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1 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1 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03 22:4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的内容密切相连、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已经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使用笔和纸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原理和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是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突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在学生交流中根据题意来理解和明确运算顺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两个乘法(或者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师:通过前几次的听课,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都是数学高手,但是今天谁会成为高手中的计算能手呢?真让老师有些期待哦。这有几道题,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50 + 25 - 30 160÷10 × 6 30 × 2-35 350 ÷ 70 + 45
提问:算式中都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意图:我设置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运算顺序:一是前两题都是同级运算(即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在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二是后两题,在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如果含有乘法(或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或除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棒,相信接下来的表现会更精彩。(师出示象棋)同学们都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题1。(课件出示主题图)
学生认真读图读文,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他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会想到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 × 数量 = 总价
3、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分步列式:12 × 3 = 36(元) 15 × 4 = 60(元)
36 + 60 = 96(元)
〖设计意图:教师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说说并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为后面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打下铺垫。〗
怎样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自主尝试,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列综合算式:12 × 3 + 15 × 4
引导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象棋的总价)加上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围棋的总价);
学生自主探究运算顺序。
4095115913765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2) 讨论:黑板上的计算对吗?他们各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联系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3)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427164537592012 × 3 + 15 × 4 12 × 3 + 15 × 4
691515184150247015095253177540-190538989020955= 36 + 15 × 4 = 36 + 60
= 36+ 60 = 96
= 96 (比较简便)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总价。
〖设计意图:教师要求学生划线标记运算先后顺序,便于比较两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避免出错,更容易弄清运算顺序。〗
(三)、精讲点拨。
1、试一试:150 + 120 ÷ 6 × 5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同桌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 全班讨论: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你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强调运算顺序,强调书写规范)
2、小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在计算时要注意的地方:1.要按运算顺序计算;2.暂时不算的部分都要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1、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40 ÷ 6 - 2 × 17 51 - 36 ÷ 3 + 25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40 — 200 ÷ 5 × 8 110 — 20 × 5 + 25
= 440 — 200 × 40 = 90 × 30
= 440 — 5 = 2700
= 435
3、解决问题(p72页第3题)
4、奇思妙想
715645165735401320187960 添上加、减、乘或除号,使等式成立。
40195518796010541005080 2 2 2 2 = 0
7194553810106807017145 2 2 2 2 = 0
3905256351080135189865717550127010680703810 2 2 2 2 = 0
3803652413071882024765 2 2 2 2 = 0
、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课堂作业:练习十一(p72页) 第1题、第4题。

-7239019685
172593085725知识巧记
混合运算两三步,
没有括号最好办,
先乘除,后加减,
两边乘除夹加减,
乘除同时可先算。
知识巧记
混合运算两三步,
没有括号最好办,
先乘除,后加减,
两边乘除夹加减,
乘除同时可先算。
板书设计:
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12 × 3 + 15 × 4
33464511430105473511430= 36 + 60
= 96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复习旧知时,我设置了两个层次:一是前两题都是同级运算(即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从左往右算,依此计算;二是后两题,在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全班交流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起这里的运算顺序,并把事先写好的小黑板展示出来,让学生齐读以巩固。这一环节本来要花不少时间在计算上,但以导学单的形式呈现,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自学精神。在探究新知时,以现实生活购物引入,既避免了计算与实际生活脱节,又将现实的生活情境与运算顺序结合在一起。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先让学生通过类推,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例题的变式,由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再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引导学生通过题意明确我们可以同时先算两步乘法来使计算过程更简便。最后通过“试一试”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全班讨论,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和书写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对于学生在学习单上出现普遍的错误,教师可以多多借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通过全班同学的辨析来帮助犯错的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最后对新授部分小结时先要向学生明确在计算时改注意的地方:1.要按运算顺序计算;2.暂时不算的部分都要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设计层次分明的三组练习,通过对比、改错、奇思妙想填运算符合等不同练习形式,对学生容易错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巩固深化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通过这一节课,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一节好的课一定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在课前还要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作出充分的预设;还要能巧妙地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来教学,在这些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是做得不够的,需要继续加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