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1 圆的认识 人教版 (1)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1 圆的认识 人教版 (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03 07: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P57、P58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曲线圆形,在学习《圆的认识》以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特别是一些留守生,在缺乏父母督促学习的情况下,很难将圆的认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上本课时,必须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折、量、画、议的手段,在动手做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得到成功愉悦,增强学习兴趣,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圆规、直尺、3张作业练习纸,大小不同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比较平面图形的不同,导入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课件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6种平面图形。)
你能从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吗?指名出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在平面上由直直的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称做“曲线图形”,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生:轮胎上有圆。 生:有些纽扣也是圆的。师:其实生活中的圆形随处可见,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圆的认识)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 师: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用圆柱画的。 生:我利用三角板里圆形画的。 师: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 … (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不用回避,说明这种方法将在后面学习。) 2、请学生将剪下的圆动手折一折。 (1)折过两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课件出示)师:(指着屏幕)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板书) 4、认识理解圆内、圆外、圆上。5、练习巩固直径与半径的理解。(课件展示习题) 6、探究圆的特征。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知道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的发现,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别急,老师在屏幕上为大家准备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大家看看,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帮助。(研究提示:1、同一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怎么样?2、同一圆里,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3、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呢?)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6、学生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的内容,适时课件演示) 生:我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学生说理由) 师:看来,各个同学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对于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我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学生说理由) 生:我通过研究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即d=2r。生:我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即r=d÷2。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精彩,表现都很棒,都已经了解了圆的特征,那怎样才能既准确有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画圆。?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画圆的步骤及方法: (1)定半径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定圆心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3)画圆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3、教师示范画圆。 4、学生练习画圆。在一张白纸上点两个点,以这两个点为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和半径3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这次咱们来比比谁画的又快又好。(师巡视并收集好的作品展示)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位同学画的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然后回答“大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我们再来继续观察,这几个圆除了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回答“位置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拓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到“圆,一中同长也”。通过刚才所学,你知道“一中”指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一个圆心)“同长”呢?(指名回答: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这与我们刚才的发现怎么样?(一样)更何况我们古人的这个发现比欧洲西方国家要早一千多年呢!我们的老祖宗不简单吧!
五、巩固练习
1、我会算
r (cm)
0.2 5
d(cm) 6

2、考考你
1、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 )
3、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4厘米的圆小。 ( )
3、脑筋乐园
我们学校一(1)班的同学进行套圈比赛,你认为那种方式最公平?
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了美的使者和化身。请你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啊?(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圆)
5、大家想办法
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圆,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
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这么美的圆啊,怪不得古希腊的数学家这样说道“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也正因为有了圆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六、课堂总结
学了这节课,?能谈谈你的收获吗?(学生谈收获)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关于圆的秘密还远远不止这些呢。我们东方人更把圆看成了“圆满、美满”的象征。课后你可以自己查阅一下相关资料,进一步的来研究圆、了解圆。
七、布置作业:
按下面要求画圆。(1) r=3cm (2) d=5cm (3) r=3.5cm
教后反思:
《圆的认识》这一课属于一节概念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创造者,在执教本节课时,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具体表现在: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圆入手。充分利用课件直观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内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圆对我们的作用,更能感受圆的美。
2、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整节课我精心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画圆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个体差异。“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怎样画圆?”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认知特点画圆,并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出最优画法。
3、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从圆的揭示,半径的探究到直径的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自然而然的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有了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对半径的探究中,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
4、今节课,我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5、课将结束时,我为学生创造了总结的机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帮助了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这节课虽然上得较成功,但我仍在思索着这几点感悟:
1、感受:通过这次节课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不光学到知识,其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技能、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2、质疑:动手就体验了吗?数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强调体验过程,历经过程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动手操作是体验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动手都能得到体验。怎样的动手才能有所体验,需要我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3、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本节课的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4、本课通过古代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