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湖心亭看雪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4 22:2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湖心亭看雪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名胜
1 学习目标 2 走近作者
3 字词梳理 4 整体感知
5 精读细研 6 疑难探究
7 主旨归纳 8 写作特色
7 疑难探究 8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9
课后作业
10


CONTENTS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
2.学习白描手法及体味语言风格,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习目标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走近作者
更定( ) 毳衣( )
一芥( ) 雾凇( )
沆砀( ) 崇祯( )
长堤 ( ) 铺毡( )
gēng
cuì
jiè
sōng
hàng dàng
zhēn

zhān
字词梳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独往看雪
偶遇佳客

整体感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炼字——看词,析含义和表达作用,
体会妙处。
炼句——看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炼意——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
独往看雪
精读细研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独往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举目皆白 天地苍茫 浩大气象
“一”字把夜晚里天空、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辩的壮阔、朦胧而又凝静的美景展现出来。
像一抹印痕的湖堤
墨点一般大小的亭
如草芥和米粒一样的小舟和舟中人
缩小式的夸张和比喻,和阔大的雪景形成对比。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精读细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表达方式
描写
细描
白描
(对事物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
(不加色彩或用很少色彩,只用墨线勾勒形象)
独往看雪
精读细研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大喜
此人
金陵人
知己
有雅兴
漂泊离乡
亡国之痛
偶遇佳客
精读细研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家国之思的一片痴心
湖心亭看雪
孤高情怀有谁知,
独与天地相往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精读细研
1.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从“舟中人两三粒”来看,作者肯定不是一个人去湖心亭看雪的。那么他又说“独往”,是不是矛盾?这个问题,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要去其形式,存其精神。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
疑难探究
3.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因为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写出了“巧遇知音,醉情自然”的意境,是作者“痴”的一部分。
4.如何理解文中的“痴”字?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疑难探究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主旨归纳
1.巧用白描手法。
本文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的意境。接着落笔眼前,写西湖的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莽的大自然形成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态度。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写作特色
2.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本文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先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如文中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然后,又用精简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如“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
写景是游记的重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先写天、云、山、水,上下白茫茫一片,再写西湖全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人如同置身于图画之中。
写作特色
写湖心亭巧遇游人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作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使人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让人感伤,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作者释然。情绪变化一波三折,但都与“看雪”有关。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人与景的融洽,情与景的交融,正是本文的特色。
写作特色
3.巧用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
这篇短文,在叙事上言简意丰,曲尽其趣。错落互见手法的运用,是其鲜明的特点。如写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暗含诀别之意,姓氏知否,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悲凉之情,隐忍不发,却又切实可感;又如文章结尾,从舟子口中,道出“痴”意,其实从作者到“金陵人”,又何尝不知自己的癫狂痴迷呢?假舟子为辞,顿时妙趣横生。
写作特色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含有“雪”的诗文名句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