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5 10:4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1 走近作者 2 背景资料
3 整体感知 4 精读细研
5 主旨归纳


CONTENTS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背景资料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译文
整体感知
(一)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1、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3、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4、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精读细研
(二)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译文: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说得那么肯定。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精读细研
(三)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1、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译文: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精读细研
(四)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长:一直,老是。
2、不达:收不到。
3、况乃:何况是。
4、未休兵: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精读细研
抒发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对家乡和弟弟的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长沙过贾谊宅
1 走近作者 2 背景资料
3 整体感知 4 精读细研
5 主旨归纳


CONTENTS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洲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走近作者
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  
背景资料
首联:贾谊被贬,身世悲凉。
颔联:情景交融,暗示时政。
颈联:反语双关,无限愤懑。
尾联:抑郁悲凉,痛苦无奈。
整体感知
1、“谪宦”、“栖迟”、“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
【1】 谪宦:贾谊的身世。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楚客:贾谊的客居身分。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
精读细研
【2】 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3】 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精读细研
2、颔联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此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作者那种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空见”和“日斜”具有象征意义。
精读细研
3、颈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4、尾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精读细研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人去”“日斜”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之感。
主旨归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 走近作者 2 背景资料
3 整体感知 4 精读细研
5 主旨归纳


CONTENTS
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在诗歌方面,他更是别开生面,与孟浩然创建了“韩孟诗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走近作者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背景资料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颈联借景表述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尾联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整体感知
1.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朝”
“夕”
“一封”
“路八千”
时间
数量
对比
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
精读细研
2.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愤慨
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无悔
意气坚定老而弥坚
3.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怨愤,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精读细研
4.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抒情,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精读细研
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主旨归纳
商山早行
1 走近作者 2 背景资料
3 整体感知 4 精读细研
5 主旨归纳


CONTENTS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走近作者
诗人本是太原祁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本诗末句就把“杜陵”称为故乡。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
背景资料
译文
黎明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
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整体感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精读细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精读细研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精读细研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精读细研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精读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