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课件 (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课件 (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11:1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教学目标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的史实、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的变化,认识秦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的演变线索,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时空坐标
5世纪中
上古时期
中世纪
15世纪中
20世纪初
近代时期
BC3000多年
从人治走向法治
时空坐标
知识结构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
1、城邦国家:公元前6世纪形成;雅典和斯巴达是杰出代表。
2、城邦公民:
⑴范围: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压迫。
⑵地位: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希腊的公民同时也使土地所有者和士兵,他们的政治地位源自其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性
3、城邦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性,但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
两支交战前夕的重装步兵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雅典:民主政体
1、机构构成: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
大会
全体公民参加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官员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
在任职时需要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各机构的成员
陪审
法庭
抽签产生
负责各种诉讼(陪审员达6000人)
日常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特点和保障:
特点
人民主权
公民掌握国家政权(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集体领导
少数服从多数
轮番而治
公民既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法律至上
公民内部平等
城邦至上
个人自由屈从于集体
保障
直接民主
辩论、陶片放逐法
公民意识
公民观念
权力制约
公民大会、议事会、陪审法庭保障民主实施
物质保障
观剧津贴
“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 ,……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库朗热《古代城邦》
梭伦时期 ,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 ,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 ,不加入任何一方者 ,将失去公民权利”。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决定是否应当以陶片放逐法流放一位影响城邦的政治家。若有,则过70天左右举行第二次公民大会正式投票。 如果当天出席会议的人数达到6000人,得票最多者会被流放国外10年。10年之后,他可以平安返回;他也可以中途被城邦召回。在古代雅典民主制下,公民有儀与国家政治管理的权力。图为刻有雅典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
制度优点
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制度弊病
是依此法作出的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励波动不定。雅典民主政治后期,党派斗争频繁尖锐,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越来越失去了维护民主秩序的作用,相反,加剧了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陶片放逐法
拓展: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轮流坐庄
现代选举制的起源
人民主权
近代以来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五百人会议规定的任期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渊源
五百人会议按公民人数分配名额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
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雏形
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权力制约
三权分立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史料1: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据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史料2:(议事会)议员的任命有两大特色:村社代表制和抽签选举。村社代表制,具体就是将议事会的500个议席按各村社公民人口的比例分配到139个村社.
----崔丽娜《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任命和运作》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斯巴达:寡头政体
1、机构构成: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
机构
产生方式
或资格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
大会
全体公民参加
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国王
世袭
垄断军事统帅权力
长老会议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能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监察官制度也确实维护了城邦的一致,人民由于能分享最 高官职而心满意足,其结果当然有益于城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政治体制:寡头政体
3、政治制度特征:实行分权,具有民主色彩
寡头政治(oligarchy)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
探究:雅典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材料1:(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在希腊的古典时代,斯巴达多以寡头政治代表的身份出现于希腊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此接近,(他说)“有些人说过,最好的政体是结合了所有形式的政体,他们推崇斯巴达人的政体,是因为这种政体包含了寡头政体、君主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因素。国王代表君主政体,长老会代表寡头政体,而监察官代表民主政体。因为监察官是从人民中选举出来的……”——摘编自晏绍祥《古典斯巴达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因素》
相同:都实行过寡头政治;都实行民主选举和分权制等,具有民主精神;公民参政;都有益于城邦的发展。(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不同: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或斯巴达实行混合政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贵族几乎垄断斯巴达一切国家实权。(4分)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的政体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角度
罗马共和国
国家机构构成
执政官等高级官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主要机构权力
①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②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③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和谈判,是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④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
政治体制
共和政体(混合政体)
政治制度特征
具有浓厚的寡头政治特征(分权制衡)
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为了防止专制独裁,执政官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具有否决权。每逢危机发生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解决处理危机事件,称为狄克推多。独裁官拥有最高统制权,但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施治生《古代民主与管理》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的政体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帝国的政体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角度
罗马帝国
政体建立
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国家机构构成
皇帝(元首)、元老院等
主要机构权力
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政治体制
君主政体——元首制
政治制度特征
君主集权,实行独裁统治
制度局限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实质是奴隶主专制
古罗马的元首制,是拉丁文Principate此一政治制度的中文翻译。Principate源自于Princeps--直译为第一公民。由这位第一公民来领导国家的制度,就称为元首制。在罗马史的划分上,罗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7年,终止于公元287年。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探究: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
材料: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特点:建立起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完善并施行统一法律(罗马法);对被征服地区实行行省管理制度。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探究:古代希腊政治制度和罗马政治制度:
在共和时代,执政官不但拥有最高军事,而且有最高行政权力,虽然执政官司由选举产生,但多数被贵族把持。公民大会的实权由贵族掌握。罗马帝国建立后,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一方面,罗马被卷入长达百年的内战,在内战中获胜的奥古斯都野心膨胀,企图确立个人的军事独裁。另一方面,帝国广阔的版图使共和时代的体制鞭长末及,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管理。于是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罗马的政体从共和制转变为军事独裁的君主制。
从军事民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罗马的政治制度一直不断革新,正是这种政体革新为罗马帝国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反观一水之隔的希腊,虽然希腊人把城邦文明发展到了极致,可祟尚自由的希腊却一直没能出现君临四方的君主,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有灿烂的文化,却没有强大的国家。而罗马如果一直局限于同城邦社会相适应的共和政体,那么也无法成为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伟大帝国。
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 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 ——[古罗马]塔西佗 著,王以铸译《编年史》上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一、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及特征
1. 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西王国(日耳曼人王国)的建立
(2)实质:是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3)特征:君臣之间互为权利和义务关系(与中国分封制比较:见大纲下课件)
(4)影响: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后一分为三,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
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2. 重要特征: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
(1)勾结: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2)冲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丕平献土" :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前往法国,亲往基尔西向丕平求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当众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在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土",从此在意大利的中部,一个政教合一的教皇国存在了1100多年。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当时最有实力者与最有名望者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从而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丕平三世加冕图
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典型国家
(一)法国:等级君主制:
1、背景: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2、标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成的三级会议(1302年)。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3、影响: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在法国旧制度中,三级会议(法文:états généraux;英文:Estates-General 或 States-General )指的是法国全国人民的代表应国王的召集而举行的会议。参加者有教士、贵族以及其他民众(称为第三等级)这三个等级的代表。会议通常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因此是不定期的。三级会议是作为君主制度的一个补充而出现的。当时它对君主的制约作用是有限的。16世纪以后,君权达到顶峰,三级会议已经形同虚设,几乎被人遗忘。然而,三级会议所代表的原则后来证明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更有前途。它在中世纪短暂断续的存在,为近代议会民主埋下了伏笔
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二)英国:议会君主制
1、《大宪章》
(1)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2)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3)评价:宪章主要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而且不久即被约翰王撕毁,失去效力。因为它有着限制王权的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利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14)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数量的共识……在所定的日期,按照在场者之建议进行议事。(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廣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体现:限制国王的军事权、司法权和随意征税的权利。
目的:限制王权,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无地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2、议会制的形成和发展
(1)开始形成:1265年,在贵族与国王的冲突中,英国召开了国会。除大贵族外,每郡另有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
(2)逐渐加强:1295年,英王再次召开国会。此后,国王不断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3)新的时期:14世纪中期,议会分成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议会成为国王与贵族、骑士、市民共商国是的平台。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则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上院开会场景
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1、帝国崛起:中古初期,德意志王权一度强大。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强盛时,领土主要包括今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等地。
2、帝国分裂:
(1)诸侯独立:历代君主热衷向意大利扩张,并与罗马教皇发生冲突,与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城市也纷争不断。皇帝把主要力量用于控制意大利,忽视了对德意志本身的治理,导致国内封建主势力不断壮大,很多诸侯实际成为独立的君主。
(2)分裂加剧:14世纪中期,德国七大诸侯取得了选举皇帝的权力,分裂进一步加剧,意大利等地也逐渐脱离皇帝控制。
3、帝国结束: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德意志地区为主战场,战后帝国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帝国成为松散的联合体。1806年,帝国正式被废止。
11—12世纪,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 市中,实行一种由执政官和统治委员会掌握权力的共和政 治。这些共和国发展起一整套不同于中世纪王权的政治制 度,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文献,阐释了民主思想,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代议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原因:
①根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
②政治: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③思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④主要: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确立: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过程和方式:
1、确立:16—18世纪,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与封建制度发起冲击,进行了多次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选民长期仅占人口的很少比例,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2、完善: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三)典型:其中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和法国共和制最为典型。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典型:其中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和法国共和制最为典型。
(四)
主要特征: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
基本特点:人民权利、法律至上、议会立法、分权制衡、政党政治。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五)影响:
①使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部分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顶梁柱;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代议制不断健全,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封建势力的复辟,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③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还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典型:其中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和法国共和制最为典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原因:
①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壮大。
③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
④历史传统:大宪章开创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精神;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
⑤前提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奠定基础、
⑥制度保障:议会制的创立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过程:
⑴确立: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⑵形成: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议会内阁制度;
①国家元首是世袭君主,但没有实权,他发布的行政命令须经 有关的内阁部长副署才能生效。国王必须任命议会中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组成内阁政府。
②英国内阁权力很大,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核心,领导政府工作。
③内阁与议会互相牵制,内阁有权提出政府议案,指导议会立法;议会有倒阁权,内阁必须向议会负责,而且一般是实行集体负责,内阁阁员与首相共进退。内阁须取得议会信任,否则,内阁须集体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新选出的议会决定内阁去向。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⑶完善: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先后进行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度基本形成
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材料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这次斗争的原因及影响。(6分)
“新的斗争”指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增强。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评价:
①积极: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幵启了英国议会改革的先例、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
②局限: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
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主要内容:⑴限制王权;⑵议会内阁制;⑶议会民主制;⑷两党制
4、主要特征:⑴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⑵议会与内阁分权制衡
5、影响
国内
(1)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权力互相制约与平衡有利于科学决策。
(3) 不同政党和阶层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参与国家管理,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4)英国选民长期仅占人口的很少比例
国际: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产生巨大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美国联邦制
民主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联邦制:中央集权,地方保留一部分自治权力(国家结构)
{18603FDC-E32A-4AB5-989C-0864C3EAD2B8}原因
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
⑵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条件
⑴18世纪,北美社会基础变化:生产方式、阶级关系和启蒙思想传播;
⑵经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⑶独立后的美国面临严峻形势——邦联体制的危机;
⑷18—19世纪,工业革命开展→南北战争
1、原因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克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经过
⑴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1787宪法体现的原则
共和制
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包括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它们对宪法和法律有最终解释权
分权制衡原则
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民主原则(主权在民)
由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以代议制为基础;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1789年颁布修正案,增加了10条,其中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联邦制原则
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评价
美国宪法首次在一个大国中确立了共和民主制度,保持了政治的长期稳定,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没反映人民权益的内容。
⑵此后,美国国会陆续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不断完善1787年宪法;
⑶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
⑷历经200余年的变革,美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186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规定: 一 凡出生或归化联邦、遵守联邦法律的人,就是联邦公 民,也是他们所居住的邦的公民。任何一邦不得制定和实施剥 夺联邦公民特权和豁免权的立法;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任何一
邦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在该邦的司法范围内, 不得否认任何人得到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 ——[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探究1:美国宪法修正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序号
批准时间
条文节录
4
1791年
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0
1791年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15
1870年
第一款 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前此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22
1951年
第一款 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
26
1971年
第一款 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4分)归纳上表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予以说明。(8分)
因素:美国宪法第5条提供法律依据;美国宪法内容的缺陷;广大人民对追求民主权利的不断抗争(或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及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务实调整)等。(4分,任答两点)
说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如第4条规定保障人身自由、财产权,第15条保障公民的投票权,第26条,保障公司的选举权等;(4分)
完善国家权力制度,如第10条强调各州保留相应权力,第22条对总统任职期限的规定等。(4分)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1:186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规定:
一 凡出生或归化联邦、遵守联邦法律的人,就是联邦公民,也是他们所居住的邦的公民。任何一邦不得制定和实施剥夺联邦公民特权和豁免权的立法;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任何一邦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在该邦的司法范围内,不得否认任何人得到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
——[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颁布的背景及其意义。(6分)
背景:1861—1865年,美国经历内战后,废除了奴隶制;(2分)
意义:这一条款加强了公民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保障了黑人的公民权,美国民主制度得到发展。(4分)
材料2:(2018?江苏卷):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10分)
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2分)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4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4分)
探究2:美国宪法修正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3、主要内容:
⑴联邦制;
⑵共和民主制(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⑶总统制;
⑷两党制
4、主要特征:
⑴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最大特点);
⑵实行联邦制、总统制和民主共和制;
⑶稳定性与适应性;
⑷两党交替执政
5、历史局限: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美国的“驴象之争”实际上只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之争罢了,由于其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驴象本一家”。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法国议会共和制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艰难原因
内因:
①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②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引起人民不满。③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④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
外因: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或武装干涉。
确立原因
(1)人民为维护共和政体经历了长期的斗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2统治阶级害怕人民革命,尤其是巴黎公社后,认识到帝制已入人心无立足之地。(3)法国共和派力量不断壮大。(4)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5)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衰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法国共和制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建立历程
⑴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并不巩固;
⑵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
⑶后来,共和派在议会中获得优势,并控制了总统职位。至此,法国成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国
主要内容
⑴三权分立与权力制约;⑵议会内阁制
主要特征
⑴三权分立;⑵两大权力中心,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历史局限
法国中央政府形成两大权力中心,导致政局不稳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探究:比较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 异同
同样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英国政府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提名各部大臣。如果首相所在的党在 议会选举中失败,那么首相必须下野,由在选举中赢得多数的党重新组阁。美国则以总统为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 选举产生,任期4年,并提名阁僚,总统能否连任不会直 接受到国会选举胜败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项 目
法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总统
元首产生方式
选举(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世袭
选举(任四年,可连任两届)
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任期制
元首的实权



政府首脑
内阁总理
内阁首相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议会中多数党派领袖担任
总统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参众两院
议会
总统
行政权
总统,但须内阁部长副署
内阁首相
总统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关系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立法权
参众两院与总统共同享有
议会
国会
探究: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立的近代政体实行的这种“均衡”的具体体现。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英国: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均衡——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3分)
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均衡——三权独立平等,但彼此制约,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3分)
法国:总统和议会的均衡——总统掌握行政大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众议院有权推翻内阁,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3分)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课堂小结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