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观察物体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观察物体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03 22:5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观察物体”
1.1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1]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有4个课时,本节课时是第2课时。
观察物体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同时,也为以后要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以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是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18班,因该班的数学期末平均分为83分,低于年级平均分7分,所以大多数是数学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上碰到问题也不敢及时提出来,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都不强的学生。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观察物体的第1课时已经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观察物体的方法,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1.2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组合体[2]。
2.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察摆出的组合体,在方格纸上画出看到的组合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正确选择相应的视图,并能够画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全过程,根据指定的视图正确摆出相应的组合体,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参与观察物体活动的过程中,丰富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数学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逐步形成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3]。
1.4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知识回顾
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并拿着准备好的“小药箱”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结束后,拿出卡片,让学生说出是它的哪一面。之后就把把物体外面的卡片拆下来,就会出现由四个组合体构成的图形。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观察物体。
师: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师:看清楚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现在你们来看一看,判断是哪一面?
生:前面、右面、上面。
师:那现在老师来给你们变魔术,看看老师是怎么变的,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5]?
生:变成4个正方体。
师:你们现在能
不能用你们手上的正方体来摆一摆呢?
生:能。
指名让学生上台演示。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们有意识地知道所学的内容与观察物体的方法连接起来,并摆出观察到的组合体[4]。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在学生观察完组合体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该图片是从哪一面观察到的。
2、教师让学生完成教材中例2的连线。并及时强调连线时要使用直尺,铅笔。在学生连线结束后,在PPT中演示连线结果进行核对。
3、教师在核对结束后,擦掉前面和右面的图,留下上面作为试一试的题材。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如果从上面看到的是 ,这false个同样大的正方体该怎么摆?先摆一摆,再看一看。
4、询问同学是否全部摆完,并指名同学到台上进行演示。
5、找几个画好的同学进行演示。并找没有用铅笔划线的同学演示。
6、同学们都画完之后,教师给学生进行示范。
7、我们刚刚学习了什么内容?
师:打开书false页,我们来连一连例false,连线的时候要用什么?
生:直尺、铅笔。
师:现在读完题目,你们能找到哪些关键词?
生:false个正方形。
师:还有吗?
生:有,从上面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师:好,我们现在抓住了两个关键词,false个正方体,并且从上面看到的是这个样子的。那现在你们能不能动手摆一摆呢?
生:能。
师:开始动手摆一摆。
师:摆好之后你能观察它的前面和右面吗?
生:能。
师:那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能够移动物体吗?
生:不能。
师:观察好了之后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你观察到的图形吗?动手画一画。
师:在我们画之前,来看一看,我们的方格纸上的每一格表示的是正方体的一条棱长。
师:都画好了没有?
生:画好了。师:那我来看看你们画的结
通过观察摆好的组合体,并能够准确的找到组合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能将图形对应的连线。

通过找关键词,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经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拿同学的进行演示能够激励同学的自信心,拿没有用铅笔的,提醒同学们画图时一定要用铅笔直尺[6]。
果。我找几个同学的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位同学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那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呢?
生:好。
师: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他没有用铅笔画图。
师:所以那我们画图时需要用什么?
生:直尺,铅笔。
师:好,现在来观察老师是怎样画的?
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确画图的方法。
三、动手实践,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结束例题和试一试的讲解后,让学生来总结所学知识后,给予补充。
教师先让学生审完题,带领学生找出关键词。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
师:那我们刚刚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刚刚学习了怎样画出每一面是什么样子的。
师:非常好,那还有谁来补充一下。
生:观察几个正方体组合的图形。
师:好,接下来我们翻开书34页“练一练”。练一练是先摆一摆,再连一连。
师:它是几个正方体?生:三个。
师:你们摆好了没有?
及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并未接下来的练习做铺垫。
生:摆好了。
师:我先来摆一摆,你们来观察,看一看和你们摆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是不是每位同学都是这样摆的?
生:是。
师: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没有用什么画线?
生:没有用直尺画线。
师: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通过观察图形,找出关键词,摆一摆,并根据观察到的图形进行连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巩固新知,动手实践
学生画好之后,同样的选取几名同学完成的进行分享。
老师再拿6个正方体摆出来演示。并让学生观察。
分享完学生的成果之后,再用PPT演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齐读题目。
你能从题目中读出哪些关键词?
生1: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
师:还有谁来补充一下?
生:还要摆成如图所示的长方体。
师:对,还要摆成如图所示的长方体。好,那现在同学们动手摆一摆。
师:摆好的同学,你们再从前面、右面和上面来观察。
师:谁能够来台上帮我摆一摆呢?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一名同学上来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自己摆出的物体更有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并用展台演示给同学们看)
师:你们摆的和他的一样吗?
生:一样。(掌声鼓励该同学)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观察到的前面、右面和上面画在方格纸上。
师:画好没有?
生:画好了。
师:那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先看第一位同学的,你们来说一说。
生1:她画的右面是一格,但是我们观察到的是两格。
师:对,你们看这位同学就发现了,她的右面画得不对。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你们画的和她的一样吗?
生:一样的。
老师请同学上台演示,并展示学生的结果,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也使其他同学查缺补漏。
五、范例研讨,运用新知
随堂练习:用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横着摆一个长方体。先从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看一看,再在方格纸上画出看到的图形。
根据题目,让学生找出关键点,再完成题目要求[7]。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随堂练习,谁能来帮我读一下题目。
生1:用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横着摆一个长方体。先从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看一看,再在方格纸上画出看到的图形。
师:好,请坐。你们能从她读的题目中听取出什么?
五、范例研讨,运用新知
生2:用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
师:对,还有谁来补充?
生3:摆成一个长方体。
生4:横着摆一个长方体。
师:好,我们看它是用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怎么摆?
生:横着摆。
师:好,那你们现在就动手摆一摆。
师:请摆好了的同学,先观察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师:观察好的同学,打开书36页,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图形动手画在方格纸上。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都画得非常好,来我们看一看,(用PPT展示)你们的前面和老师画的一样吗?
生:完全一样。
师:那右面呢?
生:也是一样的。
师:最后我们来看上面的呢?
生:也是一样的。
生: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从上面看到的是 ,应该怎么摆?
师:找一找关键词。
本环节是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之后,自己动手完成所看到的图形,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生: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
生:从上面看到的是 。
师:对,现在动手摆一摆。
六、归纳总结
课堂接近尾声,让学生来进行总结,教师及时的补充和给与肯定。
师:那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1:如何从上面、前面和右面观察物体。
生2: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物体(组合体)
生3:我们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组合体后,并观察他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再画在方格纸上。
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在总结的同时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七、布置作业
向同学们布置作业,作业内容为课本36页第7题。
生:学生纷纷勾画书本的题目。
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做学知识,照顾了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
1.5 板书设计
PPT
前面
上面
右面
演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