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10: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的设定
教育部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社会生活》,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意义。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紧扣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设计,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我从以下方面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1、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发展。本节课的内容为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在学过《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以下简称《纲要》)两本必修课本以后才选择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同时,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的生活实践不容忽视。
2、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依托史料,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发现问题,合作和分析解决问题。
3、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4、基于全球视野的视角。本课整合为“20世纪全球治理视野下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引导学生从全球化、全球治理的角度认识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本课内容在《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等单元都有详细的叙述,是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专题下对20世纪以来的经济与生活内容的重组和提升。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把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当做新知讲解,而是统摄在全球治理视角下看世界经济与生活的关系。
2、在选择性必须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书中的地位。本课内容为选择性必修2的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商业贸易的起源、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的发展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再到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主线非常明确,即商业贸易从区域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共同体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学习了《纲要(上·下)》,建构了比较系统的通史知识体系,有了一定的时空观和历史观,对于本课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在《纲要》都有学习。在本单元,已经学完了前两节课的内容,初步建立商贸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学会运用史料具体分析商贸发展如何改变世界,影响人类生活。
但学生缺乏对20世界人类经济发展的总体把握。时间跨度大,地理经济信息多,涉及国际组织多,因此,需要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梳理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总体特征,通过史料认识世界贸易和金融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发展正在经历考验。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共同携手。通过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四、教学方法
1、谈话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间的交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以此获得新知,巩固已知,检查已学。
2、史料分析法。在环节二和环节三,主要以以史料作为教学材料,通过阅读和提取信息,完成对教师设定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新知。
3、谈论法。环节四主要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激扬家国情怀。
五、教学目标
1、梳理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时空线索,并把握总体特征。
2、从20世纪世界经济的曲折发展进程中,根据材料分析认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理解不同经济形态的竞合共进。
3、认识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通过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与人类生活
教学难点:20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借鉴,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发展。
七、教学设计思路
以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治理为观察视角,以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为线索,以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为主线,将世界经济的发展融入贸易与金融发展,引发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活的关系,引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思考。
八、教学过程
导入:20世纪的世界精彩纷呈,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变幻多端,悲喜交加,辉煌与失败共存。有人说,20世纪是极端的年代,也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世纪。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本节课我们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的世界经济,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20世纪人类经济和生活。
环节一、自主构建20世纪世界经济时空轴
设计意图:体现时空观念,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时间线索,展开本节课的问题探讨。
环节二、全球经济治理的因应——战争与危机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合共进
材料呈现:
材料一?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经济的每一部分,都和全球性的组织体系密不可分。但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中间的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似乎开始停顿。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足足摧毁了自由资本主义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为了短期内解决国内危机,各国加速高筑壁垒,力图保全自己国内的市场及通货免受世界性经济风暴的冲击,使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分崩离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问题设计:你从材料得出什么信息?
生1答: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生2答: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趋势似乎停顿,遭到破坏。
生3答:经济危机催毁了自由资本主义,破坏了自由市场。
生4答: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破坏了世界多边贸易体系。
……
教师总结:两次工业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市场形成。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一起,严重的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和贸易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提取有效信息,认识到世纪之初的战争与危机破坏了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进一步引发思考:破坏以后怎么办?世界市场如何发展?政府如何应对?
材料呈现
材料二?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当大萧条引起的不幸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时,一些政府平衡预算、消减公共开支的方法反而恶化了大萧条的影响,变革经济思想成为时代的要求。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问题设计:传统经济思想指的是什么?变革以后的经济思想是什么?结合课本内容,美国是怎样应对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美国人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生1答:传统经济思想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兴起。
生2答:经济危机发生后,兴起凯恩斯主义。
生3答:美国在经济危机发生后,胡佛总统继续实行自由主义政策,有限的干预并没有将美国带出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和社会立法层面全面干预,政府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矛盾。
……
教师总结提升: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思想的调整,经济思想的调整推动了经济制度的变革。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苏联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瞩目的成果,不得不说,苏联的工业化成果影响了美国的干预政策,推动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在竞争中走向融合,成为推动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的主要手段之一。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改善了公众的生活条件,环节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调整了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实力,而德国、意大利、日本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呈现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这些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表现良好,但指令性计划经济过于僵化,效益低下、运转不灵、管理官僚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经济问题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促使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生活》试教教材,48
问题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8页第二段和第三段并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这材料二,引出世界近现代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经济思想指导了经济制度的变革,影响人们的生活。结合教材第48页内容,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竞合共进,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和中国,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欧和美国,无论他们采取的干预方式是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还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虽然干预的方式和干预程度有很大不同,但在强调政府代表公共利益组织和管理经济这一点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处。20世纪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变动,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入经济思想,让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这一内容更丰满,更好的理解战争与危机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合共进。
教师总结: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些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
环节三、全球经济治理的努力——战争与危机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全球化
材料呈现:
材料四?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事实上是世界贸易的前身,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而临时设立的。在促进与捍卫世界贸易多数领域自由化方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就毋庸置疑的。关税的不断削减,使世界贸易在20世纪50-60年代保持年均8%的增长率,贸易自由化的惯性,在整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时代,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始终如一地超过了同期世界生产的增长。
——余敏友《论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材料五??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贸易总协定都把推动贸易自由化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此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也都致力于建立自由贸易区,大力推进贸易往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缩短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往来变得非常容易与快捷,使各国经济依存度更加高涨。尽管贸易保护主义还不时有所抬头,甚至盛行,但他仅是汇入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河流中的支流而已,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才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蒋和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因、特点及其启示》
问题设计:结合史料三和史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哪些国际机构进行过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因素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吸取教训防范全球战争和经济危机,国际上成立了很多组织机构来进行全球治理,如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在世界贸易方面由1947年缔结的关贸总协定到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在金融方面有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由此衍生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推动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电子金融、互联网金融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地提高了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环节四、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态度——亚投行、“一带一路”贡献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材料呈现:
材料六?8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科技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全球化等过去数十年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都先后进入一个换挡期,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倾向受到冲击。金融监管改革虽有明显进展,但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仍在积聚。如何让金融市场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仍然是各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载《人民日报》,2016-09-05。
活动设计:针对材料六中提出的世界经济存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中国如何应对?请使用互联网搜索,小组讨论发言。
互联网搜索材料举例??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经过夯筑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作为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开发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提供融资支持。
亚投行政策战略局局长郑权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自成立以来,亚投行已批准了15个国家的39个贷款或投资项目,并通过支持这些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资料源自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材料七?传统国际秩序的本质是将建立在西方这一“地方性”的政治经验和价值判断等推广至全球,构筑由单一霸主国家主导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格局、然而,随着西方在全球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西方数百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旧逻辑越来越无法与新格局相适应,国际秩序的转型成为历史必然。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提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中国方案”也就具有了时代必要性。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不是要输出中国模式或让中国取代西方,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事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目标。它强调全球治理在认可价值多元和价值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共生、包容共进,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摘编自蔡亮《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世界经济走到了关键当口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世界问题,需要构建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中国作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全球金融、贸易、投资、能源等方面共同应对,推动21世纪世界经济良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世界经济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如何面对全球经济治理?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培育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搜索和筛选信息,认识到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升华家国情怀,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世界视野,增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九、学业评价设计
1、活动设计:当今时代,人类创造了很多便利经济活动的手段,如自动取款机、互联网电子支付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它对你生活的影响。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世界贸易和金融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活动为本课的中心活动,在讨论中梳理前面讲过的知识点,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贸易和金融的发展,融合科技因素,随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贸易、互联网+经济融合程度的加深,经济全球化成为抢进的时代潮流,全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经济全球化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失控的风险,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全球性发展问题,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全球经济生态与人类生活。
2、问题探究: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结合所学,探讨中国为什么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战?
十、板书设计
十一、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总觉得很难从总体上把握20世纪的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教材将20世纪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三个子目放到同一课题下,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本单元的主线是: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这样的话,第一目: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很难和后面两个子目相联系,显得孤立。
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大量阅读相关论文和书籍,尤其在阅读了部编版《纲要·下》第九单元后,注意到部编版教科书对全球治理这一概念的重视,对20世纪以来全球治理体系的整合。而选择性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主题则为商业贸易与生活。我茅塞顿开:商业贸易从区域到全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进入20世纪以后,不均衡的世界经济发展催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使经济危机周而复始的发生,在战争与危机中,市场和计划两种调节手段借鉴共生,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发生变动,经济思想的变化、科技发展、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战争与危机的深刻教训,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逐渐形成,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世界贸易突破时空限制,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二战后政府的宏观调整和市场调节双管齐下,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较快发展;科技改变生活……然而,当今世界经济秩序并不合理,全球经济治理困难重重,金融风险时有发生,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逆全球化”成潮流趋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我们做了什么?还能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样一来,本课的思路就非常清晰。
但限于能力和课堂容量,本节课在很多问题处理上没有深入,课程逻辑也不是特别清晰。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问题没有通过材料深入分析,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
十二、备课资源
资源1、“全球治理”的定义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
俞可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全球治理是通过具有约束性的国际规则和制度解决全球性的各种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增进全球的公共利益。全球经济治理是全球治理的组成部分。
资源2、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目前,全球,尤其是美国关注世界经济巨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层意图。美国关于中国国际意图的问题是这样二分的:中国是世界秩序中的“现状维护国家”,还是现存世界秩序的挑战者?而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维持由全球人口1/5组成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自主性、权益和价值;如何通过在各种国际机制中发挥作用调控和预防全球化中的问题、风险、威胁、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如何不仅维护世界和平,而且建设世界和平;如何在国际层面改善面对巨大压力的中国发展的生态环境。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是密切联系的,所以,中国必须更好地“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在国内治理上的成就也是对全球治理的贡献。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过度的污染和排放,不全是本土企业和社会系统造成的。由于中国经济的高度开放性和外资主导性,许多逃避公司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生态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应该、也必须为这些“中国问题“的解决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在气候、发展等问题上,这一点必须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时的一个明确原则。总之,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中国的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的紧密关联,决定了中国既非简单的现状维护者,也非现状挑战者。因为无论扮演维护者还是挑战者的角色,不但无助于解决挑战,而且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世界的未来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影响世界的未来。全球治理而非全球混乱,更多国家和非国家行动者参与民主的全球治理而非美国霸权,更符合中国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中国不必按照美国人的中国问题来定义自己的国际意图。中国必须以全球治理为核心重新构造外交政策。
???????????????庞中英:《霸权治理与全球治理》,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
资料3、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贸易特点
第一,世界贸易呈现体量巨大、增长乏力。2014年,世界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7万亿美元,其中进出口服务贸易总额为9.8万亿美元,显示出巨大的体量特点。与此同时,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率为2.8%。2012—2014年,这3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4%,持续三年增长不到3%,这是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相关统计以来(2009世界贸易负增长除外)的最低统计数据。这还是世界贸易组织忽略汇率调整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初步统计结果。除此之外,全球经济的复兴依然远低于预期产品的产出依然保持较大的缺口,一些国家仍然困于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泥沼之中难以自拔。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预期的增长速度下降,大部分国家仍然需要将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服务贸易增长快于货物贸易增长速度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4年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服务贸易进口额为74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
?????第三,“规则之争”更加显著。过去的世界贸易竞争是货物与货物或是服务与服务等产品的竞争。与以不同,未来的世界贸易竞争的对象则是规则的制定与竞争。并且贸易规则演进的趋势将受区域性、集团的利益所驱动,贸易规则也是区域性、集团性的。或将铺以某些行业领域的贸易规则,通过贸易、投资的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多边贸易规则,贸易保护变得愈加隐蔽和激烈,自由流动贸易转向规则框架下的贸易。除此之外,区域集团化与国际贸易相耦合发展也是世界贸易呈现的特点。
高宝棣、王成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贸易时空特点分析》(载《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14期)
资料4、当前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治理权力相对全球贡献度分配合理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治理出现合法性和有效性危机。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不断增加,然而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却未能形成对称的权力、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合理的报偿机制,进而导致治理体系有失均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仍旧掌握着全球治理机制和国际规则制定权, 并通过资本与货物链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新兴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崭露头角, 但仍未能获得与发达国家的平等地位。可见,必须对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权和话语权进行重新分配以保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权责对称。
第二,治理机制的繁杂与规则的冗余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出现“机无力”的问题。这里的“机”指的是机制。全球经济制度与机制的繁多导致某些领域内形成了若干“机制复合体”,使其无法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展现出足够的有效性。比如,尽管跨国企业在多重规则的制约下,受到了更加有力的监管,但也使其为之付出大量直接的合规成本,尤其是规模较小、正处于成长期的公司为此付出了更为巨大的成本。此外,在当前全球经济规则面临重构的背景下,未能充分考虑多边情况以及不同区域差异的贸易协定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和区域保护主义的抬头。因此,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在当前世界经济分化发展的环境下也尤为重要。
第三,治理政策的制定与实行缺乏合力导致“经济民族主义”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兴起。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理念和经济状况存在不一致性,使得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化不断加剧。同时,经济理念和经济状况的差异也导致了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之下所达成的政策的执行力和效果不一,尤其是霸权国在涉及本国利益时,往往借用治理体系彼此约束的总体平衡,将其他国家纳入可预期、合乎其意愿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当中,这种情形一旦产生,将会导致其他国家也采取对抗和护己的行为,“经济民族主义”将大行其道,进而掣肘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全球经济造成更深层次的打击。
第四,非传统的、突发性的全球热点经济问题的频发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弹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更多的是从全球角度出发,与区域经济治理、各国国内的经济治理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不够充分,尤其三者难以在短期政策上形成有效共识。同时,由于这些议题本身也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自由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的不足也使其无法跟上问题变化的速度。此外,跨国公司等非国家市场主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相互关联与竞争关系不断强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利益相关方层次深化也导致这些议题所涉及的对象不断增加,其解决成本也随之增加。可见,以“二维”方式构造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无法匹配当前“多维”的“全球相互连结性”现实,进而无法应对这些新的全球经济治理问题。
第五,地缘政治外溢效应的扩大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中“黑天鹅”事件多发。多极化和多文明世界格局的形成并未使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趋向稳定,相反国家利益与文明的差异和对抗导致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更趋频繁和复杂,风险长期化趋势扩大。频繁的地缘政治冲突导致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上升,不仅使得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中所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增多,而且导致市场恐慌度不断上升,生产经营者和投资者信心受到持续打击,全球资本的流向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此外,地缘政治动荡引发地区之间的对抗情绪,使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情绪升温, 导致主要国家贸易增长开始放缓,发达国家也在借制裁之名, 行保护主义之实。
第六,全球经济治理的霸权主导困境使得全球经济治理出现内卷化和空心化。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仍旧深受霸权政治困扰。美国作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霸权国,并没有及时承担全球经济治理的责任,反而通过滥用治理权力、突破治理规则,获得了国际货币特权、金融话语强权和国际金融霸权,并通过各种货币和金融手段制造“美元陷阱”,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掠夺。美国自我利益的膨胀和治理权力的滥用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资料5、推动治理变革,中国怎么做?
第一,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魄力,对全球经济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有清醒的战略预判和充分的政策准备。抓住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契机,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获取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制度权力与国际话语权,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和拓展中国改革和发展国际空间上。同时,明确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重组的战略目标,以协调、整合、统一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重组的各项努力, 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此外,按照参与进程的渐进性、参与方式的合作性和参与层面的国内外统筹性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防止过度战略突进而导致过度消耗国家实力与战略资源和受到原有霸权国及其盟友的强势对抗的风险。
第二,继续提升综合实力和完善治理能力,以自身实力为基础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和维护。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凝聚力和整体效率必须是以自身实力为基础。因此,要以全球价值链视角推进中国对全球贸易治理机制的参与,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大产业转移的效能,逐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 提升中国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化压力为动力, 推动本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此外,推动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疏通产业要素流动的渠道,推动优质产业要素的吸引和富余产业要素的转出,促进国内各个地区的分工与协作, 集聚资源、实现价值增值,进而为未来产业的成长蓄积能量。
第三,要坚持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重点要抓住G20机制、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组织三个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平台,谨慎务实地稳健推进“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增量改革,破除地缘政治博弈的惯性,加强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合作, 保持与发达经济体的良好沟通,减少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共识赤字。同时,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风险防范、经济发展互助、货币与汇率协调等方面积极寻求建立多种经济合作机制,进而为提升区域内互联互通做机制支撑。此外,通过不断寻求共同利益、采取非零和博弈策略将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不断转化为体系中的制度权力、影响力和塑造力。
第四,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机构的民主化改革,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发言权。坚决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积极推动再全球化进程,推进全球贸易规则和政策的合理化,增强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国际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能力,从而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中,要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在目标规划、协商议题优先项的设置、制度架构的建设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以更好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并致力于同发展中国家共同坚守国际公平正义,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阙天舒 张纪腾《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出现“机无力”,中国该如何推动变革》
(作者分别为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