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08:5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新课导入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新课讲解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F5AB1C69-6EDB-4FF4-983F-18BD219EF322}背景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时间
1931年9月18日夜
影响
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概况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结果
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新课讲解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1.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2.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侵占东北。
想一想
结论
新课讲解
蒋介石的态度: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16日蒋给张电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事变后蒋至张的密电
为什么东三省不到四个多月全部沦陷?
不抵抗!
新课讲解
东三省沦亡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长春
华北危急!
新课讲解
2.伪满洲国的建立
(1)建立:1932年春,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2)目的: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3)暴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4)影响: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新课讲解
3、局部抗战
原因: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概况:(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杨靖宇
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曾被传唱于大江南北,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它所反映的东北人民的苦难历史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鸦片战争 C.四一二政变 D.华北危机
A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北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此后短短4个多月,100 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故A项符合题意。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新课讲解
1.华北危机
(1)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2)概况: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3)国民政府政策: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4)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新课讲解
2.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背景:国民政府对日本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地点:北平
口号:“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意义: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平津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北平学生悲愤地呼喊:“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他们率先涌上街头发动了( )
A.公车上书 B.九一八事变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D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平津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北平学生”“12月9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起了爱国示威游行,也就是一二·九运动,故选D项。
新课讲解
三、西安事变
1.背景
(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新课讲解
2.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4.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学良
杨虎城
1936年,一批爱国将领提出了八项主张(见下表)。由此判断,当时中国发生了( )
A.袁世凯复辟 B.南昌起义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D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36年,一批爱国将领提出了八项主张”“停止一切内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号召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故选D项。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史实的是( )
A.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C.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D.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A
当堂小练
2.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并举行游行示威,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性质的是(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反对华北自治 D.“打倒汉奸卖国贼”
B
当堂小练
3.1936年12月《桂林日报》登载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 ...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辛亥革命
C.西安事变 D.南昌起义
C
当堂小练
4.右图中的“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抗日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
D.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D
5.右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幅标语,该标语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
C.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D.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