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新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新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11:1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二、教材分析: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选自教育部审定普通高中教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本模块属于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选考。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选择性必修课程意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模块讲述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史或社会生活史,而是社会生活主要方面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因此,本模块设置的各专题只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各专题之间并不呈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纵向演进的逻辑关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纵向演进过程主要体现在各个专题所呈现的内容中。
本专题“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其内容共有三点,第一点讲述的是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二点讲述的是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三点讲述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大致了解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进过程。
本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是本模块的第3课,讲述的时间范围是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选取了重要的领域世界科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同领域中国科技取得的的巨大成就,以此来说明科技革命对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加深学生的唯物史观认识。
2、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新科技革命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新科技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的重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3、通过相关新科技革命的史料,扩宽史料范围,并通过对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影响的史料收集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科技革命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继续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4、引导学生尝试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运用与学生的亲身感受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史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深化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深化对祖国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
五、学情分析:
本模块针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趋于完善,在初中时期和高一年级历史学习的基础上,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评价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的阅历尚浅、知识储备不够,还不能很好的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科技革命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给整个人类生活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恰当补充历史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就本课而言,高一学生对于新科技的熟知程度应该是非常高了,从平时使用的手机、电脑等生活用具,到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学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甚至超过成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如果能够和与学生相关的科技产品结合起来,则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认识这枚商标吗?
学生:认识。是华为的商标。
教师:很好,同学们说的没错,华为是一家中国的企业,但最近加拿大政府非法拘留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引起国际普遍关注。联系到近期中美贸易战阴云密布,加拿大的这一行为可谓是为虎作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家中国企业的负责人被美国指使加拿大拘留?学完本课之后,我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讲授本课时恰好是“孟晚舟事件”不断发酵之时,因此这一新课导入,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1、要有热点意识,关注国内外发生的热点新闻。
2、关注这一事件背后美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忌惮及其所采取的卑劣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今国家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
学习任务一:
新科技革命:
教师活动:引导自学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从教材中找出新科技革命的主要代表成就及其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多少技术含量,只需要认真阅读教材便可完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总结概括能力。)
教师补充学习注意事项:同学们,在总结时,要有意识的注意总结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同时,中国在该领域的成就有哪些?
教师提问:同学们,阅读完教材,你从教材中总结出哪些新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就?
学生回答:计算机、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等。
教师:好的,那我们就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认识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计算机: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5G进化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归纳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教师提示: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为了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两个领域。同学们在归纳时要注意这一分化。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回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回答的具体内容此处省略)
教师补充:
补充1:天津人朱传榘在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人朱传榘对此作出的卓越贡献,树立向先进科技人物学习的目标,为发展中国的先进科技而努力。)
补充2: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在了解整个世界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同时,能够掌握中国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树立民族自信心。)
2、航天技术: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阿波罗计划》和《嫦娥四号和月球背面的秘密》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归纳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阿波罗计划》,引导学生直观的掌握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
并通过视频《嫦娥四号与月球背面的秘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空间技术方面的成就,树立民主自尊心)
教师提问:世界上最早开发太空的国家是苏联和美国,虽然苏联捷足先登,但美国后来者居上。为什么美国能表现的如此强劲?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美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有厉害的科学家,美国有政府的支持,美国有追踪前沿科技的意识……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说的很不错,从不同的层面考虑到了美国能够能够后来者居上的因素,但是大家有没有考虑到。苏联是否也具备上述条件?
学生答:苏联的经济实力不如美国强大。因此最后无法与美国抗衡。
教师点评:很好,正是苏联的经济实力不如美国,因此最后无法与美国在太空领域展开抗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空间技术的发展需要各方面要素的全力配合,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近些年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迅猛的原因之一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使学生树立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海洋技术: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蛟龙号?海底探险家》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归纳世界和中国海洋研究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蛟龙号 海底探险家》,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我国在海洋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感受中国的科学家为了能够赶超世界水平所做的努力和巨大付出)
4、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
教师活动:检查学生先前的自学成果。
学生活动:回答自学中归纳总结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补充: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突出贡献和辉煌成就。
学习任务二:
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通过材料,分析新科技革命的影响。
小组讨论:新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面对如此迅猛的新科技革命,我国该如何应对?
(设计意图:使学生具有家国意识,具有责任意识,既能够认识到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又能清醒的认识我国与世界科技发展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而努力的理想。将“小我”的理想与“大我”的理想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学生回答和老师总结: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大力发展高科技(有同学具体提到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4、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课后总结: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以华为为代表的一些中国科技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引领世界科技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因此才有了课前我们提到的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女士被非法拘留一事。因此,只有不断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青年学生更当全力以赴,为大国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与新课导入相呼应,使本课能够首尾相应。此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后作业:
1、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你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的理解。
2、新科技革命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请选择某一个角度,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
课后反思:
1、教材资源运用不足,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材料、问题探究等相关内容;
2、本课内容,有的是学生初中就已经学习的,所以要做好课前学情调查,不要再重复讲授学生已会知识,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在这方面做得不太理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