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怀疑与学问(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音频+课时作业+教案+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2 20:03:55

文档简介

18 怀疑与学问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文中学者介绍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关学”。
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其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1130—1200),世人尊称“朱子”。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乾隆年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治学广博,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   虚妄(wàng)   譬如(pì)
折扣(zhé)
程颐(yí)
停滞(zhì)
2.理解词意
【视察】
察看,审察。
【停滞】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辨伪去妄】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和学说)。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现用于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三、素材积累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诗人总是喜欢发出疑问,质疑他所见到的一切。比如天是否真的是天,还是浩瀚的海?星星是星星,还是鱼的眼睛?比如大树,或者花朵,不断地生长绽放。但为了什么?是因为美,还是自身的需要?比如街上奔波的人,或者平原上一列疾驰的火车,究竟要去哪里?驶向何方?这些疑问不时出现,并且充填了我们的内心。哦,幸福是否存在?而生命能否永恒?这些质疑,体现出诗人痛苦思索的过程。或许没有质疑就没有诗歌。
?唐代卢纶的《塞下曲》写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者曾读过或分析过这首诗,但从未有人提出过疑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却一眼发现了其中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漏洞。于是,他也写了一首五言绝句,作为对这首诗的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四、课外拓展
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朱熹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
?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18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从议论文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深入领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学习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并适当注意过渡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如何以分论点服务和支撑中心论点,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现代历史学家,他幼年时便喜欢读书,并且读书时从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但他从书中只找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这位历史学家就是本文的作者顾颉刚。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发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因此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的介绍。
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和其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关学”。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乾隆年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治学广博,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熹(1130—1200),世人尊称“朱子”。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三朝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3.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颉(jié)  譬如(pì)  虚妄(wàng)
停滞(zhì)
盲从(máng)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譬如:比如。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视察:察看,审察。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情。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把握观点
速读课文,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标题不是中心论点。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并没有表达作者的观点,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时运用的关联词“不仅”“也”看出来。
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步骤二:细读课文,深度解读
1.分析第一部分。
第1、2两段引用学者的名言提出论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既提出了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分析第二部分。
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
(1)第3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本段讲述了做学问必不可少的一个依据——别人的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如何对待“传说”的问题。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述层层深入。本段论述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依据,第4段论述如何对待这个基础,体现出内容的递进深化。③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本段说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就为下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明确: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从而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3)第4段可以分为几层?请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到“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这两个例子,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最后一句):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①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②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5)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6)作者是如何论证对一本书或一种学问进行怀疑的?
明确:先从正面论证对书和学问要进行怀疑,再从反面论证对书和学问不怀疑就是盲从,就是迷信。
3.分析第三部分。
第6段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第6段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作用:①承上启下,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使论述更加深入;②揭示第一个分论点,并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即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首先作道理论证:通过反面说理及正面论述说明怀疑对于治学的重要性。其次作举例论证:举戴震的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最后,先从正面论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又从反面论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整段话论述全面,论证有力。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不仅适用于治学者,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文章的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1.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1)名言: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2)事例:①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②古代有三皇、五帝。③“腐草为萤”。④戴震善问。论证方法分别是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2.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明确: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①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②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③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④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步骤二:揣摩语言,体味深意
1.教师指出本文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请同学们画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进行探究。
(1)第5段中“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最后辨别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2)第6段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删去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3)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明确: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70余字的长句,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使论证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深入学习。
四、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体验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1.你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尽信书”的情形?有没有因为由对某一问题存在怀疑而努力思索、辨别,最终得到了正确答案的实践经历?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谈一谈。
2.从读过的课内外书籍中,找出几个可以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事例。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文章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论点的提出方式,论据的使用方法,论证和语言的特点。这些方面,有的在第二单元的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第一次出现。在教学时,重点主要放在了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让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设计的不足,以后需要多注意。(共28张PPT)
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顾


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顾颉刚
(1893—1980)
江苏吴县人,历史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助教。历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 
情景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知识积累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程颐(yí)?????????
萤火(yíng)?
塾师(shú)????
?
停滞(zhì)?
2。词语补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启迪:引导、启发。?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两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
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两段。
1、?第1、2两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①.对于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用_____论证的方法
②.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用_______论证的方法.
1.怀疑是
————
————
————

2.怀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用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的方法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分论点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
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举例
都要经过自已的怀疑,辨别是非
道理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道理
举例
写作特色
(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
(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
?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18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关键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
jié
)刚  程颐(

)  譬(

)如
máng(

)从
折(
zhé
)扣
虚wàng(

)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 
)
经过“    ”“    ”“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 怀疑 辨别
B.辨别 思索 怀疑
C.怀疑 辨别 思索
D.怀疑 思索 辨别
【解析】D项,先持怀疑的态度,再认真地加以思索,这样才能辨别是非、真伪。
3.文学常识填空。
(
1
)“三皇五帝”的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 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 黄帝 、颛顼、帝喾、 唐尧 、虞舜。?
(
2
)我们常说的“四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学》之外,还有《 中庸 》《 论语 》《 孟子 》三部。?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方法上属于道理论证。
B.本文开头引用的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文化”的概念比“学术”大。
【解析】“怀疑与学问”这个标题,只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
1
)~(
4
)题。
且说菜园左近,有二三十个赌博不成才破落户泼皮,泛常在园内偷盗菜蔬,靠着养身。因来偷菜,看见廨宇门上新挂一道库司榜文,上说:“大相国寺仰委管菜园僧人鲁智深前来住持,自明日为始掌管,并不许闲杂人等入园搅扰。”那几个泼皮看了,便去与众破落户商议道:“大相国寺里差一个和尚,甚么鲁智深,来管菜园。我们趁他新来,寻一场闹,一顿打下头来,教那厮伏我们。”数中一个道:“我有一个道理。他又不曾认的我,我们如何便去寻的闹?等他来时,诱他去粪窖边,只做恭贺他,双手抢住脚,翻筋斗颠那厮下粪窖去,只是小耍他。”众泼皮道:“好,好!”商量已定,且看他来。
(
1
)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水浒传 》,作者是 施耐庵 。?
(
2
)文段中加点的“差”字应读 chāi 。?
(
3
)“道理”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办法、方法 。?
(
4
)请结合原著内容,回答问题。
①鲁智深被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智斗泼皮和 倒拔垂杨柳 两件事,让他威名远播。?
②请简述鲁智深智斗泼皮的过程。
泼皮假意庆贺鲁智深,引诱鲁智深来到粪窖边,准备推鲁智深入粪窖。鲁智深粗中有细,识破了众泼皮的阴谋,只左右两脚就把为首的两个泼皮踢进了粪窖,其他泼皮立在原地,不敢动弹。
6.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
(
1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参考两位同学对图一的理解,将你对图二的理解写下来。(
不少于20字
)
对“图一”的理解:
甲同学: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乙同学: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示例一: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示例二: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
2
)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示例:科学家们能从生活和自然现象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推动科技进步。
(
3
)班会上,一位同学写了一段发言稿,请你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嘹亮动人;生命如画,或明丽或素雅,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美丽动人;          。体味生命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正是有了敢于质疑、坚持真我的人,才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①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示例:生命如酒,或浓烈或清香,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醇厚诱人
②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搭配不当,应将“ 推进 ”改为“ 推动 ”。?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分值:17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想和做
胡 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者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人类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
有删改
)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3分
)
8.请简要分析①~⑤段的论证思路。(
6分
)
文章开篇首先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观点,进而提炼出论点。(
或: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
6分
)
9.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
举例论证。(
2分
)通过人学游泳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想和做要联结起来”的观点。(
2分
)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4分
)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要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结起来,这样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把工作做好;(
2分
)二者不可偏废,否则成绩难以提高,事业也难成。(
2分
)
写法借鉴提升能力
举例论证,指在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怀疑与学问》一文中,作者在论述“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时,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问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运用举例论证时须注意:一是举例不能贪多,如果不加取舍,将古今中外的事例胡乱堆砌,不仅会造成论证的烦冗,还会掩盖中心论点;二是事例要简练、概括,必须紧扣论点,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三是举例后要加以分析,忌说理简单、言不及义,或事理脱节、泛泛空谈。
11.请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要求论点明确,论证有理有据,立意自定。(
200字左右
)
【片段示例】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学会宽容。
战国时赵国的上卿蔺相如,因护驾有功,官职一路高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因而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并不在意。蔺相如的宽宏大量,使廉颇深感惭愧,于是便有了“负荆请罪”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从此两人冰释前嫌,并结为生死与共的好友。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己都有益处。(共23张PPT)
18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关键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 
)
经过“    ”“    ”“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 怀疑 辨别
B.辨别 思索 怀疑
C.怀疑 辨别 思索
D.怀疑 思索 辨别
【解析】D项,先持怀疑的态度,再认真地加以思索,这样才能辨别是非、真伪。
3.文学常识填空。
(
1
)“三皇五帝”的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
 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 黄帝 、颛顼、帝喾、
 唐尧 、虞舜。?
(
2
)我们常说的“四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学》之外,还有《 中庸 》《 论语 》《 孟子 》三部。?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方法上属于道理论证。
B.本文开头引用的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文化”的概念比“学术”大。
【解析】“怀疑与学问”这个标题,只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
1
)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水浒传 》,作者是 施耐庵 。?
(
2
)文段中加点的“差”字应读 chāi 。?
(
3
)“道理”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办法、方法 。?
(
4
)请结合原著内容,回答问题。
①鲁智深被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智斗泼皮和
 倒拔垂杨柳 两件事,让他威名远播。?
②请简述鲁智深智斗泼皮的过程。
泼皮假意庆贺鲁智深,引诱鲁智深来到粪窖边,准备推鲁智深入粪窖。鲁智深粗中有细,识破了众泼皮的阴谋,只左右两脚就把为首的两个泼皮踢进了粪窖,其他泼皮立在原地,不敢动弹。
6.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
(
1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参考两位同学对图一的理解,将你对图二的理解写下来。(
不少于20字
)
对“图一”的理解:
甲同学: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乙同学: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示例一: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示例二: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
2
)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示例:科学家们能从生活和自然现象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推动科技进步。
(
3
)班会上,一位同学写了一段发言稿,请你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
题。
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嘹亮动人;生命如画,或明丽或素雅,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美丽动人;
   
   。体味生命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正是有了敢于质疑、坚持真我的人,才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①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示例:生命如酒,或浓烈或清香,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醇厚诱人
②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搭配不当,应将“ 推进 ”改为“ 推动 ”。?
想和做
胡 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者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人类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
⑦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
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
有删改
)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3分
)
8.请简要分析①~⑤段的论证思路。(
6分
)
文章开篇首先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观点,进而提炼出论点。(
或: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
(
6分
)
9.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
举例论证。(
2分
)通过人学游泳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想和做要联结起来”的观点。(
2分
)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4分
)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要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结起来,这样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把工作做好;(
2分
)二者不可偏废,否则成绩难以提高,事业也难成。(
2分
)
举例论证,指在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怀疑与学问》一文中,作者在论述“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时,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问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运用举例论证时须注意:一是举例不能贪多,如果不加取舍,将古今中外的事例胡乱堆砌,不仅会造成论证的烦冗,还会掩盖中心论点;二是事例要简练、概括,必须紧扣论点,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三是举例后要加以分析,忌说理简单、言不及义,或事理脱节、泛泛空谈。
11.请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要求论点明确,论证有理有据,立意自定。(
200字左右
)
【片段示例】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学会宽容。
战国时赵国的上卿蔺相如,因护驾有功,官职一路高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因而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并不在意。蔺相如的宽宏大量,使廉颇深感惭愧,于是便有了“负荆请罪”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从此两人冰释前嫌,并结为生死与共的好友。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己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