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3 06:47:46

文档简介

之,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子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
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错为之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候山东诸候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
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
徐为

是以得至于成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
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
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因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A.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
哗疾晁错
B.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猪诸侯皆喧
哗疾晁错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
哗疾晁错
D.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
哗疾晁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中国古代对储君的一种称谓,地位仅次于皇帝,多数由皇帝的长子继承
B.景帝,是汉景帝的美谥,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拟定,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
C.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D.山东,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有辩才,深受皇帝信任。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汉景帝起初信任他,但最终
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B.祸患来临,要当仁不让。苏轼认为天下安定太平,就要做到能发起又能制止无故引
发的大祸,这样才能说服天下。
C.做事成功,要从容应对。大禹治水,能预料可能发生的情况,当灾难来临,毫不惊
慌,从容应对,所以治水成功。
D.乙文视角独特,翻空出奇。人们叹息晁错尽忠而被杀,苏轼却认为晁错咎由自取,
对他因“削灌”被杀毫无惋惜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4分)
(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4分)
综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晁错削藩失败被杀的原因。(3分)
高一语文试题(A)第6页(共8页)高一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D(A.“媒介素养就是面对来自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生产、选择
质疑和判断能力”,以偏概全;B.“导致社会不稳定,对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生产造成恶
劣影响”,因果关系不成立;C.“了解传媒的信息怎样采集又如何制作和传播的”论证
的是“使社会成员也对传媒的职业规范有充分的了解”,张冠李戴)
2.A(说法太过绝对)
3.B(仅仅是陈述“新增公众号多”的事实,并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4.①先摆出当下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现象,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媒介教育的观点。②采用
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提出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再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
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论证层层深λ。③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如日本在中小学将“综合教育”科目纳入了媒介素养;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推
广上的对比。(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①媒体:要及时、准确传达信息,引导主流价值观,重视与公众沟通,化解社会矛盾。②
公众: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③政府:完善
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使网络新媒体所有产品生产者素养向良好方向发展。④媒体、公
众、政府三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三方形成更好的协作关系。(6分。每点2分,答出
三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处事精明”错误)
7.D(“对偶”作用分析错误,应该是“比喻”的效果;“懦弱无助”错误)
8.文中设置了多处伏笔,使这一情节并不突兀:①卖刀人故意用宝刀引诱林冲,并不顾低价
也要把刀卖给林冲。②卖刀人说不出其祖上是谁。③高太尉第一时间知道林冲买了宝刀,
并邀请他去比刀。④派来的两个差役林冲并不认识。⑤高太尉不听林冲解释,一声令下
旁边耳房里冲出二十余人,可见早有埋伏。(每处伏笔1分,共4分)
9.(1)同意这种看法。①从情节上看,林冲是被设计陷害,引诱到白虎节堂的,而不是误
入。②从人物形象方面看,林冲一直都小心谨慎,并知晓白虎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不
敢无故进入。③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本文重在表现高太尉等奸人的阴险恶毒,陷害忠
良,如用“误入”一词,就冲淡了主题
(2)不同意这种看法。①从情节上看,林冲并不熟悉环境,林冲心疑,探头入帘,属于误
入。②从人物形象方面看,林冲喜欢宝刀,并有好胜之心,再加之正直善良,未曾预料到
高一语文答案(A)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