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五: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五: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3 15: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五: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
一、必备知识
探究作品的意蕴,命题指向明确,题目具有开放性。解题时,要掌握两种探究思路:
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
②依据+结论,即通过……内容(或形式),表明……观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答题时不能天马行空,脱离文本。
[题型1] 主题意蕴的探究
探究主题意蕴,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真审题,明确“范围”“对象”“内容”,找到提示性词语,揣摩命题意图;
②熟记关于主题的相关知识,能通过情节、环境、人物、题目和考题迅速判断出小说主题;
③结合题干的提示性词语和答题角度,得出观点,并且用文本内容分析论证;
④组织答案要规范,分条作答,有针对性,语言简练,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题型2] 形象解读的探究
小说形象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考查方式也比较多元:有的从人物的某种描写来探究,也有跟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比较鉴赏,还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谈人物形象的刻画。在作答时,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须从小说情节、环境描写、写作技巧和小说主旨等角度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小说形象的。
[题型3] 情节构思的探究
对情节构思的意蕴的考查,探究的主要方向是:情节是否合理,更认可哪种情节,结尾该如何处理更好,等等。作答时,可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①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②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③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在作答时,我们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组织恰当的材料。
(一)考纲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目的)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方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注意】
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二)探究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
③揭示……人生道理
④对……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情感
?(三)解题方法
(1)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④注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解读时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剖析主题。
⑤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暗示了……抒发了(呼吁)……
(2)答题技巧
解题常见失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答漏,多多益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解题常见对策: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作答;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答题注意点】
①??注意分析方法。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含糊。
②注意思维整合。要将作品思想内容、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否则容易造成失误。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④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题思路】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对点专项提升训练
【2020·福建省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炮仗王谷三爷
许行
炮仗王谷三爷,以做炮仗出名。
三爷年过七旬,头发、胡子、眉毛全白了。可身板硬实,双目有神。每天早起常常踢踢腿,打打拳,也真有那么几招。有人说谷三爷还有一手好枪法,只是未见露过。
村口有个小庙台,五丈见方,半人来高。庙台上有座用石头凿的小土地庙,庙前一棵老柳树。谷三爷没事就往这一坐,便有些年轻人缠着,要听他讲武,跟他练功。
有人问他这功夫哪儿学的?他总是下巴一翘,然后喷金吐玉一般说出来“讲武堂”三个字。别人便不免在肚子里好笑,这老家伙吹牛也未掂量掂量,哪有讲武堂出身,在村里做炮仗的?其实细一究,谷三爷的话也不假,只不过在那里他是火头军,抽空子从别人身上偷点艺罢了。但不管怎样,谷三爷这点功夫,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还是受人另眼看待的。许多盗匪,流贼都不敢轻易碰他。
这年,抗日义勇军要打县城,像潮水般涌过来。指挥官赵司令,怕人心不齐,请他出来督战,意在借重他这个老家伙来压压阵。甩给他一支大镜面匣子说: “这回看你谷三爷的了。”
谷三爷连忙双手把枪奉还,“这个战我督不得。”
“咋?”
“官未习武,兵未训练,怕是溃退下来控制不了。”谷三爷咬文嚼字地说,“我这匣枪向谁打?打敌人够不着,打自己人又于心何忍?赵司令您饶过我这做炮仗的吧!”
“你这老汉,真不识抬举。”赵司令未料谷三爷做出这么一篇文章来,很感面上无光,心里甚为不满。临去时还悻悻地甩下了一句话:“终究是个火头军,上不了阵的!”
谷三爷摇摇头,叹口气,再未言语。
不到一个时辰,义勇军果然溃退下来。赵司令路过时,却被谷三爷拦住了,要他把那支大镜匣子再给他。
“做啥?”赵司令不解。
“给你退敌!“谷三爷答得非常响亮。
赵司令看了谷三爷好一阵子,心想这老家伙好大个口气。让他督督战都不敢上阵,还能一人抵挡鬼子?!不过,又一想,鬼子在后边追得挺紧,若有人能打两枪,也会缓冲一下。就把那支匣枪又甩给了他,同时带有点鼓励而又掺杂奚落的成分,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谷三爷,这回可看你的了!”
谷三爷一身血都涌了上来。他麻利地做了一番安排,然后躲在小庙台的老柳树后。鬼子们气势汹汹地杀过来,刚一接近村口,他举起匣枪,一枪一个,两枪就把鬼子震住啦!鬼子马上停下来卧倒,用机枪猛扫一阵,见没有动静才又往前冲。这时他又一枪一个,打得鬼子吱吱乱叫,他们又停下来扫射……直到他一梭子子弹都打光了,便把枪藏在庙台的石头缝里,随即安然坐在了柳树下。
鬼子们冲到跟前一看,竟是一个一碰就要掉渣的老家伙,像尊佛似地在那坐着呢,不由有点发愣。逼他举手站起来搜了身,又不见枪。
“你的枪呢?”
“没有……”谷三爷摆摆手。
“咦!打枪的人,你的不是?”鬼子往前冲时未看清打枪的人,这时只能用怀疑的口吻问。
“跑啦,跑啦!”谷三爷用手往山里指指。
“你的在这干啥?”
“我陪土地爷说话呢?”谷三爷笑了笑,指着土地庙慢条斯理地说。
鬼子不大明白,又无什么把柄,便让他带路去追义勇军。反正这个到了手的老家伙,什么时候收拾都由他们了。
“这得问问土地爷。”谷三爷依然平平静静地回答。
“啊!问什么土地爷?土地爷干什么的?”鬼子们都信神,不过,对这个回答还是叫了起来。
“守护一方土地,保佑一方人民。” 鬼子们听了很不舒服,一个军官过去看看土地庙这,只见茶几大的小红庙门紧关着。他上去一指挥刀便把庙门捅开了,还未等看着土地爷呢,就见火光一闪,随即惊天动地地轰然一声巨响,整个小庙台都被一小庙炮仗药炸飞啦!
谷三爷与十多名鬼子同归于尽。鬼子们收了尸,就未敢再往前追。
后来重修小庙台,小庙里的土地爷就是按谷三爷的模样捏巴的。
赵司令再回来,隆重祭奠了谷三爷。他冲着土地庙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选自《中国小小说许行卷·白雪雕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伏笔,开头“有人说谷三爷还有一手好枪法”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B.小说叙述客观冷静,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全都隐藏于看似平静的语言描写中。
C.谷三爷抗战的故事虽然历时不长,场景也不大,但情节尺水生波,曲折有致,颇具审美价值。
D.作者善于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塑造谷三爷这个形象,使人物显得丰富饱满,更具艺术魅力。
5.“赵司令”这个人物出场不多,但不可或缺,请简要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6.金圣叹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回目中,对作者设置“山神庙”的用心颇为赞赏,以为“妙绝,奇绝”。本文的“土地庙”亦有此“妙”“奇”之“绝”请加以赏析。(★)
【答案】
4.B
5.①侧面烘托,使谷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鲜明;②推进情节,赵司令每一次出现,都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使小说曲折起伏,更具可读性;③深化主题,赵司令最后的祭奠,表达了作者对谷三爷民族气节的颂扬,以及对各种力量众志成城、共担民族命运的赞美。
6.①“土地庙”既是一个空间场所,也是一种精神力量象征:战争前,它是谷三爷和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战争中,它是村民们抵抗外敌的庇护;战争后,它是村民纪念谷三爷的精神寄托。②“土地庙”对情节发展必不可少,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准备。③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神秘感,增加传奇色彩。④“土地庙”这个“空间场所”完成了人物从安逸到被动参战的谨慎再到战争前沿的果敢的形象蜕变,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富有感染。
【解析】
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平静的语言描写中”错误,由原文“临去时还悻悻地甩下了一句话”和“同时带有点鼓励而又掺杂奚落的成分,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等可知,不是“平静的语言描写”。B错误。故选B。
5.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主题作用”考虑主题,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义勇军溃退下来,赵司令路过时,谷三爷向他要大镜匣子来退敌,侧面烘托了谷三爷的勇敢,使谷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鲜明;没有赵司令的出现,就不会有谷三爷的要枪打鬼子,所以赵司令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使小说曲折起伏,更具可读性;由原文“后来重修小庙台,小庙里的土地爷就是按谷三爷的模样捏巴的。赵司令再回来,隆重祭奠了谷三爷。他冲着土地庙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可知,赵司令最后的祭奠,表达了作者对谷三爷民族气节的颂扬,以及对各种力量众志成城、共担民族命运的赞美,深化主题。
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物象作用的能力。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环境作用,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人物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情节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由原文“村口有个小庙台,五丈见方,半人来高。庙台上有座用石头凿的小土地庙,庙前一棵老柳树。谷三爷没事就往这一坐,便有些年轻人缠着,要听他讲武,跟他练功”可知,战争前,它是谷三爷和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由原文“他上去一指挥刀便把庙门捅开了,还未等看着土地爷呢,就见火光一闪,随即惊天动地地轰然一声巨响,整个小庙台都被一小庙炮仗药炸飞啦!后来重修小庙台,小庙里的土地爷就是按谷三爷的模样捏巴的”可知,战争中,它是村民们抵抗外敌的庇护;由原文“赵司令再回来,隆重祭奠了谷三爷。他冲着土地庙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可知,战争后,它是村民纪念谷三爷的精神寄托。由此可知,“土地庙”既是一个空间场所,也是一种精神力量象征。从情节方面考虑,“土地庙”对情节发展必不可少,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由原文“‘我陪土地爷说话呢?’谷三爷笑了笑,指着土地庙慢条斯理地说”和“‘守护一方土地,保佑一方人民’鬼子们听了很不舒服,一个军官过去看看土地庙这,只见茶几大的小红庙门紧关着”可知,“土地庙”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神秘感,增加传奇色彩。从人物作用方面考虑,“土地庙”这个“空间场所”完成了谷三爷这个人物形象的蜕变,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富有感染。
【2020·河北省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 标
相裕亭
一夜大雪。盐河口的河堤变胖了,河道却瘦了许多。码头上原本云梯一样雄壮的石阶,一夜之间被暄腾腾的积雪填平,瞬间失去了它往日的威武与雄壮。河湾里停泊的渔船,与流动的河水,不经意间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清晨,赶海的人,走进那“画”里,走近小武家的油条摊点,丝毫没有察觉出什么异样。可前来购买油条的食客,远远地看到小武家茅屋的门窗未开,就猜到那小两口因为雪天把生意给停了,于是相继退去。快半晌时,旁边做豆腐卷的一个婆子看小武家两口子还没有开门,感觉蹊跷,便站在门外连声呼喊:
“小武——”
“小武媳妇——”
屋内,一点反应都没有。那婆子就觉得不对了,慌忙喊来路人,推门一看,小武与媳妇双双死在屋里了——煤气中毒。
入冬以后,那对小夫妻每晚都把他们炸油条的炭炉子搬到屋里取暖,侥幸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危险之夜。可昨夜大雪,原本四处漏风的小茅屋,被积雪封堵严实了,年纪尚轻的小两口,就这样双双撒手西去。
噩耗传至他们沭阳老家,小武的父亲,一个胡须都花白了的老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踏着尚未融化的积雪赶来。那孩子名叫小宝。很显然,他是死者的遗孤。爷爷在小宝的头上扎着一块白孝布,他很听话,爷爷叫他给谁磕头,他就跪在一个草团子上给人家点点小脑袋。
盐区到沭阳有一百多里路。有几个沭阳同乡,在小宝的爷爷到来之前,就已经扯来白布,买来芦席,开始张罗小宝父母的后事。他们准备帮助小宝的爷爷,把小宝父母的尸骨运回沭阳老家。
周边,几家一起做生意的,念其往日与小宝父母相熟相亲的情意,相互间也都凑了份子。有几户人家,之前赊了小宝父母的油条,此时,主动把钱给送来了。
小宝的爷爷让小宝给他们磕头,人家却抱起小宝,说:“小宝的父母当初是有记账的。”言外之意,让小宝的爷爷翻翻账本,查看他们所兑付的款数对不对。可他们并不知道小宝的父母不识字。
尽管如此,小宝的爷爷在众人的帮助下,还是在门后的墙壁上找到一个用各种符号所做的“账本”。如隔壁开米粥的来还钱,墙体上便能找到两个方格格叠加在一起,以此表明他们是门挨门的邻居。
这样一来,依此查找到很多欠账人。比如,一个圆圈里面点着三个小点儿,大家当即想到是西街烧茶水的胡三麻子。那人脸上的麻点虽说不止三个,可他在兄弟间排行老三,外号就叫三麻子;一道竖杠,外加一个月牙似的半圆圈,很明显就是摆瓜子摊的陈瘸子。陈瘸子平时走道就是那个样子,往前迈一步后,另一条罗圈腿悬在半空,总要划一个半圆后,才能歪下身子,将那只罗圈腿轻点在地面上。
顺着这个思路,大家看“十”字花,想到是教堂里的牧师或开药铺的大夫;看四个图钉,想到是掌鞋的侯四;看几个圆圈叠加,想到是旁边一户做大饼、卖火烧的;等等。但是,不管怎样揣摩,最终仍有一些奇异的标志,难以对号入座。
其中,有一个屠刀标志的图案,有人说那是杀狗的王秃子。但这个推测,很快又被推翻。因为,王秃子杀狗时,一刀子捅进狗的胸腔里,无须在屠刀周边如同炸礼花一样再点上几个点儿,以示血迹喷溅的模样。大家推断,只有西大街耍劈刀子的杨八,才会摆弄那样讹人的把戏。
杨八,自称杨爷,盐区有名的无赖。每逢集日,他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刀子,死皮赖脸地凑到各家摊铺前,知道他底细的,赶紧赏他两个铜板,打发其走开。否则,他手中的刀,直往自个脑门上扎,甩得你摊铺上到处都是鲜血,让你无法做买卖。
想必,小宝父母也曾遭遇过类似打劫。由此,想起用喷血的屠刀做标记,后面一道一道篱笆墙似的竖杠杠,记录下被劫走的油条数。
有人建议,去找他杨八讨要。理由是,小宝父母都已经死了,还怕他杨八不成。但是,了解杨八的人,还是建议不要与他硬碰硬,建议让小宝爷爷领着小宝,假装没看到那墙上的图标,随便问问他杨八,是否欠过小宝家油条钱。对方若真是认账,那很好;要是耍无赖,也就罢了。
小宝爷爷按照大家的说辞,领着小宝,找到那个整天混迹于盐河码头上的杨八。
岂料,杨八一听,当场就不干了,他顺手摸出腰间的刀子,用刀尖指着他自个的鼻尖儿,怒视着小宝的爷爷,大声吼道:“你说什么,我吃过你们家的油条没付钱?你再给我杨爷说一遍!”
小宝的爷爷看杨八那凶神恶煞的架势,生怕吓着孩子,当即抱起小宝,掉头走开了。
两天后,小宝父母的尸体被打成两个席包往沭阳老家送,路过西大街,恰逢集日,好多摊贩把街面给占了。杨八见状,当即挥舞起手中的刀子,主动为送葬的队伍清理出一条宽敞的通道。
当下,有人感叹,说杨八总算做了件人事。也有人说,那是他吃了人家的昧心的油条而良心发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4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奇标”是指小宝父母因为不识字而在门后的墙壁上留下的一些欠账标志。正是这些标志,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情节简单,以小宝爷爷奔丧处理儿子儿媳后事为主线,写了祖孙二人向耍劈刀子的杨八要钱的经过、结果及人们对待杨八的评价,故事耐人寻味。
C.小说语言朴实,符合人物特点。“你再给我杨爷说一遍!”一句话就把杨八凶神恶煞般的架势描写得跃然纸上。
D.小说立意深刻,构思新颖。作者没有停留在人物命运的讨论、人物性格的挖掘上,而是以点带面地揭示了令人失望的社会环境和世态人心。
8.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这篇小说取材颇具特色,请结合内容说说它的取材特点。
【答案】
7.D
8.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下大雪,天气寒冷,才有小武夫妇燃煤取暖,以致煤气巾毒的事件发生。 ②渲染了气氛。寒冷的天气,冷色调的环境,为下文的悲情故事笼罩了一层感伤的色彩。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环境。
9.①这篇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题材真实可信,人物事件典型。小说叙述的故事符合社会中平常孤弱的小人物的经历,生活辛苦、在强势力量面前不敢争求的小宝爷爷,粗鲁耍蛮让人惧怕的杨八,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人物,真实典型。②小说选材角度新颖独特,情节简单却意蕴深厚。没有确切凭据的讨债,死无对证的账目,更是对社会人心的拷问。③小说将真实典型的题材与诚信、道德等社会问题相链接,以小宝爷爷奔丧讨债为主线,涉及杨八的内容并未过半,但杨八的蛮横和小宝爷爷的老实形成对比,主题深刻。
【解析】
7.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以点带面地揭示了令人失望的社会环境和世态人心”分析错误,小说描绘了一幅社会风俗画,揭示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事态人心。但不能用“令人失望”来归纳,因为小说除了描写耍横赖账的杨八,还描写了众多扶危济困的乡亲,小说最后写杨八为送葬队伍清理道路,也可见杨八的悔悟。故选D。
8.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有如下重要作用:
①在内容上,开头写了“一夜大雪”,写了“河堤”“码头”“河湾”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环境。
②在情节发展上,“盐河口的河堤变胖了,河道却瘦了许多。码头上原本云梯一样雄壮的石阶,一夜之间被暄腾腾的积雪填平”,写出了雪之大,天气之寒冷,才会有小武夫妇燃煤取暖,以致煤气中毒事件的发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在结构上,开头写的一夜大雪,开启下文,为下文小武夫妇的煤气中毒提供了背景,起到铺垫作用。
④在营造氛围上,开头描写的这幅冷色调的水墨画,渲染了气氛,为下文的悲情故事笼罩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9.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题材范围、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本题着重探讨对小说取材特色的分析。
本题取材颇具特色,下面从来源、角度、典型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从来源分析: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小武夫妇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小宝爷爷是生活辛苦、在强势力量面前不敢争求的农村老人,杨八是粗鲁耍蛮、横行乡里让人惧怕无赖,还有一群善良、扶危济困的好心人,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他们中发生的故事,符合客观事实,真实可信。
②从角度分析:小说描写的文盲夫妇记账的“奇标”,赊账的绝大多数都是些生活困难的村民,小武夫妇对他们放心。对没有确切凭据的讨债,死无对证的账目,但宝爷爷在讨账时没有遇到什么人赖账,除了杨八,这更是对社会人心的拷问。
③从典型性分析:小说选取了众多赊账的人与杨八进行对比的材料,将真实典型的题材与诚信、道德等社会问题相链接,以小宝爷爷奔丧讨债为主线,以杨八的蛮横和小宝爷爷的老实形成对比,以杨八的无赖与众多相邻的善良、热心、诚信形成对比,揭示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世态人心,主题深刻。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