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07: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对维新变法意义的认识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28-30页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895年春,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康有为 和 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变法 。史称“ 公车上书”。从此,维新变法 运动揭开了序幕。?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向同学们讲解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点2 百日维新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2.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教师提示变法内容分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教师总结: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 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3.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关习题
第六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公车上书:时间、主张、代表人物、结果1、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2、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创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3、结果:失败 戊戌六君子
组织学会:强学会、农学会 4、影响:思想文化的传播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