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范进中举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制度的腐朽,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2.名著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完成对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带挈(qiè) 相公(xiàng) 行事(háng)
腆(tiǎn)
作揖(yī)
星宿(xiù)
桑梓(zǐ)
名讳(huì)
少顷(qǐng)
解元(jiè)
倒运(dǎo)
侥幸(jiǎo)
啐(cuì)
报帖(tiě)
不省人事(xǐng)
2.理解词意
【轩敞】
高大,宽敞。
【桑梓】
家乡。
【不省人事】
指人昏迷,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唯唯连声】
指连声应答,以示顺从。唯唯,指答应的声音。
【不由分说】
不容人分辩解释。
三、素材积累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高明
?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
——韦庄
?做好自己,不等于一意孤行,而是坚定自己为人的本分和原则。“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就是始终做好自己的人。他报国未遂,远离楚宫,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不管其他人是如何的求全卖国,官场是如何的暗无天日,君王是如何的昏庸无能,屈原依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凭着一腔报国热血,奔走于救国救民的事业之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四、课外拓展
科举制相关知识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隋朝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开始设科取士。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由皇帝临时确定名目的考试,且无定期)两种。其中,投考常举中明经、进士两科的人数较多。明经科着重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诵,进士科着重考诗赋。武则天还开创了由皇帝亲自在宫殿殿试的制度,并增设了选拔武将的武举科。明清两朝,每隔三年在各省省城的贡院举行乡试,考期在农历八月,凡本省秀才、监生、贡生等考中的称为举人。会试在京城举行,考期先是在农历二月,后改为三月,考中的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又称廷试,分三甲取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腐朽。明清两朝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清朝还规定了文章的文体一定要采用八股文,解释不得背离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促使读书人养成了脱离实际、死啃教条的风气。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于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22 范进中举吴敬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林外史》及作者,了解古代科举制度。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1.补充介绍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内容。
2.通过比较范进中举前后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的变化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思考、去领悟,受到启迪和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认清封建统治者构建一张庞大官僚统治网络支撑封建社会基础的实质,调整自己的读书心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努力学习,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学习文中夸张、对比的讽刺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关于科举考试的视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又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美梦成空。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之后是喜是悲。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却喜欢慷慨资助别人。父亲死后,没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愤世嫉俗之情。乾隆元年,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2)《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全书共五十六回,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起初以抄本传世,后于嘉庆八年(1803)初刻。《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完成对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中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2.了解科举制度相关知识。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从而钳制住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清代的科举制度: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生员”肄业后称为“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3.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醺(xūn) 作揖(yī) 带挈(qiè)
腆(tiǎn)
相公(xiàng)
行事(háng)
踱步(duó)
啐(cuì)
报帖(tiě)
解元(jiè)
攥(zuàn)
商酌(zhuó)
心窍(qiào)
星宿(xiù)
绾发(wǎn)
桑梓(zǐ)
侥幸(jiǎo)
细丝锭子(dìng)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倒运:倒霉。
带挈:提携。文中指“让你沾我的光”。
见教:指教(我)。
拙病:难治的病。
商酌:商量斟酌。
权变:随机应变。
绾发:把头发盘绕起来打成结。
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不幸。
轩敞:高大,宽敞。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不由分说:不容分辩。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速读课文,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全文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第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第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第一层(第3~5段):写范进上集卖鸡和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第6~9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第10~11段):写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请学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开端——范进被胡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遭拒;发展——范进得知自己中举,高兴过度而疯;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一巴掌后清醒;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争相巴结。
步骤二:熟读课文,分析人物
1.范进
(1)文中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的?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时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的“噫”字写出范进惊喜过望的心情。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出范进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2)文中写范进喜极而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章通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提示:可从人物中举前后变化,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入手分析)
明确:①热衷功名:范进可谓穷尽一生的精力致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②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言语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③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没有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步一踱,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④虚伪奸诈: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并赤裸裸地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能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了他的东西,这体现了范进的虚伪;为了不给自己留下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范进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出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这体现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2.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这些变化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提示:可从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入手)
明确:①语言描写。中举前,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范进,说他是“现世宝”“穷鬼”并训斥他“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骂他“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因去乡试没有盘缠,向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说他中相公是宗师看见他老,舍与他的,骂他长得“尖嘴猴腮”,骂他“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到城里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中举后,大家请胡屠户“治疯”,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称范进是“贤婿老爷”,夸范进“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说他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②动作描写。中举前,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喜,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醉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他商议到城里去乡试的盘缠,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众人请他“治疯”,胡屠户“作难”,“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一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打完“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想一想,更疼的很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胡屠户跟着范进回家时,“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看见张乡绅来拜见,他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文章通过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胡屠户粗俗势利、欺贫爱富、蛮横倨傲;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市侩形象。
3.张乡绅
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明确:张乡绅因为范进中举前来拜会,当天就来拉拢,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五十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的仕途发展做铺垫。
4.众乡邻
范进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乡邻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明确: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漠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四、课堂小结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更是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进中举》这一课,理清了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合作研讨,深度探究
从范进疯态的描写中,可以窥见作者对科举制度批判的态度。
1.文章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而疯的并非他一人?
明确:报录人有这样的经验,表明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就透露出发疯的并非范进一人。
2.范进并不是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帖欢喜得发疯,有什么作用?
明确:范进内心欢喜到无法用理智控制,夸张的反常举动,可以更充分地表现范进利欲熏心的可悲可笑。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3.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说出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痛感封建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
步骤二:品析写法,体味情感
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个难点,就是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讽刺形式?并做具体说明。
明确: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讽刺形式,我们结合胡屠户这一形象来逐一进行说明。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①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穷鬼”——“贤婿老爷”。②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品貌又好”。③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④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表现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情景。这一片段里,作者用“攥”“舒”“缩”“揣”这四个动词,勾画出胡屠户这个见钱眼开、贪财虚伪的市侩小人相。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看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经历。本文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如今,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我们有着公平、健康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希望同学们可以珍惜每一个机会,好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拓展延伸
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我觉得是悲剧,范进虽然中举了,但他把一生都浪费在科考中,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被扼杀。其实范进只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中的一个,相对于大多数人,范进算是幸运的了,毕竟,他中举了。但很多人,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2.你怎么看待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你又怎么看待现在的中考、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明确:这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课后反思◇
这一课通过阅读,感知文章大意;通过品读,体会本文的艺术手法,学生对讽刺艺术有了较深的认识。思考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课堂结构设计合理,运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的估计出现偏差,调动有时候不够充分,出现了冷场。
2.在教学过程中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朗读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以后应注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文章主题,在读中理解人物形象。
3.学生对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的认识尚有不足,因此难以理解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疯”。(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范
进
举
中
---吴敬梓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科
举
制
度
介
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没落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荒诞(dàn)
避讳(huì)
荼(tú)毒
解(jiè)元
作揖(yī)
兀(wù)自
带挈
(qiè)
绾(wǎn)了头发
相(xiàng)公
细丝锭(dìng)子
醉醺(xūn)醺
腆(tiǎn)着肚子
啐(cuì)在脸上
星宿(xiù)
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检查字词
1、指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人物:
情节:
环境:
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整体感知
2、理清这篇小说的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12)写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断,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研读赏析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文中运用了那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
3、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昏
厥
疯跑
跌倒
疯走上集
2、文中运用了那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
“噫!好了!我中了!”
第一层写昏厥。
用“看”“念”“拍”
“笑”写范进喜极的
动作,用“往后
一交
跌倒,牙关咬紧,不省
人事”写范进昏厥的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
“噫”写出惊喜过望的
心情。“好了”几十年
追求功名,一旦实现,
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
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
第三层写跌倒。
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作者运用妙笔把这个人物丧魂落魄的丑态、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范进长期遭白眼,一旦考中,如发生天旋地转的变化,感情上承受不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听任封建统治者摆布,背后隐藏的是悲剧,既可怜又可悲。
这部分对范进的描写既采用了正面描写又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
老太太的慌
报录人、邻居吓了一跳
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昏厥怕人
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烘托范进的疯劲
范进的疯态
语言动作
神态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多层次细节描写
正
面
描
写
侧
面
描
写
范进
众人
3、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范进发疯的癫狂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荣华富贵滚滚而来。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心中苦水,身价百倍,富贵荣华,而这些正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即令他喜极而疯。
1、分析胡屠户、乡邻、张乡绅等性格特征。
2、探究本文的讽刺手法。
3、赏读范进交流。(拟对联、品性格)
4、探讨本文主旨。
5、范进形象总结。
探
究
交
流
该死的畜牲!你中了甚么?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该人物形象。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
现世宝
老爷
贤婿老爷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倒运
养到30多岁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品貌又高 张府…也没有这样的相貌
不是你的文章好
……舍与你的
才学又好
癞蛤蟆就想天鹅屁吃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家老太太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胡屠户形象分析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正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文曲星打得吗?
权变权变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众邻居
形象分析
2、作为一篇讽刺小说,课文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的?
1、夸张的故事情节。
(夸张)
2、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对比)
3、讽刺性的动作、语言描写和典型细节描写。
(细节)
讽刺的背后是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及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等人的无情揭露,是作者愤世嫉俗感情的流露。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范进形象总结
探究交流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作品主题归纳22 范进中举吴敬梓
关键词: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对比手法 辛辣讽刺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你如今即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供手作yī,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行(
háng
)事 长(
zhǎng
)亲 作yī(
揖
)
(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供手 ”,正确写法是“ 拱手 ”。?
(
3
)“体统”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规矩 。“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中“光”的意思是 光彩,荣耀 。?
(
4
)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 假设 复句。?
2.文学常识填空。
(
1
)吴敬梓,字 敏轩 ,号 粒民 ,清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 文木老人 ”。?
(
2
)《儒林外史》是一部 章回 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 明清 时期 科举 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
3
)科举制度真正成型于 唐 朝,兴盛于 明、清 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大致程序是:童试(
童生
)—院试(
秀才或生员
)— 乡试 (
举人,获得当官资格
)— 会试 (
贡士
)—殿试(
进士
)。?
3.整体感知。
(
1
)按故事发展情节,本文可概括为:屠户贺喜(
引子
)→ 范进借钱 (
开端
)→范进发疯(
发展
)→ 屠户治疯 (
高潮
)→乡绅来拜(
结局
)。?
(
2
)课文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封建社会 趋炎附势 的众生相。?
4.对下列称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阁下”是敬称,用于称呼对方,旧时常用于书信中,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B.“在下”是谦称,用于自称,与“愚”“足下”意思、用法相同。
C.“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人的敬称。“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之间世代有交往。
D.“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解析】B项中,“足下”是用于称呼对方的敬称,与“在下”“愚”不同。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
1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
语言描写
)
(
2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
动作描写
)
(
3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
外貌描写
)
(
4
)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
心理描写
)
6.综合性学习。
(
1
)学过《范进中举》后,老师拟写了一副对联,其中上联已给出,请完成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看今朝, 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
横批: 世态炎凉(
或:趋炎附势
) ?
(
2
)从下面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封建科举时代文人金榜题名后的什么心态?
登科后
(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我的探究:示例:欣喜若狂,得意扬扬,踌躇满志。
(
3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范进中举》的读后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喜剧。[甲]文中人物滑稽的动作、表情、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会让人忍俊不禁地笑,再加上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就更证明了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喜剧!但大笑之后,我们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刻的意蕴。范进在中举之后就疯了,口中还不时地说着:“噫!好了!我中了……好了!我中了!”他独自跑到一个破庙中,在路上又摔了一跤,沾了满脸污泥,甚至把头发都摔散了,蓬头垢面的。[乙]因此,这时他也不忘说:“好了!我中了!”从这一点来看,他又是那么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让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灵魂。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删去“地笑” 。?
②[乙]处画线句子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 因此 ”改为“ 然而 ”。?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分值:21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独行玉器行
余显斌
①丰阳玉色泽光润,入手清凉,雕为小件,千金难(
甲:买、求
),很是红火。但是,此玉和当地一种荧光石极为相似。因此,就有玉匠以荧光石为之。
②王独行却不。王独行是丰阳著名玉匠,秉承祖业,开一家玉器行,不大,所有玉器均为手工雕琢。玉器行的职员,全部是自己的弟子。
③王独行规定,在他门下,不学满三年手艺,不许出师。王独行还特别规定,不许以荧光石充玉,否则,开除出师门。因此,“独行玉器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人们说,买王独行的玉器,放心。
④王独行还有第三条规定,弟子出师,一般不许离开自己的玉器行。因为,他担心没有自己把着,弟子们没了紧箍咒,会胡来的。这样,不只是坏了自己名气,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当然,有弟子一定要出去单干也可以,必须通过考验,合格才行。至于考题,是临场发挥的。
⑤好在,一直没弟子愿意离开他,毕竟,借得大树好遮阴,更何况师父对他们一个个如自己的儿子。因此,第三条规定一直闲搁着。
⑥可是,也有例外。这人,就是曾白。曾白投到王独行门下,苦心钻研,手艺日进。
⑦一日,王独行雕一棵玉白菜,即将完工,菜叶上,一块玉石一崩,掉了,出现一块黑斑。王独行呆望半天,不知如何是好,继续雕琢吧,这个黑斑,会破坏白菜美感;放弃吧,这么大一块玉石就糟蹋了。
⑧他叹口气,走了出去。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他都会去茶室,泡一壶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想,究竟有没有挽回的方法。一壶茶喝罢,他想,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
⑨他走进作坊,玉白菜仍在案上,黑斑没了,上面趴着一只蝉,身子黑亮,薄翼如烟。他走近了,蝉竟不飞,仔细一看,竟然是用黑斑雕成的。
⑩这蝉,是曾白雕的。
他少有地一笑:“小子,你出师了。”曾白眼睛一亮:“师父,真的?”王独行点着头说,明天,他就是“独行玉器行”的正式员工,可以加工资了。曾白却说,想离开这儿,自己开玉器行。
王独行愣了一下:“那就准备接受考试吧。”曾白忙说:“请师父出题。”王独行笑笑:“急什么?早着呢。”
几天后,王独行生病住院,将玉器行暂时托给曾白管着。一天,工商局的周局长来了,在玉器行转了一圈,对迎接他的曾白说,刘县长半个多月后过生日,县长喜欢丰阳玉器,自己想弄一件作为礼物相送。曾白建议,祝寿要应景的,自己细心雕琢一件,让周局长半个月后来拿。周局长点点头,转身离开。
曾白回去,独自选料,设计,雕琢。
半个月后,一件仙猴献桃的玉器出现在周局长眼前。一只猴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蟠桃,蟠桃白里透红,水灵灵的。周局长眼睛一亮,呵呵一笑,拿着玉器走了。
当天,王独行回来,宣布曾白不能离开。“为啥?”大家不解。
“考查不过关!”王独行说,“是我请周局长来索要玉雕的,这是一道考题。我一直(
乙:告诉、告诫
)大家,玉匠要人净心净,曾白如此做法,显然不合格。”
正说着,周局长赶来,微笑着说:“过关了,过关了!”王独行一愣,不解地望着他。
原来,周局长拿回玉雕,用放大镜仔细一看,竟然是荧光石雕的。底座上隐隐有一行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为灵物,岂能贿官?”
王独行听了,哈哈大笑。曾白问:“师父,我能离开了吗?”
“不行!”王独行一(
丙:挥、摇
)手,“我老了,要退了,玉器行得有人主管。我决定,曾白上。”
至于曾白以荧光石充玉,王独行说,应该的。
(
选自《林中凤凰》,有删改
)
7.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6分
)
王独行立下三条规定→王独行雕玉白菜遇到黑斑,曾白 将黑斑雕成蝉 →王独行要为曾白加工资,曾白 想自己开玉器行 →周局长“索要”玉器送县长,曾白 以荧光石充玉并在玉雕底座刻字 →王独行留曾白接管玉器行?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先叙写了王独行立下弟子出师的三条规定;接着写王独行雕玉白菜遇到黑斑,曾白将黑斑雕成蝉;在此情形下,王独行宣布曾白出师,并要为曾白加工资,曾白却说想自己开玉器行;王独行安排周局长“索要”玉器送县长一事来对曾白进行“考试”,曾白则用荧光石充玉并在玉雕底座刻字;考试过关,王独行留曾白接管玉器行。据此内容梳理概括作答即可。
8.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3分
)
A.买、告诫、挥
B.求、告诉、摇
C.求、告诫、挥
D.买、告诉、摇
【解析】第一空用“求”,有恳托、乞助的意思,更能突出“玉”之难得,而“买”则无此效果。第二空用“告诫”,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警告劝诫的意思,与语境相符,而“告诉”则没有“警告劝诫”的意思。第三空用“挥”字更能表现王独行此时斩钉截铁的态度,“摇”字则不能。
9.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的作用。(
4分
)
这段文字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1分
)刻画了王独行不知该如何处理黑斑时的矛盾心理,表现了王独行一贯对艺术尽心尽力的追求精神和高尚的行业道德,(
2分
)同时反衬了下文中曾白将黑斑雕刻成蝉的灵巧心思和高超技艺。(
1分
)
【解析】“走了出去”“泡一壶茶”“慢慢地喝”等是动作描写,“静静地想”“他想”是心理描写,刻画了王独行一贯对艺术尽心尽力的追求精神,“不能让玉器有瑕疵”表现了王独行高尚的行业道德;同时,“叹口气”“算了,毁就毁了吧”,以王独行的无能为力反衬出下文中曾白高超的雕刻手艺。
10.请分别说说第和段中周局长“笑”的内涵。(
4分
)
第段中周局长的“呵呵一笑”,既有对曾白技艺高超的赞赏,也有对他这次考试没有达到“人净心净”这一条件的惋惜和嘲笑;(
2分
)第段中周局长的“微笑”,完全是对曾白雕刻手艺和“人净心净”的认可和赞赏。(
2分
)
【解析】“呵呵一笑”是周局长看到曾白雕刻的仙猴献桃后的表情,结合“眼睛一亮”可知,既有对他技艺高超的赞赏,又有对其“心不净”的嘲讽。“微笑”是曾白通过考试后,周局长发自内心的赞赏之笑。
11.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胡屠户的两段话,结合本文第③段画线句和第段,回答问题。(
4分
)
【链接材料】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
节选自吴敬梓《范进中举》
)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和王独行对“以荧光石充玉”的态度都有变化,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设计,都是以“变”写“不变”,胡屠户和王独行的“不变”分别是什么?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变化,是因为范进中了举人,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王独行的态度发生变化是因为曾白“人净心净”。(
2分
)胡屠户的“不变”指的是他的势利之心,王独行的“不变”指的是他的“玉匠要人净心净”的行业道德准则。(
2分
)
【解析】解题时抓住“变”的是人的外在表现,“不变”的是人的思想品质这一核心内容来分析作答。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倨后恭,是因为范进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没有变。王独行对“以荧光石充玉”的态度先是“不许”,后是“应该的”,是因为曾白“用荧光石充玉”的行为正诠释了玉匠人的真正道德操守,王独行所遵守的“人净心净”的职业操守的思想没有变。
写法借鉴提升能力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从而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手法。细节描写能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反映当时人物的处境,推动情节的发展。
本文十分重视以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一句中,“低着头”的动作,显示了胡屠户心灵的卑劣;“扯”表现胡屠户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这一细节写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丑态,在与前文的对比中刻画出了一个活脱脱的恶俗势利小人的形象。
12.请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100字左右
)
【片段示例】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一阵恐惧袭上心头。我只好勉强地笑一笑,喊了一声“黄老师”,连声音都有几分颤抖了。黄老师皱了皱眉,“嗯”了一声。我的心又是一阵发紧:我犯了什么错吗?(共30张PPT)
22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关键词: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对比手法 辛辣讽刺
(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供手 ”,正确写法是
“ 拱手 ”。?
(
3
)“体统”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规矩 。“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中“光”的意思是 光彩,荣耀 。?
(
4
)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 假设 复句。?
2.文学常识填空。
(
1
)吴敬梓,字 敏轩 ,号 粒民 ,清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 文木老人 ”。?
(
2
)《儒林外史》是一部 章回 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
明清 时期 科举 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
3
)科举制度真正成型于 唐 朝,兴盛于 明、清 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大致程序是:童试(
童生
)—院试
(
秀才或生员
)— 乡试 (
举人,获得当官资格
)— 会试
(
贡士
)—殿试(
进士
)。?
3.整体感知。
(
1
)按故事发展情节,本文可概括为:屠户贺喜(
引子
)→
范进借钱 (
开端
)→范进发疯(
发展
)→ 屠户治疯
(
高潮
)→乡绅来拜(
结局
)。?
(
2
)课文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封建社会 趋炎附势 的众生相。?
4.对下列称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阁下”是敬称,用于称呼对方,旧时常用于书信中,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B.“在下”是谦称,用于自称,与“愚”“足下”意思、用法相同。
C.“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人的敬称。“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之间世代有交往。
D.“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解析】B项中,“足下”是用于称呼对方的敬称,与“在下”“愚”不同。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
1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语言描写
)
(
2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动作描写
)
(
3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外貌描写
)
(
4
)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
心理描写
)
6.综合性学习。
(
1
)学过《范进中举》后,老师拟写了一副对联,其中上联已给出,请完成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看今朝, 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
横批: 世态炎凉(
或:趋炎附势
) ?
(
2
)从下面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封建科举时代文人金榜题名后的什么心态?
登科后
(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我的探究:示例:欣喜若狂,得意扬扬,踌躇满志。
(
3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范进中举》的读后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喜剧。[甲]文中人物滑稽的动作、表情、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会让人忍俊不禁地笑,再加上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就更证明了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喜剧!但大笑之后,我们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刻的意蕴。范进在中举之后就疯了,口中还不时地说着:“噫!好了!我中了……好了!我中了!”他独自跑到一个破庙中,在路上又摔了一跤,沾了满脸污泥,甚至把头发都摔散了,蓬头垢面的。[乙]因此,这时他也不忘说:“好了!我中了!”从这一点来看,他又是那么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让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灵魂。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删去“地笑” 。?
②[乙]处画线句子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 因此 ”改为
“ 然而 ”。
独行玉器行
余显斌
①丰阳玉色泽光润,入手清凉,雕为小件,千金难(
甲:买、求
),很是红火。但是,此玉和当地一种荧光石极为相似。因此,就有玉匠以荧光石为之。
②王独行却不。王独行是丰阳著名玉匠,秉承祖业,开一家玉器行,不大,所有玉器均为手工雕琢。玉器行的职员,全部是自己的弟子。
③王独行规定,在他门下,不学满三年手艺,不许出师。王独行还特别规定,不许以荧光石充玉,否则,开除出师门。因此,“独行玉器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人们说,买王独行的玉器,放心。
④王独行还有第三条规定,弟子出师,一般不许离开自己的玉器行。因为,他担心没有自己把着,弟子们没了紧箍咒,会胡来的。这样,不只是坏了自己名气,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当然,有弟子一定要出去单干也可以,必须通过考验,合格才行。至于考题,是临场发挥的。
⑤好在,一直没弟子愿意离开他,毕竟,借得大树好遮阴,更何况师父对他们一个个如自己的儿子。因此,第三条规定一直闲搁着。
⑥可是,也有例外。这人,就是曾白。曾白投到王独行门下,苦心钻研,手艺日进。
⑦一日,王独行雕一棵玉白菜,即将完工,菜叶上,一块玉石一崩,掉了,出现一块黑斑。王独行呆望半天,不知如何是好,继续雕琢吧,这个黑斑,会破坏白菜美感;放弃吧,这么大一块玉石就糟蹋了。
⑧他叹口气,走了出去。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他都会去茶室,泡一壶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想,究竟有没有挽回的方法。一壶茶喝罢,他想,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
⑨他走进作坊,玉白菜仍在案上,黑斑没了,上面趴着一只蝉,身子黑亮,薄翼如烟。他走近了,蝉竟不飞,仔细一看,竟然是用黑斑雕成的。
⑩这蝉,是曾白雕的。
7.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6分
)
王独行立下三条规定→王独行雕玉白菜遇到黑斑,曾白
将黑斑雕成蝉 →王独行要为曾白加工资,曾白
想自己开玉器行 →周局长“索要”玉器送县长,曾白
以荧光石充玉并在玉雕底座刻字 →王独行留曾白接管玉器行?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先叙写了王独行立下弟子出师的三条规定;接着写王独行雕玉白菜遇到黑斑,曾白将黑斑雕成蝉;在此情形下,王独行宣布曾白出师,并要为曾白加工资,曾白却说想自己开玉器行;王独行安排周局长“索要”玉器送县长一事来对曾白进行“考试”,曾白则用荧光石充玉并在玉雕底座刻字;考试过关,王独行留曾白接管玉器行。据此内容梳理概括作答即可。
8.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
3分
)
A.买、告诫、挥
B.求、告诉、摇
C.求、告诫、挥
D.买、告诉、摇
【解析】第一空用“求”,有恳托、乞助的意思,更能突出“玉”之难得,而“买”则无此效果。第二空用“告诫”,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警告劝诫的意思,与语境相符,而“告诉”则没有“警告劝诫”的意思。第三空用“挥”字更能表现王独行此时斩钉截铁的态度,“摇”字则不能。
9.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的作用。(
4分
)
这段文字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1分
)刻画了王独行不知该如何处理黑斑时的矛盾心理,表现了王独行一贯对艺术尽心尽力的追求精神和高尚的行业道德,(
2分
)同时反衬了下文中曾白将黑斑雕刻成蝉的灵巧心思和高超技艺。
(
1分
)
【解析】“走了出去”“泡一壶茶”“慢慢地喝”等是动作描写,“静静地想”“他想”是心理描写,刻画了王独行一贯对艺术尽心尽力的追求精神,“不能让玉器有瑕疵”表现了王独行高尚的行业道德;同时,“叹口气”“算了,毁就毁了吧”,以王独行的无能为力反衬出下文中曾白高超的雕刻手艺。
【解析】“呵呵一笑”是周局长看到曾白雕刻的仙猴献桃后的表情,结合“眼睛一亮”可知,既有对他技艺高超的赞赏,又有对其“心不净”的嘲讽。“微笑”是曾白通过考试后,周局长发自内心的赞赏之笑。
【链接材料】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
节选自吴敬梓《范进中举》
)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和王独行对“以荧光石充玉”的态度都有变化,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设计,都是以“变”写“不变”,胡屠户和王独行的“不变”分别是什么?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变化,是因为范进中了举人,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王独行的态度发生变化是因为曾白“人净心净”。(
2分
)胡屠户的“不变”指的是他的势利之心,王独行的“不变”指的是他的“玉匠要人净心净”的行业道德准则。
(
2分
)
【解析】解题时抓住“变”的是人的外在表现,“不变”的是人的思想品质这一核心内容来分析作答。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倨后恭,是因为范进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没有变。王独行对“以荧光石充玉”的态度先是“不许”,后是“应该的”,是因为曾白“用荧光石充玉”的行为正诠释了玉匠人的真正道德操守,王独行所遵守的“人净心净”的职业操守的思想没有变。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从而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手法。细节描写能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反映当时人物的处境,推动情节的发展。
本文十分重视以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一句中,“低着头”的动作,显示了胡屠户心灵的卑劣;“扯”表现胡屠户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这一细节写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丑态,在与前文的对比中刻画出了一个活脱脱的恶俗势利小人的形象。
12.请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100字左右
)
【片段示例】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一阵恐惧袭上心头。我只好勉强地笑一笑,喊了一声“黄老师”,连声音都有几分颤抖了。黄老师皱了皱眉,“嗯”了一声。我的心又是一阵发紧:我犯了什么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