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03 13:2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的公式,会做简单的计算;
3.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对物体做功的情况,虽然达到了相同的目的,但做功的过程有时是不相同的.其实不仅是采用的形式不同,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是有差别的,学过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了.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思分别是:有用的功,额外的功和总共做的功,是这样吗?我们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如果让你把重100
N的砂子运上三楼,你会想到哪些方法?
如图所示,你可以采取图中甲、乙、丙所表现的三种方法.
甲是将砂子装入桶中,由人提桶上三楼,
达到运送目的.在此过程中,你做了哪些功?
有对砂子做的功、有对桶做的功和对你自己做的功.
乙是将砂子装入桶中,在三楼安装一个动滑轮,
人站在三楼上,用动滑轮将装砂的桶提上三楼.
在这个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有对砂子做的功、
有对桶做的功和对动滑轮做的功.
丙中是将砂子放入袋子中,同样用动滑轮将袋子提到三楼.在这种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有对砂子做的功,有对袋子做的功和对动滑轮做的功.
分析完了,我们将甲、乙、丙三种方法做的功进行比较:
甲:W砂、W桶、W人
乙:W砂、W桶、W动
丙:W砂、W袋、W动
在上表中不难看出,三种方法中都对砂子做了功,而且也只有这一项功是三种方法都做了的,其实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做的功叫有用功.除W砂之外,每种方法中还有W桶、W人、W动、W袋,但每种都不完全相同,这与我们采用的方法有关系,这些都是为完成目的不得不额外做的功.说到这里,你可能有疑问:能不能不出现这些额外做的功?那么,你能想出不用额外做功,直接将砂子“弄”上三楼的方法吗?没有吧,这样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不论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都会不得不额外做些.我们将这些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每做一次功时,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就是总功.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将图的甲、乙、丙三种方法中做的功分列成:
甲:W有用=W砂
W额外=W桶+W人
W总=W砂+W桶+W人
乙:W有用=W砂
W额外=W桶+W动
W总=W砂+W桶+W动
丙:W有用=W砂
W额外=W袋+W动
W总=W砂+W袋+W动
再来看个例子:起重机如果由电动机带动,总功在数量上就等于实际消耗的能,有用功只是起重机将物体抬高时所做的功,而那些克服摩擦所消耗的能就属于额外功了.
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吗?自己试一试.
(2)三者的关系
由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三者的关系为:W总=W有用+W额外
即总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而额外功是不得不做的功.因此,下列关系也总是成立:W总>W有用
这两个关系是纯粹的数学关系,很好理解.
2.机械效率
在实际做功的过程中,虽然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但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能小一些,可以减小不必要的能量的损耗.这样一来,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就会大些.为了表示这个比例,物理学中引入了机械效率这个物理量.
(1)定义和定义式
机械效率被定义为: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用希腊字母“η”表示.
根据定义写出公式:η=
(2)说明
关于机械效率,在此我要做两点说明:
一是在实际计算中,机械效率通常被表示为一个百分数;
二是由于W总>W有用,所以<1,因此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机器:η大于1或大于100%,那肯定是错误的.
(3)简单计算
将功的计算公式与机械效率的计算关系相结合,我们来做一个例题:
例:起重机把质量为0.6
t的重物提升了3
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
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起重机提升重物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因此:
W有用=Fh=(    
)=mgh
=0.6×(    
)
kg×(    
)×3
m
=1.8×104
J
W总=3.4×104
J
所以η=(    
)=
=(    
)
计算时要注意结果为百分数.
(4)斜面的机械效率
在这里,我们来探究一下斜面的机械效率.
在影响机械效率的许多因素中,摩擦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把物体拉上斜面时,就要克服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而做额外功,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如图所示,找一条长木板,一端垫高,成为一个斜面.我们的目的是把物体抬到高度为h的位置.因此,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我们所做的
有用功就是相当于直接把重力为G的物体抬高h时所做的功,
为了省力,我们往往不把重物竖直提升,而是采用一些省力
的机械,斜面就是省力机械,因此,我们把重物放在斜面上,
用力F将它拉到斜面顶部,如果斜面长为s,那么在此过程中做的总功为W总=Fs.
由此分析可见,在实验过程中知道了G、h、F、s的大小,才能计算出W有用和W总,才能计算出机械效率.
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秤拉着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上升,注意要让小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拉力F的大小,当小车达到高度h时停止,用刻度尺测出小车移动的距离s和小车被抬高的高度h,用弹簧秤测出小车的重力G,记录到下面的表格中.改变木板的倾斜程度,再测量两次斜面的机械效率.
(
斜面的倾斜度
小车重量
G
(
N
)
斜面高度
h
(
m
)
沿斜面拉力
(
F
)
斜面长
(
m
)
有用功
W

(J)
总功
W

(
J
)
机械效率
η
)
在进行探究实验之前,你猜想一下:斜面能省力多少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它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
求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是日常生活、生产中常遇到的问题.先来看两道例题:
例1:一斜面长5
m,高2
m,用500
N的力沿斜面将重为1000
N的物体推上去,求它的机械效率.
解:在此过程中总功为推力做的功:
W总=F·s=500
N×5
m=2500
J
有用功为将物体抬到斜面顶部的功:
W有用=F′·s′=Gh=1000
N×2
m=2000
J
则机械效率为:
η===80%
例2:如图滑轮组,被提起的是质量200
g的物体,对绳子自由端的实际拉力是0.8
N,当物体升高0.2
m时,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有用功为
W有用=F′·s′=G·h=mgh
=0.2
kg×10
N/kg×0.2
m
=0.4
J
动滑轮由3股绳子承担,所以
s=nh=3×0.2
m=0.6
m
则总功为
W总=Fs=0.8
N×0.6
m=0.48
J
η===83.3%
在这两道例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机械用于提高物体时,有用功为不用机械而直接将物体匀速提高做的功,即有用功为W有用=Gh,而总功为拉力大小与物体在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即W总=Fs.
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中,s=nh(n为共同承担动滑轮的绳子股数),但由于考虑摩擦和滑轮的重力,F≠,这一点你应该注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公式为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