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谈创造性思维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汲取(jí) 压榨(zhà) 驾驭(yù)
渊博(yuān)
模式(mó)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ɡ)
2.理解词意
【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
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
雕刻一样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三、素材积累
?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的一种能力。把创造力限制在少数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多产创作上是一种陈腐的观念……创造性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都具有的天赋潜能,它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
——马斯洛
?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点子、新创意,就是培养创造性思考所需的态度。
——罗杰·冯·伊庄
?学会创新,为生命留下不朽的乐章。贝多芬晚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音乐家成了一个聋人,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创作音乐,他用一根线,将自己和钢琴连在一起,他以一种创新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惊世的杰作,不朽的乐章。所以说,创新不仅是成功的基石,更是精神上的升华。学会创新,谱写世间最美好的佳话。因为拥有了创新的精神,陶行知才能吟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名言警句;因为拥有了创新的精神,莎士比亚才能说出“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见,创新精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谱写世间佳话的重要一步。
四、课外拓展
有关创新的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爱因斯坦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郭沫若
?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19
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了解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思结合,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理解文章观点,学习本文作者看问题的角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2)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论点。
2.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通过《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对称(chèn) 模式(mó) 汲取(jí)
压榨(zhà)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拿出恒心来加以坚持,即有恒心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下去,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锲,刻。舍,放弃、停止。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思考: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提示: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词、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快速把握观点。
明确:首先,用四个图形提出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由此出发,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并论述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接着,又论述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3.本文是用什么顺序来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的?
明确: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
4.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步骤二: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开始是怎样引出话题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这样引出话题,生动有趣,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后面的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明确: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由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③如果认为正确答案是唯一的,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
3.产生创造性思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明确:汲取知识——基础;活用知识——关键;坚持尝试——根基。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中感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水蒸气把水壶的壶盖顶开想到了蒸汽机的发明等。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步骤三:探究写法,质疑反思
1.议论文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第4段中:“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第9段中:“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作用:内容上——领起下文,提示下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结构上——承接、过渡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
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事例论证。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②正反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③道理论证。文章第5段和第10段。
3.有人认为谷登堡的例子未能很好地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不同意。文中提到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组合起来的做法,就是探求新事物的表现。同时文中提到这是“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对知识的重组过程,是活用知识的体现。
4.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图形开篇,新颖有趣;围绕中心,层层展开;结构严谨,过渡自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最有力的武器。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拓展延伸
1.你对文中的哪个观点最感兴趣?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吗?
2.请同学们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从生活细节和现象入手设计发明方案,来培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如:从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困惑的问题、想解决的问题、想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优化、组合。
温馨提示。
(1)发明一个 更方便省力。(缺点发明)?
(2)发明一个 满足 。(需求发明)?
(3)把 和 组合起来则更好。(组合发明)?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由趣味图片引入课题,生动有趣,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再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课堂上的引导和学习,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写简单的议论文,意识到议论文要靠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也懂得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在读,真正在品,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大大提高。此外,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学的过渡上还做得不够;教学方法较保守,只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不够灵活,这些还有待加强。(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第十九课
谈创造性思维
1.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重点)
2.学习议论文运用事实论证和围绕中心逐层展开
论述的方法。(难点)
3.
认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放飞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我们学过杜牧的诗歌《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样,苏轼也吟诵过赤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同一个赤壁,两位作者为什么描绘的不一样?请同学们说说感受,分析以下其中包含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认识观察感悟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一样。
罗迦·费·因格,生于1948年,美国实业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创意大惊奇》等。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
(zī)
汲取
(jí
)
渊博(yuān)
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héng)
(yù)
(jǔ
)
二.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疏
通
字
词
⒉理解词义: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12):
第三部分(13):
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整体感知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
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品析第一部分(1—3)。
三.细读感悟
阅读方法解密
区分论题和论点的方法
。
论题就是议论类文章中的“话题”,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议论文的“论题”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词语、短语,甚至是表示一个现象的一小句话。论题是组成论点的一个关键部分,但不是一个论点。论题一般是文章题目或者在开头出现。而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对论题(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某些文章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两者是从属关系。本文题目就是文章论题。
2.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问题更新颖。
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又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
3.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什么?
创造性思维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1.
读第4~8段,思考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品析第二部分(4—8)。
2.
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
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作用:这两个人能够活用所掌握的知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具有探索新事物的精神。作者以他们为例,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这一观点,从而使论更具体,更透彻,更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
读第9~12段,圈划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1.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他们的,作者是这样认为的吗?
品析第三部分(9—12)。
2.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对比论证
3.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你同意吗,能不能举例证明?
示例: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1)第4段: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新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2)第9段: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体会艺术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本文中的两个过渡段,并运用设问句过渡。
设问句的作用: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
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提出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区分有无创造力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人人都有创造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文章的基本思路结构19
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
关键词:论证思路 论据的作用 对比论证 深入浅出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bó。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健,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为此而探求新事物。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孜(
zī
)孜不倦 汲(
jí
)取
渊bó(
博
)
(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关健 ”,正确写法是“ 关键 ”。?
(
3
)“持之以恒”中“恒”的意思是(
B
)
A.永久;持久 B.恒心 C.平常;经常
(
4
)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B.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
C.听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好消息,我们全家的那种高兴劲不言而喻。
D.增强“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是一种改善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C项“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下列诗句与课文“谈创造性思维”表达的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B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4.雅志中学开展“校园科技节”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创新。
材料 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能否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增长,这些期盼,尤需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资源环境、脱贫攻坚等领域,对科技惠及民生的需求更为迫切。
①科技创新影响综合国力;②科技创新影响企业发展;③科技创新关系社会民生。
(
2
)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概括出2009—2018年我国企业科研投入全球占比呈现出的两个特点。
①企业科研投入全球占比低于美国、欧盟和日本;②企业科研投入全球占比呈递增趋势。
(
3
)下面是校学生会写给中国人工智能研究所李云教授的邀请函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校决定于2020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举办“校园科技节”。您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些研究,我们非常赞赏。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特邀请您于11月28日上午10点在学校礼堂为同学们作专题演讲,分享您的点滴经验。希望您能拨冗莅临,切勿推辞。
①“有些研究”改为“成果卓越”;②“赞赏”改为“景仰”;③“点滴经验”改为“宝贵经验”;④“切勿推辞”改为“敬盼回复”或删去。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分值:19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文本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目的是什么?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2]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等,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文本3]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我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
选自丘吉尔《我与绘画的缘分》,有删改
)
5.对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3分
)
A.阐述大众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
B.呼吁大众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C.呼吁大众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D.表现丘吉尔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
6.根据文本信息,比较“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有什么不同?(
4分
)
生活中大多数人获得愉悦感,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愉悦的保持时间短暂;愉悦感的获得依赖媒体等外物,把自己的生活导向空虚和无聊。丘吉尔获得愉悦感,却是全身心付出,经过了观察、比较、剖析、内化等一系列深度思考过程;愉悦感的获得从自己出发,生活永远有额外的兴味,也将永远充实。(
能从付出精力的程度、愉悦的持久度、愉悦的影响度选择一点作答即可
)(
4分
)
7.根据[文本1][文本2],预测一下,大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什么能力?(
4分
)
最终他们会因为太期望媒体为他们思考并做出判断而丧失热情,丧失抗争欲望,失去自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分
)
8.军军想将上面三则文本作为素材,写篇议论性文章,请帮他补充完成下列写作提纲。(
3分
)
示例一:提出保持专注以及深度思考的策略与方法(
3分
)
示例二:号召大众磨砺专注力以及深度思考力(
3分
)
9.这组文本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5分
)
示例一:我曾沉迷过游戏,陷入其中,成为“愉悦感”的奴隶,这组文本让我明白,要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并把它安排进日常生活中,保持专注。(
5分
)
示例二:我曾经拒绝过抢夺注意力的低劣娱乐产品,这组文本让我更加相信我的拒绝是正确的,我以后还是会选择亲近那些引发思考和磨砺专注力的优秀产品。(
5分
)(共20张PPT)
19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关键词:论证思路 论据的作用 对比论证 深入浅出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bó。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健,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为此而探求新事物。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关健 ”,正确写法是
“ 关键 ”。?
(
3
)“持之以恒”中“恒”的意思是(
B
)
A.永久;持久 B.恒心 C.平常;经常
(
4
)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
【解析】C项“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下列诗句与课文“谈创造性思维”表达的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
B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4.雅志中学开展“校园科技节”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创新。
材料 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能否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增长,这些期盼,尤需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资源环境、脱贫攻坚等领域,对科技惠及民生的需求更为迫切。
①科技创新影响综合国力;②科技创新影响企业发展;③科技创新关系社会民生。
(
2
)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概括出2009—2018年我国企业科研投入全球占比呈现出的两个特点。
①企业科研投入全球占比低于美国、欧盟和日本;②企业科研投入全球占比呈递增趋势。
(
3
)下面是校学生会写给中国人工智能研究所李云教授的邀请函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校决定于2020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举办“校园科技节”。您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些研究,我们非常赞赏。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特邀请您于11月28日上午10点在学校礼堂为同学们作专题演讲,分享您的点滴经验。希望您能拨冗莅临,切勿推辞。
①“有些研究”改为“成果卓越”;②“赞赏”改为“景仰”;③“点滴经验”改为“宝贵经验”;④“切勿推辞”改为“敬盼回复”或删去。
[文本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目的是什么?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2]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等,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文本3]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我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
选自丘吉尔《我与绘画的缘分》,有删改
)
5.对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
3分
)
A.阐述大众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
B.呼吁大众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C.呼吁大众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D.表现丘吉尔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
6.根据文本信息,比较“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有什么不同?(
4分
)
生活中大多数人获得愉悦感,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愉悦的保持时间短暂;愉悦感的获得依赖媒体等外物,把自己的生活导向空虚和无聊。丘吉尔获得愉悦感,却是全身心付出,经过了观察、比较、剖析、内化等一系列深度思考过程;愉悦感的获得从自己出发,生活永远有额外的兴味,也将永远充实。(
能从付出精力的程度、愉悦的持久度、愉悦的影响度选择一点作答即可
)(
4分
)
7.根据[文本1][文本2],预测一下,大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什么能力?(
4分
)
最终他们会因为太期望媒体为他们思考并做出判断而丧失热情,丧失抗争欲望,失去自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分
)
8.军军想将上面三则文本作为素材,写篇议论性文章,请帮他补充完成下列写作提纲。(
3分
)
示例一:提出保持专注以及深度思考的策略与方法(
3分
)
示例二:号召大众磨砺专注力以及深度思考力(
3分
)
9.这组文本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5分
)
示例一:我曾沉迷过游戏,陷入其中,成为“愉悦感”的奴隶,这组文本让我明白,要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并把它安排进日常生活中,保持专注。(
5分
)
示例二:我曾经拒绝过抢夺注意力的低劣娱乐产品,这组文本让我更加相信我的拒绝是正确的,我以后还是会选择亲近那些引发思考和磨砺专注力的优秀产品。(
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