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看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我看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3 17:2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我看
第一单元 吟诵自然物语
1 学习目标 2 走近作者
3 背景资料 4 字词梳理
5 整体感知 6 精读细研
7 疑难探究 8 板书设计
疑难探究 8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9
写作特色
10


CONTENTS
拓展延伸
11
课后作业
12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感情。(重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学习目标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早年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走近作者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背景资料



wǎng
忧戚( )
飘逸( )
摇曳( )
枉然( )
丰润( )
rùn
【忧戚】
【枉然】
【飘逸】
【流盼】
【坦荡】
忧伤烦恼。戚,悲伤。
白白地。
漂浮,飘散。
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导思1:题目为《我看》,那诗人“看”到了什么?
内容概况
诗歌想象
写作手法
热爱
自然
导思2:诗歌主要借助于哪些意象来抒发感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思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整体感知
1.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诗人看到“春风”“青草”联想到“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诗人的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精读细研
2.诗歌第1、2节“我看”领起的几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中展翅并逐渐飞翔至远空深处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和流云映照着的大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日夕阳图。
3.诗人在最后一节中因自然的生机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诗人在这里因自然的生机而生出奔驰和飞翔的愿望,生命的热情被自然的活力点燃,充满了兴奋和惊喜,希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精读细研
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诗人心中充满忧患意识。他目睹祖国山河的支离破碎,彷徨、痛苦、挣扎,于是在诗中表达殷切的希望。他歌咏自然,实际上是抒发了愿报效祖国的深情。
4.从诗歌所描绘的自然生命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意?
精读细研
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 长河里飘逸。第⑤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 希望将生命融人自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 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 的归宿。最后一节,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疑难探究


所看
所思
热爱自然
合而为一
春风春草
飞鸟流云
生命的勃发
静流的飘逸
生命的飞奔
与自然合流
板书设计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风吹草低、远水漾波、鸟飞霞红的美丽春景图,歌颂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孕育生命、滋养生命的伟大,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憧憬自由、愿与自然同呼吸的浪漫主义情怀。
主旨归纳
1.情感强烈,感染力强。
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是非常真挚而强烈的。诗中,诗人不仅直接呼喊出自己的激情,如“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还用了一些充满激情的意象来表现感情,如“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这些意象都饱含着热烈的情感,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感染力强。
写作特色
2.用词精妙,意境优美。
诗人在词语的运用和意境的创设上非常得心应手。用词方面,如第1节中的“揉”赋予春风以人的动作,生动地描写了春风吹草的画面,表现了春风对草的爱。再如“红晕”,名词用作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下流云慢慢被染红的美丽景象。
意境创设方面,“我看”领起的两节,诗人由大地写到天空,最后以天地互动结束(流云使大地沉醉,大地凝望天空),为我们描绘了傍晚时分的美好春光,营造了宁静、美好的意境。
写作特色
3.形式优美,别出心裁。
穆旦对诗歌的形式十分关注。就本诗而言,前4节都是每节4行,句子的长短也相对一致,形成了一种对称美;但最后一节是6行,句子长短不一,这就使整首诗显得错落有致,具有建筑美。前后词句的重复照应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如第2节与第5节的“鸟”“云”,第3节的“欢乐和忧戚”与第5节的“欢笑和哀愁”,第4节的“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与第5节的“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形成一种回环的旋律,使整首诗浑然一体。
写作特色
诗人往往借助自然界中的外物来感应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达到烘托情感的作用。
①冰或雪。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雪指代高洁的心性,古人用冰雪聪明说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拓展延伸
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拓展延伸
④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⑤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芳草比喻人的离恨之情。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