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真实的竹子、竹子的图片、名人画的竹子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的了解竹子的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等,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的水墨、用笔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中国传统的竹文化,了解竹子的结构特征,学习竹子的水墨写意绘画方法,临摹名家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成语探索竹文化,感受写意画竹的笔墨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学习竹子的绘画方法和技巧。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的掌握画墨竹时用墨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画绘画工具、竹子
学生:中国画绘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猜谜语: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做材料。(竹)
学生活动:竹子。
出示课题《竹》
(二)深入感知,了解竹子。
引用文人诗句中描写竹子的特征,感受理解竹的精神品质。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清高自洁)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坚强不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了解与竹有关的成语及意义。(胸有成竹)引出典故和寓意。
结合竹子实物和欣赏名作,观察竹子的造型特征。
(三)技法探究,体验笔墨
欣赏名作,吴镇《墨竹图》。
学习竹竿画法。中锋用笔,注意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等。忌三根竹竿或竹节相交一点。构图可以是直线、弧线、曲线……(学生练习)
学习竹枝的画法。中锋用笔画竹枝。
学习竹叶的画法。浓墨中锋画竹叶,速度稍快,有大有小有转折。(学生练习)
落款。可以敲个印章,也可以用红色的国画颜料画一个小印章。
(四)学生作品赏析
1. 展示学生作品。
2. 学生互评。
3.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
竹子浑身都是宝,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