结合原著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段中的“官人”指 林冲 。?
②数日前鲁智深因为 倒拔垂杨柳 (
填故事情节
),令众泼皮一起拜倒在地。?
3.学校开展“走进文学,丰富心灵”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
1
)主题活动中,班里准备写一副关于陈忠实和曹文轩两人的对联,请你仿照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忠”于人民“忠”于生活,忠诚犁开《白鹿原》
下联: “文”为楷模“文”为经典,文采筑成《草房子》 ?
(
2
)下面是关于曹文轩《草房子》的一段简介,仔细阅读,完成下面的题目。
《草房子》是这样一个所在:它让我们想起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的《草房子》时,确实能感受到周遭弥漫着这样一种气息。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 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 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然,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持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震撼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①在文段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②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虽然 但是 B.因为 所以
③语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坚持”改为“坚守” 。?
(
3
)请你仿照“文学是风,吹开心的花朵”,以“文学”为话题写一句话。
示例一:文学是灯,照亮爱的旅程。
示例二:文学是雨,滋润美的心灵。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分值:21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
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有删改
)
4.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4分
)
5.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
6分
)
(
1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
黑罐胆怯不安,明子镇定自信。(
2分
)
(
2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
2分
)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2分
)
6.作者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6分
)
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2分
)“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
2分
)“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
2分
)
7.如果你来评判,你觉得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5分
)
示例一:应该是明子出师。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5分
)
示例二:应该是黑罐出师。黑罐虽然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定能成功。(
5分
)
(
观点明确,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作适当分析即可
)
第5题: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例]《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段文字,描写海面如绿色大理石桌面,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快乐而骄傲的心情。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
1
)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成长的历史背景;
(
2
)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
3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
4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
5
)深化作品主题等。
【答题模板】
题型1:文章开头的环境(
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
题型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试分析其作用。
模板: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烘托了……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共23张PPT)
16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关键词:自然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 小说主题
(
1
)以上文段选自《 水浒传 》,作者是 施耐庵 。?
(
2
)“参差”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差池,失误 ;“活泛”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敏捷灵活 。?
(
3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肯定使不动 。?
(
4
)请结合原著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段中的“官人”指 林冲 。?
②数日前鲁智深因为 倒拔垂杨柳 (
填故事情节
),令众泼皮一起拜倒在地。?
3.学校开展“走进文学,丰富心灵”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
1
)主题活动中,班里准备写一副关于陈忠实和曹文轩两人的对联,请你仿照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忠”于人民“忠”于生活,忠诚犁开《白鹿原》
下联: “文”为楷模“文”为经典,文采筑成《草房子》 ?
(
2
)下面是关于曹文轩《草房子》的一段简介,仔细阅读,完成下面的题目。
《草房子》是这样一个所在:它让我们想起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的《草房子》时,确实能感受到周遭弥漫着这样一种气息。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 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 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然,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持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震撼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①在文段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②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虽然 但是 B.因为 所以
③语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坚持”改为“坚守” 。?
(
3
)请你仿照“文学是风,吹开心的花朵”,以“文学”为话题写一句话。
示例一:文学是灯,照亮爱的旅程。
示例二:文学是雨,滋润美的心灵。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
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有删改
)
4.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4分
)
5.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
6分
)
(
1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
黑罐胆怯不安,明子镇定自信。(
2分
)
(
2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
2分
)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2分
)
6.作者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6分
)
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
2分
)“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
2分
)“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
2分
)
7.如果你来评判,你觉得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
5分
)
示例一:应该是明子出师。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5分
)
示例二:应该是黑罐出师。黑罐虽然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定能成功。(
5分
)
(
观点明确,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作适当分析即可
)
第5题: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例]《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段文字,描写海面如绿色大理石桌面,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快乐而骄傲的心情。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
1
)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成长的历史背景;
(
2
)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
3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
4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
5
)深化作品主题等。
【答题模板】
题型1:文章开头的环境(
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
题型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试分析其作用。
模板: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烘托了……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