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新编人教版语文六上7.22.2月光曲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旖旎
B.婆娑
C.芬芳
D.琼桨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苍穹
B.绿因
C.孕育
D.摇曳
4.下列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馥郁(fù
yù)
B.婆娑(shā)
C.冠冕(miǎn)
D.旖旎(yǐ
nǐ)
5.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6.“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拟人
排比
借代
比喻
6.“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拟人
排比
比喻
夸张
判断题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中“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太阳(
)
8.这首散文诗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与凋谢,展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赞美了花向往光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9.纪伯伦,美国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10.本诗借花写出了一种神韵和品质,为我们树立了高尚的人格理想。(?)
答案解析
D
考点:正确识记字词。
?
解析:D项应该是“琼浆”。
2.
B
考点:正确识记字词。?
解析:B项应该是“绿茵”。
3.
AC
考点:正确掌握修辞手法。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AD
考点:正确掌握修辞手法。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B
考点:正确掌握修辞手法。
?解析:B项应该是“婆娑(suō)”。
A
考点:正确掌握修辞手法。
解析:“芳草为我鼓掌”,把芳草拟人化了。
判断题
7.T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
解析:“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太阳。
8.
T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这首散文诗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与凋谢,展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赞美了花向往光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9.F
考点:正确了解作者。
?解析: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10.T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本诗以第一人称叙述,借花写出了一种神韵和品质,为我们树立了高尚的人格理想。(共24张PPT)
课程编号:TS2006010101R61072202MQ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新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授课:思齐老师
目录
品读课文
赏析课文
综合探究
01
02
03
CONTENTS
品读课文
01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表现出贝多芬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本文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故事。
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音乐家。
品读课文
阅读第2-3自然段思考:
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品读课文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散步时到听茅屋里传来时断时续的琴声,恰巧是自己创作的曲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首曲目难度大,弹奏者很喜欢音乐,但没把握好这曲目。
品读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兄妹俩很贫穷
姑娘渴望听一次贝多芬弹奏乐曲
只听过别人谈了几遍,曲目难度大,因此弹不好。
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她为什么要对哥哥这么说?
品读课文
“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她哥哥的劝慰。她怕哥哥因为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体现出盲姑娘的善解人意。
品读课文
学习4
-
7自然段思考:
贝多芬听到兄妹的对话是怎么做的?
品读课文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很同情穷苦的兄妹俩,他为兄妹俩互相体贴的手足之情所感染,所以走进了茅屋,要为盲姑娘弹一首曲子,体现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品读课文
阅读第8-10自然段思考:
《月光曲》是怎样通过皮鞋匠的想象表现出来的?
品读课文
第一幅: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这段话是皮鞋匠的联想,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
音乐:舒缓轻柔
品读课文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波折。
品读课文
第三幅: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品读课文
盲姑娘: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
品读课文
赏析课文
02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比喻
这两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作用:写出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烘托了茅屋中温馨而浪漫的氛围。
赏析课文
情景交融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赏析课文
综合探究
03
为什么贝多芬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综合探究
当贝多芬听到屋里兄妹俩的谈话后,他为这样贫苦的人在困苦的生活中仍然喜欢音乐、追求艺术的精神感动,所以贝多芬决定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和她善解人意的品质,更让贝多芬激动。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
综合探究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主旨归纳
深入品读了课文
对优美句段进行了赏析
归纳了课文主旨
学习小结
SEE
YOU
慕联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记得做一下习题测试,达到90分以上,说明你对这节课掌握得非常棒!有关情况也会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