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3 17:25:47

文档简介

西宁市普通高中联考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
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一字一音,字音中包括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卷
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一特性,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多篇幅相对短小的
、现代文阅读(36分)
抒情诗,语言极为精练传神。例如,五言绝句仅二十个字,词中还有字数更少的《十六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字令》,七言律诗也不过五十六个字。古典诗词以抒写内心情思为基本维度,以塑造鲜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为主要旨归,普遍讲求用韵、对仗、平仄的规则。这充分彩显了汉语自身的意蕴之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美和声韵之美,达到了“笔落惊风雨
篇终接混茫”的高超艺术境界。汉语的民族
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特色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中
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
囯古典诗词中所具备的精工对仗。汉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
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例如,其中的《幽风七月》有对先民们效果。唐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中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
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冋仇敌忾。若想了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碍。
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勹:“忆普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口头传播。我们现今除了品读、书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写之外,还可以吟诵和歌唱。吟诵的本质是强化诗词固有的声韵美,更好地体味诗的情
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调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感和意境,可以说是“因声而入情”。吟诵带有强烈的自主体验性,每个人的吟诵都可
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包含着一种以与他人不同,非常适合自主实践。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着诗乐结合的传统,现代的作曲
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它又
家们也给不少的诗词名篇重新配乐谱曲,让它们可以用于歌唱。声情并茂地演唱古典诗
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词,能够让古典诗调煥发出新的生命力
和思考。
(《弘扬古典诗词当代价值》张巍)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不屈的民族性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徳载
A.诗歌是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历史记录,因此诗歌不仅为人们所接受,而且从
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
自然产物。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中华文明以
B.在一定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对所处的时代进行描写和反映,
儒家思想为其骨千,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而且诗词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的有机体。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
C.古典诗词从古至今都在发挥它的作用,除书面阅读和口头传播,其吟诵和歌唱所
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带有的自主实践性,也能让我们“因声入情”并感受它的生命力
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儒学和诗歌是
D.由于汉字形体的稳定,古诗词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而且让今天的中小学生依然
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能够背诵并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味
杜似孟子”的说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穷年忱黎元,叹息肠内热",杜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胸怀。李白屡屡以《庄子》中的鲲鵬自比,
A.文章开篇通过列举《诗经》和杜甫诗歌对其所处时代的具体真实的记录,旨在说
他狂放不羁、要求冲破一切外在束缚的自由精神主要来自道家。王维诗中则充满了寂静明诗歌与时代历史的紧密关系。
出世的禅趣。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体认到祖先数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
B.文章第二段主要采用列举和引用的论证方法,以突显诗歌在我们体认祖先坚守精
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神血脉和心灵家园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C.第三段讲述古典诗歌能展现中华民族语言的极致美,指出具有跨越时空效果的古高二语文答案及详解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1.C2.C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A项,“诗歌是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错误,第一段说的是“诗歌是……堪称生动形象而又
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选项忽略“堪称”一词,“堪称”意思是“可以称作”:“……因此诗歌不仅为
人们所接受,而且从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错误,选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文中说
的是“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
项,“……而且诗词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错误,第一段说的是“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
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文中说的是“不少诗作词作”,选项变成“诗词”,
扩大范围;
D项,“而且让今天的中小学生依然能够背诵并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味”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唐
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中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
障”,今天的中小学生能背诵且体会到其中情感和意味的只是“唐诗中的许多名篇”
故选
【2题详解】
本题考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第三段讲述古典诗歌能展现中华民族语言的极致美”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原文内容是“从
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选项忽略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限制条件,
范围放大;“指出具有跨越时空效果的古典诗歌具备超岀西方诗歌的髙超艺术境界”错误,文中说的是“汉
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文中的限定条件是“稳定形体”,选项偷换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诗人通过塑造鲜明意境,达到抒写内心情感的目的”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古典诗词以抒
写内心情思为基本维度,以塑造鲜明意境为主要旨归”,故“塑造鲜明的意境”应是古典诗词宗旨,选项
通过塑造鲜明意境”误认为是途径,解读错误。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偷換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
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
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
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
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答案】4.A5.D
6.①信息传播。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强化事实,多科学知识
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②社会保障。限制公
众出行,减少社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给公众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缓解恐惧情绪:③心理干预。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建立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提供心理支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
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应激反应是一种……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错误,应对的不仅仅只有“困难和危险”,也不仅
是“适应性”。比如第二段“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
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可知
还包括“预期性焦虑”等内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