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05: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目标导航
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背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2.标志: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代表人物:
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4.宣传:
封建的旧道德、旧文化。
5.抨击: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重要阵地:
相关史事: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人物扫描: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蔡元培(1868-1940)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1.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文学革命的表现
人物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文章
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狂人日记》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号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进步性: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意义: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
开始: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口号:民主、科学
内容:思想革命、文学革命
影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
C
随堂练习
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社会主义时代
C
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