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程编号:TS2001010101R61010303MQ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新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授课:思齐老师
目录
背景知识
赏析诗句
综合探究
01
02
03
CONTENTS
背景知识
01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艺术风格多样,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代表作品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农村之时,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常因为农民丰收而喜悦,也为百姓疾苦而伤怀。
认识体裁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为长短句。最早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阕”。
赏析诗句
02
鹊
蝉
què
chán
我会写
我会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
/
/
/
/
/
/
/
/
/
/
/
/
读一读
上阕
下阕
赏析诗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标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横斜突兀的树枝
蝉叫声
丰收的年景
年,年景
赏析诗句
夏季
动静结合: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清幽意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静
动
赏析诗句
这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词意: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赏析诗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茅草盖的旅舍
很远的天空
同“现”
赏析诗句
社庙树林
社,社庙,土地庙
“忽见”二字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忽见”
流露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情。
赏析诗句
词意: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山前滴落两三点雨滴。旧时熟悉的旅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过了小溪上的石桥转个弯儿便看见了。
赏析诗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赏析诗句
综合探究
03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你思考有什么不同。
综合探究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野旷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表达了诗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综合探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在夜行黄沙道中所看到、听到、嗅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
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年的欢欣,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综合探究
了解了作者辛弃疾
理解了词意
进行了问题探究
学习小结
SEE
YOU
慕联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记得做一下习题测试,达到90分以上,说明你对这节课掌握得非常棒!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六上1.3.1古诗词三首之西江月
选择题
1.“明月别枝惊鹊”中“别枝”是什么意思(
)
A.别的树枝
B.离开树枝
C.横斜突兀的树枝
D.其他树枝
“路转溪桥忽见”中“转”是什么意思(
)
改变方向
改变位置
拐个弯儿
迁徙
“路转溪桥忽见”中“见”是什么意思(
)
遇到
显示出
认识、理解
同“现”
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稻花
杜林
茅店
鸣蝉
判断题
本词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侧面烘托和点面结合:上阕对“面”的渲染,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下阕着重于“点”的刻画。(
)
作者辛弃疾,北宋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
本词写了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空气中飘来阵阵花香,处处蛙声和鸣的景象,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
题目中的“西江月”是词牌名。( )
“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地点,“黄沙”是时间,“行”交代事件。( )
10.这首词的下片主要写词人找地方避雨的经过和感受。( )
答案解析
选择题
1.
C
考点:正确理解诗词内容。
?
解析:“别枝”的意思是“横斜突兀的树枝”。
2.
C
考点:正确理解诗词内容。?
解析:“转”的意思是“拐个弯儿”。
3.
D
考点:正确理解诗词内容。?
解析:“见”的意思是同“现”。
4.B
考点:正确识记重点字词。
?解析:B项应为“社林”。
判断题
T
考点:正确赏析诗歌手法。
?解析:本词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侧面烘托和点面结合:上阕对“面”的渲染,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下阕着重于“点”的刻画。
F
考点:正确理了解作者。
解析: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词人。
T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解析:本词写了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空气中飘来阵阵花香,处处蛙声和鸣的景象,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8.
T
考点:正确了解诗歌常识。
?解析:题目中的“西江月”是词牌名。
9.
F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解析:“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时间,“黄沙”是地点,“行”交代事件。
T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解析:这首词的下片主要写词人找地方避雨的经过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