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03 14:2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教学理念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的第1课时,课标要求为: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的疫病、中医药的成就,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其逻辑关系在于疫病自古以来多源发生并逐步呈全球化趋势,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为此全世界一直致力于疫病的防治探索,推动了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一方面,在征服各类疾病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各自建立起本国(地区)独特的医学体系,如中国的中医药学。另一方面,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相互交流,使得医学文化之间出现冲突与交融。如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从具体内容上看,侧重的还是中国因防治疾病而取得的医学成就与发生的改变,意在让学生了解中医药的贡献和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历程,提高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与认同。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初中学习几乎没有涉及,但是却与其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从现实经验方面来说,学生对于传染病、中医、西医已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和认识,但是相对零散,不成体系。经过必修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本课相关历史背景史实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不能很好地将本课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对于疫病带来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刻,在体会医疗卫生发展背后蕴含的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上存在难度,历史解释能力尚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分析古代疫病的流行情况和影响,认识疫病的流行在带来危机的同时也推动了医疗与公共卫生的进步。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中医药成就及特点,理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分析中西医药特点,提高对特点的解释水平,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
五、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中西医学的碰撞与融合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疫病”和“医学成就”展开,很容易上成医学知识普及课,因此在上课时要注意突显历史学科特点。不局限于落实基础知识,要在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上出历史味儿。同时注意以核心素养为旨归进行教学设计,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新课标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理论保证,家国情怀是价值目标,在教学中更适合采用润物无声的渗透,而不适合采用显性的教学形式来达成。因此,我在设计时主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为抓手,最终达到家国情怀的的思想升华。
本课以屠呦呦的青蒿素为线索贯穿课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青蒿素治疗疟疾引出本课其中一个主题疫病,运用年表突出时空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疫病流行的时空特点和影响;第二部分以青蒿素发掘于中医药宝库引出中医药成就的梳理,落实基础知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三部分以青蒿素的发现运用了西医的先进技术来引出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落实基础知识,认识西医对中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四部分以中西医药为探讨主题,史料分析和生活经验结合,糅合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价等诸多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要求。
七、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新闻和照片
屠呦呦为什么能获此殊荣?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屠呦呦突出贡献在于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疟疾属于传染病的一种,这类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统称为疫病。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出本课线索和主题。
导入学习任务一:从疫病流行的史实认识其特点和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
材料1
时间 事件
古埃及时期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公元前5世纪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发生明显转变。
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6世纪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大量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
17世纪 明末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18世纪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通过材料1可见古代典型疫病主要有天花和黑死病。从时间上看,疫病流行历史悠久;从地域空间上看,世界各地都有疫病的流行,多源发生;从社会空间上看,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曾感染过疫病,患者范围广。在经济方面,疫病的流行使得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在政治方面,疫病的流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通过思维引导可以分析出在思想方面,面临疫病带来的死亡与黑暗,人们会受到精神的冲击,遭遇信仰危机,从而可能出现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如黑死病与文艺复兴的关联;在医学方面,为了战胜疫病,人类将致力于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研究与发展。
【设计意图】从年表中提取疫病流行的有效信息,从时空、影响角度深化对疫病的认识,培养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导入学习任务二: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中医药的成就
在征服各类疾病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各自建立起本国(地区)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学就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梳理教材
材料2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材料2说明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药成就密切相关。青蒿治病中国早有记载,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使屠呦呦联想到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整理教材中关于中医药成就表述如下:
时间 人物 成就 意义/地位
战国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汉代
《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代
《新修本草》 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针灸学 治疗适应症广泛,效果显著,简便经济
观察表格可知中医药成就主要体现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医理论、中药性能功用、治疗手段方面。
此外,梳理教材可归纳出在医疗方面,国人还采取了隔离、建立救治机构的方式,积累了防治狂犬病、人痘接种等治疗方法。在公共卫生方面,政府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土方法预防疫病。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归纳教材,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历史解释素养,提高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导入学习任务三: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梳理教材
材料3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材料3说明青蒿素的发现借助了西医的先进手段,比如提取、回流、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
结合教材表述可知西医技术手段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列强入侵,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来到中国,西医开始日益广泛深入地在中国传播开来,近百年来,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客观来说,西医传入中国,对我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医疗方面,西医建立教会医院,传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医疗技术。同时西医院校的落成,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在公共卫生方面,西医凭借消毒、化验等手段,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城市的公共卫生逐渐发展起来,科学处理垃圾与粪便,推广自来水,监督食品卫生,成为政府的公共职能。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归纳教材,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导入学习任务四:从中西医的比较认识中西医药的特点
中西医之争自西医传入中国后时有发生,自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以来,有关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也是争论不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西医药的看法。
学生活动:阐述自己对中西医药的认识,互动交流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对学生的认识进行互动评价
材料4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可以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运用材料4,结合教材和生活经验可分析出中医强调整体观,比如《黄帝内经》就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同时讲究辨证施治,比如《伤寒杂病论》指出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辨证施治。但是中医讲究把脉,通常依靠经验去揣测,且对错高下当时极难看出,要用药后方可知,比较抽象,玄学气太浓。中医在用药上以草药为主,药食同源,注重养生,故对人体的副作用小。而西医强调局部定位,继承希腊、罗马的医学传统,尚解剖,在治疗时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医术精密,见效快,这也是西医传入后能在中国风靡开来的主要原因。西药多为科学化验的结果,所以在用法用量上明显优于中医,缺点是多用矿物质,对人体副作用较大。
中西医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和东西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整体和辩证观念,如阴阳五行学说,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道家的对立统一学说等。中国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主,所以医药以草药为主。而西方文化追求科学,有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在医学上就更重器械应用和数据分析。
材料5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结合材料5和必修所学可分析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逐渐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医学文化也从原来的多元、独立走向冲突与交融,医疗手段在不断进步,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对于中西医孰优孰劣的问题探讨其实并无实际意义,二者都非尽善尽美,但都各有所长。尤其对中医来说,尽管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它存在许多缺点乃至错误, 但在理论、用药、疗法等方面仍具参考价值,如中草药和针灸疗法,这些精华决不能一笔抹煞。从青蒿素的发现来看,我们除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外,还应该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医学疗效的最大化,为人类医疗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设计意图】分析和理解史料,运用史料和所学阐述自己观点,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意识;强调对中医药的继承发扬,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八、教学评价设计
以“历史解释”为例做评价水平划分:
水平1:能够辨别教学中对古代疫病和医学成就的历史解释,比如,人类饱受疫病折磨,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西医传入中国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等。能够将这些历史解释与自己的课前认识相比较;能够对疫病的流行和影响加以分析。
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疫病流行的特点和影响、中西医的差别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够在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水平3:能够分辨对中西医的不同历史解释;尝试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的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比如,中西医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和东西文化有关。
水平4:在独立探究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阐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比如,从中医药成就能建立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特点的叙述。从中西医的冲突与交融能作出自己对历史发展特点的叙述。比如,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青蒿素”为线索贯穿课堂,将青蒿素发现的来龙去脉与疫病、中医、西医等话题联系,反思其背后蕴含的中西医的碰撞与融合、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从中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历史延续性的感知。能够从基础知识出发,运用地图和年表、史料分析、观点解释和论证、自主探究等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历史思维,学会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本课不足之处在于与疫病影响相关的教学设计不够,层次性体现得不够明显,需要再设计问题驱动,从多角度、多程度、多广度进行分层、分类探讨。整个教学的整体性还不够完善,需要在板书环节再做强化。