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08:4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3.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思考
4.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6.教师出示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与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的图片
根据上述图片,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7.教师过渡: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于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解放区军民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与违背民意的国民党究竟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那么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决战的时机成熟。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主要战役地点 歼敌人数 敌人起义地区 结果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沈阳、黑山、锦州 47万 长春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 中原、华东野战军 碾庄
陈官庄
双堆集 55万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张家口
新保安
天津 52万 北平(北京)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教师依次简单讲述三大战役的经过、战法
4.辽沈战役经过:
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淮海战役经过:中间突破,分段包围。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思考回答: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6.平津战役经过: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教师提问:党中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了敌人。
(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7.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8.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顺应民心,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人民的支持;
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
④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实力增强,士气高昂。
9.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并播放渡江战役视频。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我们知道,学习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要用心去思考。本课中涉及到的战役很多,关于战略战术问题是个很不好讲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效果不错。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还不够突出,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因而课堂显得不够活跃。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是“学以致用”。我们要教会学生“会学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科学、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
本节课存在以下的几个不足:
1、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能放手相信学生,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对于考点的梳理虽然很细致,但是应该然学生能过明确的落实在教材上和提纲上,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感到轻松。
2、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实事热点问题拓展的较少。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也想到了,但是觉得复习的时候还会进行相关问题的专题复习,所以在这里就没有提。但是如果在这时候就能将相关热点拿出来与学生交流的话,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也能尽快的让学生进入到备考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对于答题方法、技巧的传授还不够。应该在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就告诉学生每个考点可能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考题,针对每种考题,学生应该怎样作答。
4、要注重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这不仅是学生欠缺的,也是我本身欠缺的。
通过本课,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本课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和调整。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完善,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复习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把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掌握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形成了清晰的历史线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我整理、自我构建;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反思、消化吸收。
复习课要注重知识落实,让学生掌握好。因此,应依据课程标准精讲精练,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总的来说,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给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考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以说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