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六上2.7.2开国大典
选择题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本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本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了白山黑水,传到了长城内外,传到了大江南北,传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本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反复
4.“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本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双关
D.反复
5.“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本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双关
D.夸张
6.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天安门广场的人多。“波浪”指的是红旗翻动。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上人很多。[ ( )
课文描写这个场面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面”是整个场面,“点”是某些细节。 ( )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是场面描写。 ( )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是细节描写。 ( )
10.“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是场面描写。 ( )
答案解析
1. A
考点: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解析:此处把天安门广场上很多的人比作海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
考点: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解析:此处把红旗翻动比作波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考点: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解析:“传到了……传到了……”反复出现,达到了强调的效果。
C
考点: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解析: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共和国,它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了。
5.D
考点: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解析: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表现出人民群众的兴奋激动之情。
T
考点:正确理解词语。 解析: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天安门广场的人多。“波浪”指的是红旗翻动。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上人很多。[
T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课文描写这个场面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面”是整个场面,“点”是某些细节。
F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运用数字对典礼的盛况进行了细节描写,而不是场面描写。
9.F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这里介绍了骑兵连在阅兵式上的出色表现,场面宏大,气势雄壮。
10.T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这里介绍了战车部队和空军阅兵式时的表现和群众的激动心情,是场面描写。(共28张PPT)
课程编号:TS2003010101R61020702MQ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新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授课:思齐老师
目录
赏析句段
描写手法
综合探究
01
02
03
CONTENTS
赏析句段
01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赏析句段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广场上的人们比作海洋,形象地写出了参加典礼的人之多,场面之壮观;把“红旗翻动”比作“海上的波浪”,生动地写出了广场上红旗招的热烈气氛。
赏析句段
比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赏析句段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赏析句段
反复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赏析句段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升起来了,说明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身得解放,人民从此能当家做主,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双关
赏析句段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赏析句段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用“红流”代指游行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光明。
赏析句段
比喻、双关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赏析句段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感情,也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赏析句段
夸张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赏析句段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用对偶句写出了傍晚时天安门广场的盛况。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赏析句段
对偶
描写手法
02
为了更好地表现所要描写的事物,反映事物的特点,在表达中,既要描写代表事物整体、反映事物全貌的“面”的情景,又要刻画突出事物局部特点的典型个别的“点”的场景。
描写手法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运用数字对典礼的盛况进行了细节描写。
小知识:五十四门礼炮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当时统计的数据),二十八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
描写手法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这句话是对鸣礼炮的场面描写,两个只听见写出了当时庄严、肃穆的情景,而“雷鸣般的掌声”写出了人们听到礼炮声的喜悦和激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它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
描写手法
综合探究
03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综合探究
课文描写了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大的场面。
开国大典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之后,毛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式这个场面的。
课文描写这个场面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面”是整个场面,“点”是某些细节。
首先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整齐威武的情景,又用具体的细节展现了各个方阵的风采,同时也写了毛主席和群众在观看检阅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综合探究
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
综合探究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开国大典中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
如,典礼开始前,我们可以从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感受到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典礼开始后,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自豪、激动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其中记叙阅兵式的部分,作者还表达了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现而自豪的感情。
综合探究
赏析了作者的语言表达
学习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进行了课文的综合探究
学习小结
SEE YOU
慕联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记得做一下习题测试,达到90分以上,说明你对这节课掌握得非常棒!有关情况也会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